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新
1994年春節,在縣城幫人開車送貨的堂哥趕回家里過年,捎給我一本“書”,并且神秘地對我說:“保準你喜歡?!?/p>
拿到手一看,我才知道,這本“書”叫《讀者》。那年的春節吃了什么、穿了什么,我完全忘得一干二凈,只記得,看完第一篇文章后再也放不下了。這本薄薄的“書”,一下子打開了我的視野。
《讀者》從此深深嵌入我的腦海。堂哥告訴我,這是他在送貨的途中買到的,當時在我們縣城的報攤上還很少有。我便說:“這么好看,你怎么不多買幾本呀?”堂哥說:“他們一個月才出一本,得等。等我買到了,下次回家再帶給你看?!?/p>
然而,等待卻是漫長的。那些年,堂哥忙得很,幾乎每天都在開車送貨的路上。我們這兒的電纜很出名,因為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后堂哥便離開了學校,開著一輛加長的大卡車,幫一家電纜廠到全國各地送電纜,遠至新疆和西藏。堂哥說,送電纜非???,白天黑夜都是一個人在開車,孤單、恐懼和危險如影隨形,吃方便面和榨菜更是吃到想吐。但是也有愉快的時光,那便是在休息的片刻,看一篇隨車攜帶的《讀者》上的文章。因為出一趟車一來一回需要半個多月,所以,每次休息時,堂哥只允許自己讀一篇,怕一下讀完了,剩下的日子就沒有文章可讀了。
堂哥再次回來,已經是第二年的5月份了。讓我萬分失望的是,他居然沒有帶回來《讀者》,理由是:走得太急,忘帶了。為了彌補自己的失信,臨走時堂哥給我寫了一個地址,讓我暑假有空去縣城找他,他那里幫我存著好幾本《讀者》呢!
那年的“雙搶”我干得特別賣力,因為我決定等幫父母把稻子全收上來后,就去縣城找堂哥要《讀者》看!
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膽量過人??h城離我家有200多公里,需要先走到西河,再乘船,然后再轉車,要倒幾次車才能到達,而當時的我才十幾歲,去的最遠的地方就是隔兩個山頭的舅舅家!
但憑借著對《讀者》的無限渴望和期盼,我還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去縣城的路,沒想到,稀里糊涂地就找到了堂哥的住處。
堂哥的房子很小,屋里只有一張床和一個小書桌。走進去,我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擺放整齊的一本本《讀者》。霎時間,那個興奮,簡直無以言表。
堂哥第二天下午又要出車送貨,就讓我一個人留在他的小屋里。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屋外的法國梧桐樹將小屋罩在巨大的陰涼之中,各種不知名的蟬、鳥發出各種聲音,我一個人坐在小屋,心無旁騖地貪婪地吸收著《讀者》甘甜的養分。那個痛快,用現在的話說,簡直太給力了!
兩年后,我考上了縣城的高中,此時,縣城書店里已經有《讀者》零售了。雖然高中學習遠比初中要緊張,但是,我幾乎是雷打不動地每期必買。和堂哥一樣,每期《讀者》我都舍不得一次看完,而是留著慢慢看,作為睡覺前對自己的犒勞。
上大學后,擔任文學社社長的我,利用“職務之便”,從社員交上來的會費中撥出一項??睿糜谟嗛啞蹲x者》,并且常常好為人師地給社員們分析講解《讀者》里文章的寫作技巧,鼓勵大家,爭取有一天自己的文章也能上《讀者》。
沒有想到,后來真有人的文章上了《讀者》,那個人便是我。當朋友告訴我在剛上市的《讀者》上看到我的《他曾打折我青春的翅膀》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趕緊跑到報攤上看。確信果真如此時,興奮不已的我立即想到要把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告訴堂哥,讓他也高興一下。果不其然,已經是一家實力不凡的建筑公司老總的堂哥得知這個消息后,立即開著車從工地上趕回縣城,一下子買了30本當期的《讀者》,然后遇見一個熟悉的人就免費發一本,還不忘叮囑一句:“我弟弟有文章在上面?!?/p>
如今,我成為一名媒體從業者,堂哥的事業也越做越大。感謝《讀者》曾經帶給我們感動、興奮和激勵,幫我們度過那段寂寞貧乏又無比渴望閱讀的時光,也讓我們從小就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