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我在飛機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歡的專業的研究生,結果失敗了,卻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今年是考還是不考?她害怕考不上,浪費時間,但是不考又不甘心,為此她已經糾結半年了。
我問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學習?”
她說:“我去年每天大概學4個小時,學了3個月,考前一周突擊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問她:“現在你每天為這件事情煩惱大概花多少時間?”
她說:“從過年到現在(6個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煩死了?!?/p>
花時間來郁悶,是等待成本;花時間來嘗試,是穿越成本。這位女士用來郁悶的時間,如果是每天5小時(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個月,那就是900小時。而去年她差3分就過的考研,每天用4小時,共3個月,考前突擊一周(算每天20小時),成本計算如下:
穿越成本:(4h×3×30)+(20h×7)=500h
等待成本:5h×6×30=900h
等待成本是穿越成本的1.8倍!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我把這個模式稱為“等死模式”。
我在一次聚會中談到了等死模式。聽完我說的這個故事,我的一個朋友走出去,十分鐘后回來滿臉喜色地告訴我們:“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來這幾天,她一直在糾結自己是不是該給一個大客戶打電話。這個客戶是她的一個重要資源。如果打了,她擔心人家覺得自己的公司剛創業,對自己的印象減分;如果不打,這個單子肯定就沒有下文了。比這個更讓她糾結的是,她已經為這件事情頭痛了一周,開始失眠,和家人發脾氣,面對客戶越來越沒有信心。
與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與體力,還不如去試一試!受到我講的故事的啟發,她走到洗手間,心跳加速,打通電話后,她驚喜地聽到那個客戶爽快地答應了自己。對方還開玩笑責怪她:“為什么現在才說?我還以為你找別人了呢。”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選擇就是行動起來,進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許會有短暫的痛苦,但是等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永久的損失。
(劉文文摘自中國書店《穿越思維的墻》一書,辛 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