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氣象局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風云二號、風云三號衛星工程,降水測量衛星工程,風云四號衛星工程以及氣象衛星后續工程等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領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領域,氣象信息系統領域,氣象專用傳感器、氣象雷達、氣象無人機、探空火箭、自動化智能氣象觀測系統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3月4日做客中國航天網和人民網科技頻道共同舉辦的網上在線訪談,與網友交流中國航天的成就與未來發展。袁潔在訪談中表示,2010年我國15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20顆衛星,數量已接近航天強國水平。
袁潔介紹,2010年長征運載火箭按計劃圓滿完成了15次發射,將20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中國航天年度高密度發射的新記錄。相比俄羅斯(含國際發射公司)31次和美國15次的年發射次數,我國的發射數量已經接近航天強國的水平。
袁潔表示,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中國航天將跨進新的歷史征程。今年預計的發射數量要達到20次左右。其中,最具標志性的就是要發射“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八號飛船。
3月11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四支試驗隊正式成立。
四支試驗隊分別是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場試驗隊、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場試驗隊、交會對接飛控聯合試驗隊、神舟八號飛船回收場試驗隊。據悉,這四支試驗隊全面負責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出廠前各項研制工作、飛控任務準備工作和回收任務準備工作。任務中的關鍵項目、短線項目采取“封閉式超常規”管理模式。
截至4月1日19點,嫦娥二號衛星已在軌安全運行180天,達到了衛星半年的設計壽命。據航天專家介紹,目前衛星燃料仍然充足,工程各方正在組織研究論證,賦予嫦娥二號衛星新的使命,為完成探月工程二期后續任務創造條件。
據嫦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黃江川介紹,“嫦娥二號”有兩項任務目標,即完成工程驗證和深化科學探測。根據“嫦娥一號”在軌運行的良好情況來看,“嫦娥二號”在設計上充分考慮到了余量的問題,讓“嫦娥二號”在圓滿完成科學探測目標的同時,有“能力”擔負更多重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嫦娥二號’在軌運行良好,燃料充分,為接下來承擔更多任務打下了扎實的能量基礎。”
目前,由于燃料充足和運行穩定,“嫦娥二號”即將承擔更多的工程驗證和科學探測任務。據專家分析,“嫦娥二號”承擔的“新使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一是圍繞月球不同軌道進行進一步工程和科學探測論證;二是有可能進行40萬千米以外的空間環境探測,為今后開展的深空探測活動做技術儲備。
近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召開了嫦娥三號探測器2011年型號工作會,嫦娥三號衛星“兩總”系統提出了“責任清楚,任務明確,目標不變;完成轉段,標準不降,進度不延”的工作要求,進一步明確年內全面完成初樣階段研制任務并轉入正樣研制的任務目標。
針對2011年具體任務,嫦娥三號衛星研制人員認真對管理、計劃、質量等工作進行了責任分解,形成了型號研制、項目管理的責任矩陣,要求各類崗位人員都必須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完成崗位任務,通過抓技術、抓質量、抓進度,保證進度節點。
3月31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以及所屬二院、三院、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分別與北京市多個部門簽署協議,就啟動北京航天產業園建設、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示范區核心區建設、聯手推動科研和產業化開發進行全面合作。
“十二五”期間,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將在北京市投資百余億元,建設北京航天產業園區,讓一批具有發展前景的高新科技成果在首都落地并實現產業化,促進地企雙贏。其在順義區建設的北京航天產業園將有平安城市及應急裝備、物聯網應用等九大產業項目落戶;同時,數字城市、RFID和智能卡、衛星應用及數字媒體等新興產業化項目將選擇海淀區扎根。據了解,此舉將促進中國航天科工一批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北京市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合力形成科技優勢、創新優勢、人才優勢。此次航天高科技項目的集中落戶,將為地方提供1.5萬個就業崗位。

4月1日,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承擔的環境和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星泰國接收站工程建設項目正式交付泰國。
根據政府間關于亞太多任務小衛星多邊合作協議,在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衛星數據共享體系的框架下,由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在泰國Kasetsart大學的曼谷校區建設一套環境監測A星地面系統,對衛星遙感數據進行接收、處理和分發。
該項目集數據接收、處理、存儲、分發、應用服務為一體,是我國將高新技術以工程項目的形式出口到衛星遙感海外市場的重要舉措。它的建成交付標志著我國首次實現了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整套系統出口。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實現了我國整套地面系統出口零的突破,同時為我國衛星遙感數據產品拓展國際市場開創了新局面。
3月14日,在廣東省與中央企業戰略合作座談會暨簽約儀式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與深圳市政府落實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作出約定,將盡快啟動位于深圳市龍崗區的智能電網產業基地項目建設。
據了解,秉承“企業主導、政府推動、全面創新、互利共贏”的原則,中國航天科工智能電網產業基地項目將盡快投產。中國航天科工將整合集團公司內部相關科技資源,在深圳建設智能電網產業基地,開展配網自動化、數字化變電站、無人機應急處置及巡檢、輸電線路在線監測等領域業務,努力打造國際知名、全國領先的智能電網產業基地。

兩彈一星元勛、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孫家棟院士向俄羅斯航天員帕達爾卡贈送嫦娥二號衛星模型
為紀念蘇聯航天員加加林完成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50周年和中國航天事業創立55周年,促進中俄兩國航天文化交流,3月下旬,為期一周的“中俄航天集郵文化周”活動在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舉辦。
代表中俄兩國航天集郵最高水平的21部86框郵集在此次展出中精彩亮相。其中展出的多幅作品充分展示了兩國航天發展的科技成就,吸引了兩國眾多相關領域友好人士和集郵愛好者前來觀看。該活動由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單位主辦,中國航天集郵協會承辦。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發生里氏5.8級地震后,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立即啟動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案,全力開展災害監測。
該中心快速獲取了震前數據和震后高分辨率遙感圖像,并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災情圖像處理和解譯工作。通過環境衛星和資源衛星獲取的災前、災后遙感圖像對比分析,未發現大量房屋倒塌的現象,新增的災民安置點清晰可見。該中心還提取了災民安置點的分布信息,并制作了災害監測成果圖,上報給國家有關部門,協助救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