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肯·羅賓森

在游歷全球后,我被一個現象震撼了:地球上所有的教育系統都有著相同的學科金字塔。塔尖是數學和語言,向下是人文學科,藝術在最底端。沒有一個教育系統會像上數學課一樣天天給孩子們上舞蹈課。為什么要這樣?為什么不這樣?我覺得這很重要。
現實中,當孩子長大時,大人開始逐步地塑造他們,首先是上肢,然后是大腦。假設你是一位外星來客,想考查地球上的公共教育究竟有何用途。在得出結論前,我建議你先看看我們公共教育的產出,看看究竟是誰通過教育獲得了成功,又是誰得到了所有的小紅花,哪些人是最后的贏家……全球公共教育的目的幾乎都是培養大學教授,他們是教育體制最高端的產品輸出,不過他們代表的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說到生活方式,其實很多大學教授的生活還蠻古怪的: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思維里,住在自己的大腦中,而且還偏向于某大腦半球。他們崇尚精神世界,軀體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思維的傳導工具。
教育的另一個大問題是缺乏多樣性,而人類的天賦具有多樣性。目前我正在寫一本有關如何發現自己才能的人物訪談。事實上,寫這本書的念頭來源于我和一位女士之間的對話。她叫吉莉安·萊尼,是一名舞蹈指導,指導過歌舞劇《貓》和《歌劇魅影》。
有一次我和吉莉安一起吃午餐,我問她:“你當初是怎么走上跳舞這條路的?”她告訴我,當年她在學校的表現幾乎已經快令人絕望了,學校寫信給她父母說:“我們認為吉莉安有學習多動癥。”她在學校無法集中注意力,總是坐立難安。后來媽媽就帶她去看醫生。吉莉安被領到椅子上坐了下來,她耐住性子坐了二十分鐘,這段時間里醫生和媽媽談論了吉莉安上學時出現的問題……最后,醫生過來坐在吉莉安身邊,對她說:“吉莉安,你媽媽和我講了你的所有事情,現在我要和她私下里談談。在這兒等著,我們很快就回來。”
就在他們離開房間的時候,醫生擰開了桌上的收音機。吉莉安回憶當時的情景,稱他們剛離開房間自己就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和著音樂移動著步伐。在外面觀察了幾分鐘后,醫生轉向吉莉安的媽媽,說道:“萊尼夫人,吉莉安并沒有生病,她是個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學校吧。”
“我媽媽聽了醫生的話,送我去了舞蹈學校。我無法向你描述第一次去舞蹈學校時那感覺多么美妙——我和媽媽走進房間,看見里面滿是和我一樣的人——我們都是站不住的人,只有在身體活動時大腦才能思考。”后來,她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學校,接著成為一名獨舞演員,并在皇家芭蕾舞團有著出眾的表現。
感謝當年那位醫生,換了別人,或許會給吉莉安開幾瓶藥,教導她要平靜下來。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天賦是什么。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認為自己不擅長任何事,也不享受自己從事的職業。更確切地說,工作對他們而言,與其說是享受,不如說是忍受。我也遇到過一些熱愛他們職業的人,這些人無法想象自己會去從事別的工作。如果你對他們說“別再干這個啦”,他們會奇怪你在說什么呢,因為這不僅是他們的工作,而且是他們的存在方式。
前段時間我做簽名售書活動時,有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來買書,我問他是做什么的,他說他是一名消防員。“你做消防員多久了?”我問。他說他一直都是消防員,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決定了。但當時他的老師并不這么想,甚至當眾取笑了他的想法,認為要是去做一名消防員就浪費了他的天賦,他應該去上大學。但那位老師萬萬不會料到,這個受到他批評的學生最終成了一名消防員,而且還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救了他的命。
(柯珂摘自《大學生》2010年1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