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宇勤
出于好奇,和幾個朋友到山上進行所謂的探險,探查一個從來沒有人進入過的石洞。
到了目的地后,大家帶著繩索、火種和手電筒等,小心翼翼地往巖石交錯的石洞里面爬。因為對洞內空氣情況不清楚,我們每隔幾十米就點燃兩支蠟燭靠在石壁上。
進去不遠,我們就驚喜地發現,這一次探險確實很值得。石洞本身的造型以及石筍等景致已經夠奇特的了,更奇特的是,在深入洞穴300多米的地方,竟然還有黑色的大蝴蝶,東一只西一只地貼在晶瑩的白色鐘乳石洞壁上棲息。我們從來不知道,蝴蝶竟然可以在沒有陽光的冰涼洞穴的數百米深處生活。那種純白的洞壁和黑色的蝴蝶在燭光映照下的景象,讓人很震撼。
遺憾的是,這次探索我們總共只走了不到400米,最終因為攀援設施準備不充分而無奈折返。
過了幾個月,大家記掛著洞穴深處的蝴蝶和那晶瑩的鐘乳石,相約再次去洞內探查。這次,我們邀請了專業人員參與。
很奇怪,在上次走過的那一段洞穴,我們竟然一只蝴蝶都沒有看到。最后,一直到深入洞穴400米的地方,我們才又發現了它們的蹤影。依舊是趴在白色的鐘乳石上,在手電筒的光照下一動不動。
上次我們明明是在進洞300米左右的地方發現蝴蝶的,為什么這次往深處移動了這么遠呢?同行的專業人員告訴我們:很可能是我們上次點燃的蠟燭惹的禍。因為這個洞穴從來沒有人進入,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溫度和靜謐的環境,蝴蝶適應了在洞穴深處300米左右這個適宜自己生存的區域環境中棲息。但是,我們進入時的喧鬧聲加上蠟燭的火光與熱量,影響了脆弱的小環境,蝴蝶自然就只有往更深處去尋找適宜自己棲息的環境。
可是,這么大的洞穴,僅僅是幾支小小的蠟燭和4個人的一次進入就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嗎?我們有些不相信。
看到我們的表情,同行的專家笑了,他指著身后的鐘乳石說:“影響還不止這一點呢。你們看,這些鐘乳石與你們上次看到的顏色是不是有一些不同?”經過他的提醒,我們發現確實如此,凡是上次我們用蠟燭靠近過的地方,本來異常潔白的鐘乳石洞壁如今顯得暗淡。蠟燭的煙讓白色的鐘乳石呈現出一片片的黑色。
“如果不進行處理,若干年后,這種黑色被新的碳酸鈣覆蓋,這塊鐘乳石就成了擦不掉的白中帶黑的顏色了。”
我們從來不知道,原來,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舉動竟然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幾支小小的蠟燭竟然給一個洞穴的整體環境帶來巨大甚至是長遠的變化——所以,請記住,面對這種脆弱的小環境,輕一點,別點蠟燭!
(馬原菲摘自《今天·生活》2010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