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 陳鐵梅

【編者按】隨著《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英文版書名為《虎媽戰歌》)的熱銷,“虎媽”已經成了近期互聯網的熱詞。“虎媽”蔡美兒是美籍華人,她有兩個女兒,一個17歲,另一個13歲。從跨進學校大門的第一個學期開始,姐妹倆就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她們差不多從3歲開始學習音樂,一個14歲就登上了卡內基音樂廳的舞臺,另一個12歲就成為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她們舉止彬彬有禮、可愛迷人,被羨慕不已的美國媽媽看做孩子們的楷模。“虎媽”稱,這一切都是她對女兒實行嚴教的結果。
胡敏最近在網上讀到蔡美兒的文章,對“虎媽”提出的“十不準”印象深刻:不準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不準參加校園演出……讓她感到困惑的是,她最近讀的另一本介紹育兒經驗的書,里面卻說,要讓孩子積極參與校園和社區活動,父母在家里養花種草和修電器也要讓孩子參與。
那本書的作者叫蔡真妮,也是美籍華人。同樣介紹在美國的育兒經驗,觀點卻大相徑庭。
蔡美兒認為,西方父母過于尊重孩子,連個“胖”字都不敢提,更沒有辦法把孩子摁到鋼琴凳上3個小時,這樣的家庭教育實在是無法開發出孩子的才能,是對孩子未來的不負責任。蔡真妮卻告誡讀者,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決定,興趣才是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兩位蔡媽媽迥異的教育方式背后是教育理念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拔河,像胡敏這樣的中國媽媽究竟該如何選擇?
中國學生的分數把我活埋了
中國孩子在考試分數上的全面領先是毫無疑問的。2010年1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了每3年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項目”(簡稱PISA),65個國家和地區的15歲學生參加了統一測試。上海約5100名中學生作為代表首次參與,平均成績排第一。
這并不是中國學生強悍的應試能力頭一次震驚外國人,中國學生成為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霸主已經很長時間了。有個叫AnnieOsborn的美國女孩作為交換生在北京延慶一中學習過一年,回國后她寫了一篇文章說:“在任何一次小測驗中,中國學生的分數都能把我給活埋了。”
經合組織的分析顯示,美國15歲的學生們享用了比其他發達國家同齡學生高一倍的人均教育投資,測試成績卻僅名列第17,數學成績更是只排第31名。
相當多的數據證明,美國學生真的考不過中國學生,即便同屬美國公民,白人學生也考不過亞裔學生。
在美國,高中生申請進入大學都要參加SAT考試,成績對錄取與否及獎學金多少影響很大。官方統計顯示,在滿分為2400分的2009年SAT考試中,亞裔學生平均分1623,比白人學生高出一截,更比西班牙裔和非裔學生的成績高了兩三百分。令白人們感到意外的是,亞裔學生不僅在數學成績上遙遙領先,寫作成績也超過了他們。
優異的SAT成績直接導致亞裔學生數量在美國高校尤其是名校中迅速膨脹。《紐約時報》曾在2007年調查過十幾所美國名校的本科生,結果發現,亞裔學生一般都占兩三成。
比起懵懂的美國學生,中國學生早已在嚴格的教育方式下被灌輸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理念,并且真的在學習成績上成了“人上人”。
棍棒式教育沒有前途
然而,教育界已經形成共識:分數的領先并不一定帶來人生的成功,更不一定帶來人生的幸福。
教育學者熊丙奇說,知識、能力和素養是決定人生的三個重要因素,中國式教育的側重點在知識,而知識水平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花時間越多,學得越好,因此,中國學生的優異成績是中國式教育理所當然結出的果子。
“但是根據人力資源理論的相關研究,在人的一生中,從小到大學到的知識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養才是受用終身的。”熊丙奇說。
在中國式的教育方式下,能力和素養恰恰成為短板,因為它們是無法通過簡單延長訓練時間、增強訓練強度而培養的。熊丙奇認為,中國式教育尤其缺乏對公民素養、自強自立意識、人格、心理等各方面素養的教育,“大家普遍認為上名校就是成功,這種評價至少是有缺陷的,從終身發展的角度來看,需要改變這種理念”。
實際上,對于中國學生在知識上的優勢,也存在爭議。
過去100年中,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屈指可數,而美國人卻獲得了約300項諾貝爾科學獎,人口更少的猶太人則有多達180人獲得諾獎——也就是說,猶太人以僅占世界1%的人口,奪得了諾貝爾科學獎25%的份額。
在中山大學教育學教授馮增俊看來,美國式教育的核心是自由,這種自由“使優秀的人發展得更好,但也會讓懶惰的人更加墮落”。這樣一來,美國人在平均成績上的落后和在杰出人才上的突出便可以理解了。
馮增俊還認為,東西方教育理念的本質差別在于“我們是為社會需要來選拔人才,西方是為人的全面發展、對所有人的教育負責”。
根據哈佛畢業生Ned的觀察,中國學生最缺乏的不是創造力,“他們也能寫出很漂亮的文章,能在實驗室里出重要的成果”,但他們有一個特點:很少從“我可以怎樣改變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變得不一樣,變得更美好”這個角度去考慮問題,“他們想的一般是怎樣在現行制度下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
此外,還有人指出,在美國各族裔的年輕人中,華裔的自殺率最高。一位網民說,被逼著學鋼琴并最終成名的郎朗只有一個,而懷著“逼出個郎朗”的想法教育孩子的家長則可能造就大量抑郁癥患者。
“棍棒式教育對于個別人來說,可能有成功的,但是對于整個民族的發展,這種教育方式是沒有前途的。”馮增俊說。
沒有選擇的選擇
實際上,公眾對棍棒式教育的反思,對美式教育理念的推崇,近年來從來沒有停歇過。“虎媽”出書后,許多中國人對她的教育理念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抨擊。
著名文化人洪晃稱蔡美兒為“地獄老母”,認為中國人信奉“吃苦”乃成功的必經之道,激情及愉悅概是與成功毫不相干之事,而且缺乏對個人權利的保護,因此便不難理解為何爹媽輕易奪走兒女的權利。
但也有人認為,不應把今日中國教育的問題都推到文化傳統的頭上——《弟子規》開篇就是“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然后才提到“有余力,則學文”。“造就今天中國式教育理念的,與其說是傳統,不如說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熊丙奇說。
他所說的教育制度指的是升學教育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下,考試獲得高分的學生便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當年大學擴招的一個理由是要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但現在,高考獨木橋變成了名校獨木橋。”熊丙奇說。
美國大學也有名校和普通學校之分,但并沒有“獨木橋”現象,原因是美國社會的行業差距不大,社會保障平等。“即便是進了職業學院,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很好的保障,不像中國,學歷對應著工作,名校對應著高收入。況且,美國的高校之間學分互認,可以自由轉學,社區學院的學生如果能力足夠,也可以轉入哈佛,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熊丙奇說。
正因為受制于諸多的外部制度,教育理念的革新雖然已經討論了很久,但一時還無法落實,“虎媽”式教育在中國仍將有很大的市場。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吳穎民就向記者坦陳:“我們都知道美國那種寬松、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好的,但是我們做不到。教育資源不配套,障礙太多。”據他在圈內的觀察,絕大多數教育者不敢也不想朝美國式的教育理念靠近,“萬一升學率不好,位子不保啊,大家都不敢冒這個險”。
管理著幾千名學生的校長不敢冒險,大多只有一根獨苗苗的家長更不敢冒險。在今日的中國,“虎媽”式的教育方法是媽媽們不得不采用又相對簡單易行的方法。“畢竟,對家長來說,制度給他們的教育是最現實的教育。”熊丙奇說。
(何琪摘自《南方周末》2011年1月27日,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