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朱利安?阿桑奇是“美國公敵”,這個說法至少在11月29日之前是成立的。
今年7月和10月,通過其創辦的“維基解密”網站,阿桑奇先后把數萬甚至是數十萬份有關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美軍秘密文件在媒體上曝光。這些秘密文件顯示,美軍濫殺平民、虐待囚徒,以及戰爭失算,這些“赤裸裸的真相”讓五角大樓如坐針氈。
11月29日“維基解密”網站公布出來的所謂美國外交密函,內容五花八門:有某國領導人海外巨額存款的,有某國背地里要“私相授受”其鐵桿盟友于“敵人”懷抱的,有某國要偷偷開發鈾礦的,有某國唆使他國攻打鄰國的。所有這些充斥著丑陋、背叛、偽善的“秘密”,令世界各國領導人憤怒不已。
現在,阿桑奇幾乎成了“世界公敵”。
叛逆少年
一個不平凡的人,往往成長于一個不平凡的家庭。
現年39歲的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亞。阿桑奇的父親是“有強烈極端主義思想的邪教成員”一說,至今在澳大利亞的媒體上時有所聞。其父母短暫婚姻結束后,阿桑奇不得不隨母流浪,躲避強勢父親的“追殺”。后來,阿桑奇又一次不得不過著東躲西藏的生活,原因是其母交了一個強勢男友后,該男成了母子生活的夢魘。少年阿桑奇一次又一次失學、轉學,這迫使他干脆“自學”。他究竟“自學”過多少課程,至今不得而知。
12月5日南澳大利亞《星期日郵報》采訪阿桑奇小學同學的一篇文章中稱,留著一頭長發的小阿桑奇因“與眾不同”受盡同學欺凌。至今,這些曾毆打過小阿桑奇的同學還記得“這個不合群的人”數學特別棒。阿桑奇的母親也承認,在阿桑奇成長最需要玩伴時,每天陪他的是穿著比基尼在一個孤島上過著游牧生活的母親。這些間接導致了阿桑奇的叛逆性格。
網絡時代不期而至,使同時代人暢游于網絡空間,而阿桑奇卻選擇了做“黑客”竊賊為生。他為此至少被澳大利亞司法當局指控過30項罪名,曾數度被投入監獄。
“泄密偉業”
阿桑奇發現,信息化世界并沒有使世界成為透明和公開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信息反而因網絡的便捷而成為“秘密”。越是網絡技術超強和網絡普及率高的國家,往往越是極度包藏“秘密”的國家。
2006年,阿桑奇對前來采訪的《紐約客》記者說,他要立志成為社會的“吹哨人”,要把政府刻意隱瞞人民的信息公諸天下。
阿桑奇針對美國的“處女作”,居然是對一名美國女人下手。有人侵入美國前共和黨女副總統候選人佩林電子郵箱,竊得秘密郵件后,就交給阿桑奇,阿桑奇把它公布在“維基解密”上,佩林大罵阿桑奇為“恐怖分子”。
2010年,一個叫曼尼的美國士兵私自下載了美軍內部網絡的數十萬份秘密文件和若干視頻文件,然后交給了阿桑奇。阿桑奇7月份公開的有關美軍阿富汗行動的秘密文件,應與曼尼提供的資料有關。
據稱,世界各角落的黑客們每天都向“維基解密”網站輸送上千份竊來的“秘密”。
贊助危機
“維基解密”網站的域名解析服務商是一家名叫“EveryDNS”的美國公司,而租借的主機服務器則屬于美國亞馬遜公司:隨著“維基解密”的動作越來越大,這兩家公司備受壓力。在美國參議員約瑟夫?利伯曼向亞馬遜公司發出質詢函后,亞馬遜終止了“維基解密”的服務器,“維基解密”轉而向巴黎的服務器運營商0VH求援,未果后就轉到瑞典一家網絡服務供應商。
12月2日,EveryDNS公司宣布不再給“維基解密”提供域名解析服務,原因是針對該網站巨量“分布式拒絕服務”的黑客攻擊,已經威脅到其他網站獲得正常的服務。受其影響,“維基解密”被迫改用瑞士域名。
2009年,“維基解密”一度陷入財政困難,它接受“零頭捐助”,但拒絕別有用心的人的“天價捐款”。“維基解密”公布,它接受過的最高捐款是500美元。
美聯社12月4日的一篇報道稱,“維基解密”已經失去了最大的資金來源。美聯社的消息稱,在線支付服務商PayPal以涉嫌非法活動為由關閉了“維基解密”用來接受捐款的資金賬戶。
一些“維基解密”的共同創辦人,也正離阿桑奇而去,他們揚言要建立一個替代的競爭網站。
至此,在11月28日第三次大量公布美國政府和軍方秘密文件之后,“維基解密”網站的生存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逃犯阿桑奇
網站不行大可關掉不干,但事情沒有這么簡單。有人想置阿桑奇于死地。
提前出版的12月最新一期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嘴巴被美國國旗蒙住的阿桑奇。封面畫的隱喻再明白不過了,美國政府想要阿桑奇“閉嘴”。
在今年7月公布第一批美軍方秘密文件后,阿桑奇突然遭到了瑞典警方的抓捕,罪名是強奸和性虐兩名瑞典女子。阿桑奇說,有人設了局,想陷害他,瑞典人不會這么干,只有五角大樓的人才干得出來。果然,瑞典警方很快撤銷了逮捕令,改稱還在調查。驚恐萬分的阿桑奇倉皇出逃,先后藏身于英國和德國。英國警方12月7日表示,阿桑奇于當天遭到逮捕,罪名還是涉嫌強奸。
阿桑奇說,他要是有三長兩短,“戰友”會抖出更多令敵人膽裂的“猛料”。
只要不是阿桑奇自己“侵入”秘密數據庫,美國現有法律很難給“新媒體”和創辦人治罪,更不可能以“間諜罪”追捕他,因為阿桑奇并沒有把竊得的機密轉交給某國,而是交給了全世界。
11月30日,聽聞大量美國外交密函被泄露后,國防部長蓋茨聳聳肩,滿不在乎地說:“這令人惱怒嗎?是的。這讓人難堪嗎?是的。這給美國外交政策造成后果嗎?我想有那么一點點吧!”《時代》周刊承認,阿桑奇所披露的秘密,事實上均不是什么“絕密”文件,美國至少有數十萬軍方人士或政府職員每天都有接觸到這些秘密的機會。
阿桑奇現象是網絡信息化時代必然會產生的一個社會現象,這個現象的本質問題就是言論和信息自由。只是阿桑奇成為那么多民主或威權政府的“眼中釘”,這大大出乎了這個進步時代的意料。
(絹子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43期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