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餌

日本外務省的“周到服務”,顯然令中國駐日公使汪鳳藻有點意外:他拿到手的那份長長的文件,居然已經一反常態地被翻譯成了中文。
這是1894年6月22日,為了商議從朝鮮共同撤軍的事宜,中日雙方已經來回折沖了近20天。日本政府不僅不撤退軍隊,反而決定增兵。汪鳳藻手上拿的,就是這一“決不撤軍”的照會——甲午戰爭史上著名的“第一次絕交書”。
被談判搞得焦頭爛額的汪鳳藻顯然無暇多考慮這一反常的“周到服務”——朝鮮那邊,日本軍隊無論在人數還是裝備上都占盡優勢,北京的總理衙門和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鴻章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日本方面的消息呢。
汪鳳藻將“絕交書”交給了譯電員,要求用密碼電報趕緊拍發。這次可比以往的效率高多了,畢竟省下了一道從日文翻譯成中文的程序。當時還沒有無線電報,密電都是各自譯成密碼后交電報局拍發,各國皆然。當中國使館的工作人員將密碼電報送交電報局時,日本照例抄錄了一份副本。但這一次,日本人再也不用為破譯密碼傷腦筋了——他們拿出了自己寫的中文版的“絕交書”,略加比對,中國使館的密電便顯出了原形。
日本政府只不過花了點將日語翻譯成中文的工夫,就使中國使館主動將密電碼和盤托出。主持“絕交書”中文翻譯和密電破譯的,正是日本外務省的中田敬義,因為此項功勞,他后來官居外務省政務局局長。
日本人獲得了密碼后,汪鳳藻自6月6日至8月4日的全部54件往返密電均被破譯。日本人不動聲色,從此不僅掌握了中國使館與國內的全部通信,而且,還從中截獲了大量軍事情報。而清廷卻毫無覺察,整個戰爭中一直未改密碼,以致在馬關談判期間,清廷與李鴻章的往來密電也被全部破譯。
甲午戰爭中,中日兩國海軍實力相差無幾,但日本艦隊總是能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集結優勢兵力,除了陸上情報人員的功勞之外,應該也與此密碼的泄露有相當大的關系。
直到1938年中田敬義本人披露此消息之時,中國方面對此都茫然不知。而中田敬義揭秘時,大清國早已滅亡了27年,日軍的鐵蹄也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具體負責破譯的電信課長佐藤愛[呂]后來作為日本全權代表出席1907年6月的第二次海牙萬國和平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鑒于日本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的偷襲行為,全面修改了國際法。佐藤愛[呂]此后又擔任過駐美大使。其子佐藤尚武擔任過日本外務大臣,二戰中末期任日本駐蘇聯大使,蘇軍揮師攻入中國東北時,他是第一個得到消息的日本人。不知他在這樣的晴天霹靂下,是否還有心情回味父親破譯中國密碼的昔日榮光?
一百多年來,多如過江之鯽的甲午戰爭研究者對此細節多未重視,而美國人卻似乎受到了啟發。這一用“釣魚”手段破解密碼的方式,后來被美軍原樣用回到日本頭上。當時,美軍從日軍的一系列電報中,發現出現十分頻繁的“AF”代碼,估計應該是指中途島。為了進一步查實,美軍便用淺顯的英語拍了一份作為誘餌的無線電報,報告中途島上的淡水設備發生故障。果然,不久以后美軍截獲的一份日軍密碼電報聲稱:AF可能缺少淡水。自此,美軍便對日軍動向了如指掌,太平洋戰局大為改觀。
(張國杰摘自《作文通訊》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