李珊珊
世上最貴重的黃金、白金,也比不上霍金。霍金的走紅緣于他那發達的大腦加上一具衰敗的軀體,這也正好符合人類對那種叫科學家的“異類同胞”的想象。
一些人說,這個大腦比這個星球上大部分同類更了解宇宙,卻不能在這個星球表面上隨意走動;另一些人則認為,他根本不可能是我們的同類,他應該是個外星人。
這個大腦做了什么?
同行們說,他提出了大爆炸可能開始于一個奇點,還發現了黑洞不黑,并且有輻射。前者為霍金捧得了1988年的物理學沃爾夫獎;而對于后者,《連線》雜志認為,那是足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
普通公眾也許只知道這個人寫過《時間簡史》——一本可能是世界上最難看懂的暢銷書——全球銷量幾乎達到1000萬冊。以“物理”的名義,霍金賣出的書超過了麥當娜的寫真集《性》。
普通的小時候
霍金的傳奇人生可以追溯到他的出生日期: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霍金出生于一個典型的英國中產家庭,父母均為牛津大學畢業生,父親是醫生,母親婚后做家庭主婦。
小時候的霍金從未表現出什么驚人的天賦。不過,因為分班測試時超常發揮,霍金去了一個很好的班級,結果,他的成績在班級從未排名上游,一般是在20名上下。
小時候的霍金還有個比較像小天才的癖好:喜歡玩具火車、輪船和飛機,尤其喜歡把它們拆開,探究它們是怎樣運行的。
12歲時,兩位朋友用一袋糖果打賭,說霍金永遠不可能成才。當然,他們錯了。不過,打賭正好也是霍金的愛好,但他經常輸掉。他曾與某位科學家打賭:如果對方贏了,霍金替他訂閱一年的《閣樓》;如果霍金贏了,對方替他訂閱一年的《偵探》。16年后,結果出來了——霍金輸了,他卻很開心,因為打敗他的,是自己的新理論。
研究宇宙學
做醫生的父親希望霍金去學醫,但他不喜歡生物學,因為那個學科不夠抽象。17歲那年,雖然“考得很糟”,他還是拿到了獎學金,進了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
大學學院不設數學專業,所以霍金申請了物理學,然而,仍然沒有什么火花在霍金與物理的碰撞中產生。在牛津的歲月里,他仍然沒有顯現任何“成才”的跡象,他的人生,仍然只是馬馬虎虎。
20世紀50年代末,極端厭學的情緒籠罩著牛津。在牛津的4年間,霍金總共用功1000小時,“平均每天1小時”。為了通過期終考,他選擇了理論物理。他說,那是為了“避免記憶性的知識”。因為成績不好,處于一等和二等的邊緣,他需要面試。面試時,一位考官問到他的未來計劃,霍金回答:“我要做研究。”最后,他拿到了一等的畢業成績。
霍金想研究的是宇宙學。在理論物理中,有兩個領域是最抽象也最基本的,一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基本粒子,另一個是龐大的宇宙。霍金覺得粒子物理不如宇宙學抽象,前者更像生物學。霍金去了劍橋,因為“當時的牛津沒人研究宇宙學,而劍橋的霍伊爾卻是英國當代最杰出的天文學家”。
我們的宇宙為什么是這樣?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就在這里,所以,我們看到的宇宙就是這樣。但這個答案不能讓霍金滿意,他想要知道更多。
醫生告訴他只有兩年壽命
滑冰時,母親發現,兒子在摔倒后要爬起來非常艱難。霍金住進了父親的醫院,住了3周,做各種檢查,目睹對面床上一個男孩死于肺炎。醫生告訴他,有一天,他會死于呼吸肌功能喪失,而他的壽命也許只有兩年了。
拿著醫生開的維生素片,霍金回到學校,他覺得自己很倒霉,“也許活不到博士畢業了”。他做噩夢,聽瓦格納的音樂。渾渾噩噩中,霍金邂逅了一個叫簡的圓臉姑娘,并和她訂了婚。
很多年后,有人問簡:“為什么要跟一個只有兩年壽命的人訂婚?”她笑了笑,說:“那個年代,人人都說蘇聯的核武器兩年內就會打過來。”
跟簡順利結婚
為了結婚,霍金需要工作;為了找到工作,他得拿到博士學位。于是,平生第一次,他開始用功。在醫生宣判的死期臨近時,霍金的廣義相對論研究有了點眉目,而且他遇見了彭羅斯。
彭羅斯比霍金大11歲,他有相當好的數學功底。當其他人正在費盡心思猜測求解方程時,彭羅斯引進了一種新方法,不需要具體的求解方程,就能看出解的一些性質。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萬有引力與時空觀緊密相關,在愛因斯坦看來,萬有引力最恰當的解釋不是傳統的力,而是時間和空間的彎曲。當時空彎曲了,所有的物體走最短程的路徑,這些短程路徑看上去就像是引力作用在物體上而引起的。黑洞就是時空彎曲的最有名的例子。
從1965年到1970年,霍金和彭羅斯組成一個關于黑洞、嬰兒和宇宙的研究小組,他們成功了。在那個年代,編寫“現代宇宙學編年史”時,克拉夫寫道:“我們觀測到了大爆炸的遺跡——微波背景輻射(已獲197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也給出了大爆炸這一現象的理論支持。”
很快,霍金順利畢業,申請到了學院的一筆研究獎金,跟簡順利結婚。他再也沒有聯系那個判他死刑的醫生,醫生也沒有聯系他。而他的病,看上去也忘了他,惡化的速度一天天慢了下來。
到1979年,霍金有了3個子女,還獲得了盧卡斯教席——這是數學界最重要的一項教授名銜。霍金說:“因為我在系里辦公室的門上貼不干膠字條,系主任很生氣,便推選我做盧卡斯教授,好讓我搬到另外一間辦公室去。”認識他的人都知道,這段話只是一個牛津學生在假裝不在乎榮譽。事實上,霍金對這個頭銜非常在意,他記得自牛頓以來300年間所有獲得盧卡斯教席的人的名字。
難以理解的書居然很暢銷
到了1982年,霍金開始打算發揮自己的專長去賺點錢。他想寫本關于宇宙的小書,讀者是廣大公眾。他要給那些對物理學和數學一竅不通的人解釋宇宙學,而且要讓書暢銷。
霍金先把想法告訴了劍橋出版社一個出版過他學術著作的編輯,并明確表示,這本書的版稅可以再談,但希望能有一筆預付款。編輯給霍金允諾了1萬英鎊的預付款。在劍橋出版社,這已經是最高標準了,但對霍金而言,顯然不夠。
一位紐約的文化經紀人接了兜售霍金寫作計劃的活兒,他對各大出版社說:“宇宙學以及霍金與疾病奮斗的故事是這本書暢銷的兩大保障。”最終,美國的矮腳雞出版社用25萬美金的預付款和豐厚的稿酬買走了霍金的故事。
1984年,矮腳雞出版社派了一個編輯與霍金合作完成這本書。這本書寫得很不容易,其間,霍金因為患肺炎不得不切開氣管,失去了說話能力,只能靠揚眉來進行交流。幸虧很快就有人送了他一個協助溝通的計算機程序,讓他可以繼續寫作。
1988年,在霍金46歲的時候,他與彭羅斯一起獲得了物理沃爾夫獎。這本《時間簡史》也終于在美國出版了。
然后,霍金就出名了:《辛普森一家》把他畫進了卡通片,億萬富翁出錢贊助他去體驗無重力實驗室……甚至在《哈里·波特》中,竟有魔法師在酒吧翻看《時間簡史》。
據說,宇宙的難以理解之處就在于它居然是可以理解的;而霍金的書令人難以理解的地方則在于,如此難以理解的書居然被賣出去了,還很暢銷。
隨著《時間簡史》的熱銷,霍金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與他結婚25年的簡認為,她正在失去自我:“每次到了正式場合,我就只是個站在他身后的人。”嫁給霍金后,為了擺脫這種感覺,簡曾很努力地拿到了中世紀歐洲文學的博士學位,甚至在劍橋大學獲得一個教書的職位。然而,在春風得意的霍金看來,與宇宙相比,那些人類編出來的東西,實在不算什么。
1991年,霍金和簡離婚。4個月后,霍金娶了自己的護士伊萊恩·梅森,后者的前夫正是替霍金在輪椅上裝電腦和語言合成器的工程師。
2005年接受采訪時,霍金說:“我知道我的人生很難被描述為普通,但我確實覺得,在我心里,我就是個普通人。”
很少有人能聽懂這個“普通人”的話,然而,這不妨礙人們喜歡這調調。科學家這個職業的從業者就該這樣。
(齊齊格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1期,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