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日本三菱電機公司拿到了為土耳其政府建造“土耳其星”4A和4B兩顆通信衛星的合同,包括發射在內,合同價值5.71億美元。這是三菱電機迄今得到的最大一筆商業衛星訂單。“土耳其星”合同將是其采用DS2000平臺建造的第9和第10顆衛星。有關人士稱,三菱電機取勝得益于土日兩國政府簽署的合作開展未來航天計劃的一項協議。
由政府所有的土耳其衛星公司將負責上述兩顆衛星的運營,用于向土耳其全境以及歐洲、中亞、中東和非洲提供通信和電視直播服務。兩顆衛星壽命均在15年以上,將由俄質子號火箭于2013年底和2014年初分別發射。
(陽光)
3月11日,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的德爾它4M+(4,2)型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了國家偵察辦公室的一顆秘密軍事衛星,代號NRO L-27,又稱“獅鷲”。國家偵察辦負責美國情報搜集用偵察衛星的設計、建造和使用。由于任務保密,對外公布的有關此次發射及衛星用途的細節很少。自去年9月起,包括此次發射的衛星在內,國家偵察辦已有5顆不同衛星發射入軌。4月份,該機構還將發射NRO L-34衛星,從而給其20多年來最密集的一段發射安排劃上句號。
(江山)
3月14日,美航宇局宣布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簽訂了7.53億美元的協議,內容涉及美航宇局及其伙伴機構12位航天員2014年和2015年間乘坐俄聯盟號飛船往返國際空間站的飛行,每個座位的費用約為6270萬美元。美俄雙方此前簽訂的一項協議涉及2013年和2014年6人的往返飛行,單價是5580萬美元。新協議單價上漲了8.5%。美國航天飛機在服役30年后將在今年退役。美航宇局打算今后要利用由私營公司研制的商業飛船來承擔國際空間站的人員和貨物運輸工作。但商業載人飛船的首批飛行要到2015年前后才能進行,此前的人員運輸要依賴俄聯盟號飛船。
(陽光)
3月14日,阿里安航天公司宣布將在2013年下半年利用阿里安5或俄制聯盟號火箭在法屬圭亞那航天中心發射阿根廷衛星公司的“阿根廷星”2通信衛星。阿里安公司此前已拿到“阿星”1的發射合同,發射時間是2012年底。“阿星”2發射重量預計為2900千克,可由阿里安公司經營的聯盟號火箭發射。在圭亞那航天中心發射的聯盟號靜地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3000千克,首次發射定于今年夏天進行。“阿星”2是由聯盟號單獨發射還是由阿里安5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發射要到更臨近發射日期時再決定。“阿星”2正在由阿國應用研究公司建造,電子有效載荷由泰雷茲·阿萊尼亞空間公司提供,幾大主要平臺部件由阿斯特里姆衛星公司制造。
(陽光)
3月14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歐洲衛星公司(SES)宣布,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火箭將在2013年初發射SES-8商業通信衛星。這將是太空探索公司火箭首次執行靜地軌道衛星發射任務,說明其火箭已得到了SES這家對新型火箭和衛星技術一貫持保守態度的老牌衛星運營商的認可。合同中還含有再發射一次的選擇權。
SES-8正在由軌道科學公司建造,將配備33路Ku波段轉發器,有效載荷功率5千瓦,將采用東經95度軌位。SES公司希望這顆衛星能盡快發射,以彌補直播衛星容量的不足,尤其是在印度。SES公司目前部署在東經95度軌位上的“新天空衛星”(NSS)6租用率已超過95%。
(江山)

據伊朗官方通訊社伊通社報道,3月15日伊朗航天局發射了載有實驗艙的“探索者”4火箭。實驗艙設計用來搭載猴子,但這次試飛并未裝載任何活體動物。“探索者”4據稱能把有效載荷送到120千米高度。伊擬于2020年送人上天。伊已在西方的擔憂中制訂了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2009年采用“使者”2火箭將一顆衛星送入軌道,2010年又利用“探索者”3火箭把載有老鼠、海龜和蠕蟲等小型活體動物的一個艙送入太空。除計劃在2012年3月前將幾顆實驗、觀測或通信衛星送入軌道外,伊還宣布要在5年~6年內把衛星送入靜地軌道。
(陽光)
3月30日,日本第二艘國際空間站貨運飛船“H-2轉移飛行器”(HTV)2再入地球大氣層并被燒毀。HTV-2又稱“白鸛”2,1月22日發射,6天后停靠到站上,為該站運送了5.3噸補給物資和設備。2月28日,HTV利用站上機械臂脫離空間站。船上裝有1422千克垃圾、包裝材料、食品容器等,還放置了站上3名機組人員折疊的3只千紙鶴,以悼念日本地震和海嘯死難者。另外,船上還裝有一套傳感器,用于記錄和發回飛船再入過程中的溫度、加速度、轉速和其它數據。這項由美航宇局開展的實驗旨在更好地認識飛船再入時所經受的極端環境。下一艘HTV飛船定于2012年1月發射。
(陽光)
3月16日,國際發射服務公司宣布將在2013年利用質子號火箭為歐洲衛星公司(SES)發射SES-6衛星。SES-6是國際發射服務公司和SES衛星租賃有限公司(SES下屬的衛星采購與租賃公司)2007年6月所簽多星發射協議下的第6項發射任務。SES-6采用阿斯特里姆公司的“歐星”3000平臺,發射重量約6噸,擬配備43路C波段和48路Ku波段轉發器。它將接替東經319.5度軌位上的“新天空衛星”(NSS)806,加強北美、中美和南美覆蓋,進一步支持高清、直播到戶、企業網絡和拉美地區數字融合項目等應用。(江山)
3月15日,洛馬商業發射服務公司宣布,數字地球公司的下一代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世界觀察”3將在2014年由洛馬公司的宇宙神5火箭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數字地球公司是著名的高分辨率地球圖像解決方案全球服務商。該公司通過提供更高的商業衛星成像能力來支持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的“增強觀察”計劃,幫助滿足情報界和國防部對地理空間信息日益增長的需求。
(江山)
3月17日,歐空局同意把歐洲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的時間延長到2020年,并在兩年里拿出2.5億歐元來補貼阿里安航天公司及其阿里安5火箭。德國作為歐洲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上的最大出資國,希望歐空局大力保證國際空間站項目投入,而對給阿里安5火箭新一輪補貼則不很熱心。法國是阿里安5火箭的主要支持者,長期以來一直對支持國際空間站計劃沒什么熱情。但為保證自己所偏愛的項目得到通過,兩國只得支持對方的提議。
(陽光)
3月21日,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宣布贏得為澳大利亞衛星運營商新電澳普圖斯公司建造“澳普圖斯”10通信衛星的合同。衛星將配備24路Ku波段轉發器,定于2013年發射。據報道,勞拉在此次競標中采用了其LS1300平臺設計一個不同尋常的輕型型號。“澳普圖斯”10據稱發射重量約3200千克,遠低于勞拉通常生產的產品。勞拉通常建造大型大功率衛星,重量普遍在5000千克以上。減小衛星重量很可能使新電澳普圖斯能節省衛星發射費用。例如,它因此將可同另一顆重出很多的衛星一起由重型阿里安5火箭發射。勞拉之所以能降低1300平臺的重量,是因為用離子電推進系統取代了通常的化學推進。目前尚不清楚“澳普圖斯”10是否還將利用電推進來進行軌道提升機動,即把衛星從橢圓停泊軌道送入最終的圓形靜地軌道位置。
(江山)
事故調查委員會經過4個月調查發現,導致歐洲通信衛星公司W3B通信衛星去年10月28日發射后不到24小時便宣告報廢的原因是通往星上16臺推力器之一的一條推進劑管路突然出現災難性泄漏。W3B衛星的主承包商是泰雷茲·阿萊尼亞空間公司,推進系統由阿斯特里姆衛星公司提供。
調查委員會稱,造成管路破損的原因是該管路沒能同推力器組件對準,而這是由衛星裝配過程中工藝不精所致。故障調查委員會包括了衛星主承包商和推進系統承包商、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和歐洲通信衛星公司人員。阿里安航天公司也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之中。
(陽光)

3月23日,法國政府宣布將從為刺激創新而發行的一筆國債中拿出總共5億歐元,作為國家資助,投向4個運載火箭和衛星項目。這4個項目分別是用于接替現役阿里安5和歐洲化俄制聯盟號火箭的一種下一代火箭、將同美國聯合開展的一項海洋測高衛星任務、針對發射重量約200千克的衛星的一種升級型多用途微型衛星平臺,以及意在保持法國工業界全球市場競爭力的一筆新型通信衛星技術投資。
(陽光)
3月16日,由諾格宇航系統公司建造的兩顆“空間跟蹤與監視系統”(STSS)低軌試驗衛星首次對一枚彈道導彈進行了涉及各階段飛行的探測和跟蹤。從太空中對彈道導彈進行全程跟蹤以前還從未有過,是STSS衛星迄今取得的最重要成就。諾格共為美國導彈防御局建造了3顆STSS衛星。任務保密的首顆衛星發射于2009年5月,完成測試后于今年1月31日交由空軍航天司令部控制,繼續支持空軍的空間態勢感知任務。參加3月16日試驗的兩顆不保密STSS衛星是2009年9月由德爾它2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發射的。在去年11月結束的長時間在軌測試和標校階段,兩顆衛星已對多次導彈發射進行了早期助推段和后助推段跟蹤,驗證了從一顆衛星向另一顆衛星中繼數據的能力。本次試驗中,一枚近程靶彈從夏威夷考愛島的太平洋導彈靶場設施發射升空。一顆STSS衛星利用其捕獲探測器探測到了發射的熱特征,又用萬向安裝的跟蹤探測器鎖定了處于助推段的導彈。跟蹤數據被成功中繼給另一顆衛星,由其繼續觀測靶彈在太空中滑行、再入大氣層和在海上濺落的過程。
(江山)
歐空局3月22日宣布,該機構理事會日前召開會議,批準了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增設載人航天等幾個新部門。
歐空局表示,這次機構調整旨在增強歐空局的效率和競爭力,從而為其成員國提供更多便利,新部門及其團隊于4月1日正式投入運轉。新設的載人航天部將負責管理歐洲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事務以及歐空局自身的載人航天活動,來自德國的前航天員托馬斯·賴特爾被任命為該部門主任。
此外,原先的后勤管理部被拆分為采購部、金融操作和法律事務部以及人力資源、設備管理和信息部。
歐空局局長雅克·多丹在年初表示,2011年將是該機構的“發射器之年”。屆時,俄羅斯聯盟火箭及意大利Vega小型火箭將首次從位于法屬圭亞那的歐洲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除了完成繁重的航天任務,歐空局將進行一系列調整,如減少內部開支,增設新部門以及加強與歐洲防務部門的交流等。(科學網)
3月27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宣布同以色列航天局簽署了一項外層空間探測與利用合作協議。協議旨在為發展包括和平利用航天技術在內的俄以互利航天合作形成法律和組織框架。俄航天局長佩爾米諾夫稱,兩國航天合作尚處于初級階段,涉及在雙方火箭與航天工業企業之間建立聯系。他說,兩國在互利航天合作方面已有積極的經驗,俄火箭已幫助以方發射了5顆衛星。俄目前正在為以方用戶建造“阿莫斯”5通信衛星。
(江山)
3月24日,美航宇局對其“星塵”彗星探測器實施了太空“安樂死”。該探測器在造訪了兩顆彗星和飛行了近91億千米后,走完了12年多的探測之旅。地面控制人員命令其4臺火箭推力器最后一次工作,耗盡了所剩燃料。工程人員對推進劑貯箱耗干過程進行了密切監視,以幫助未來探測任務更準確地測算燃料儲備情況。“星塵”發射于1999年,任務耗資3億美元,旨在采集彗星樣品。探測器于2002年11月飛越一顆小行星,2004年1月穿越懷爾德2彗星的彗發,采集了一些顆粒樣品。兩年后,它將樣品艙拋出,使之利用降落傘回到了地面。今年2月14日情人節“星塵”成功完成了飛越坦佩爾1彗星的探測任務,還拍到了“大沖撞”探測器對其實施撞擊后留下的撞擊痕跡。
(陽光)
利用“月球偵察軌道器”上的“廣角相機”所拍的數千幅圖像,美航宇局已制作出月球背面迄今最為詳盡的一幅鑲嵌圖。從3月14日同眾多其它數據一同發布的這張新照片上可以看到迄今最為全面的月球背面歷史和成分情況。
“月球偵察軌道器”是2009年6月同“月坑觀測與探測衛星”一起發射的。它在高約50千米的極軌道上繞月球運行。“月坑觀測與探測衛星”于同年9月對月球南極一座月坑實施了撞擊,以期尋找水冰,且確實發現了水冰。
(陽光)
3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同巴西總統迪爾瑪簽署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框架協議》。協議要求兩國確定地球科學、觀測與監測、空間科學、探測系統和空間運行等方面的潛在合作領域。這些工作將會利用航天器、探空火箭、飛機和地基系統。在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中,迪爾瑪對美國去年推出的國家航天政策重視國際航天合作表示贊揚。雙方確認將在指示各自相關政府機構商討設立巴美星基對地觀測、環境監測、降水測量和自然災害減緩與反應工作組的同時致力于空間安全。
(江山)
3月1 6日,俄羅斯聯盟TMA01M載人飛船在哈薩克斯坦境內一片積雪的草原上安全著陸。船上乘有一名美國航天員和兩名俄羅斯航天員。他們是在執行完國際空間站飛行任務后返回地面的,共在太空中停留了159天。在此次返航的3人中,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凱利是另一名航天員馬克·凱利的孿生兄弟,而后者是在今年1月一起槍擊案中頭部受傷的國會女議員吉福茲的丈夫,即將擔任4月份升空執行最后一次飛行任務的奮進號航天飛機的指令長。聯盟TMA01M飛船是去年10月發射的,屬于聯盟號飛船的最新改進型號,是該型號的首次飛行。
(江山)

4月5日,俄羅斯聯盟FG型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場主發射臺發射了聯盟TMA21載人飛船。船上乘有兩名俄羅斯航天員和一名美國航天員。飛船定于兩天后同國際空間站對接,使站上人數回到6人水平。飛船被命名為“加加林號”,以紀念世界首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上天50周年。箭體上噴有加加林的頭像和名字及“50”等字樣。這是聯盟號飛船首次以某人的名字來命名。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就是從同一座發射臺乘東方號飛船升空的。另外,4月12日也是值得美國慶祝的日子。30年前這一天,美國航天飛機進行了首次飛行。
(陽光)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2日報道,美國航宇局的科學家正在南極洲對最新款的火星航天服進行測試。
這套外表很像天線寶寶的NDX1航天服是專門為應對火星環境設計的,由超過350種材料制成,包括蜂窩凱夫拉和碳纖維,比傳統的航天服要輕。其每套造價10萬美元(約合66萬元人民幣),能忍受極寒溫度和每小時80.5千米的風力。
美航宇局研究人員正在阿根廷位于南極洲的馬蘭比奧基地穿著這款航天服進行模擬太空行走、鉆孔和收集土壤樣本等作業。
設計者帕德羅·德萊昂說:“火星是多種不同環境的集合,沙漠、溫度和風力情況與南極洲很相似。所以我們要在這里測試下,看看這款航天服是否能經受極端嚴酷的環境。這還是我們首次在如此極端的條件下對這款航天服進行測試。”
(科學網)

3月30日,英國航天局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同意擴大兩國航天合作。備忘錄確定了三個潛在合作領域,包括:1.利用英國航天局和印方的發射服務開展一系列聯合衛星技術驗證計劃;2.基于對地觀測、通信和導航衛星所提供的數據和能力來聯合開發新的商業應用和服務;3.利用空間數據開展氣候變化模型方面的合作。
(陽光)
3月18日,美航宇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稱,隨著3月10日這一陽光照射最充足日期的過去,勇氣號火星漫游車起死回生的希望已變得更加渺茫。項目團隊幾個月來一直基于該漫游車可能會隨著陽光照射越來越充足而從休眠狀態下醒來的策略來試圖重新與其建立聯系,但現已改變通信策略,開始假設車上出現了各種問題,包括主發射機已不再工作和任務時鐘已搞不清時間或出現明顯的走時偏差。若今后一兩個月還是聽不到勇氣號的回應,噴推實驗室將會放棄努力,專心繼續運行稱為機遇號的另一輛漫游車。勇氣號2004年1月4日登陸火星,原定執行3個月的任務,但實際工作時間已超過5年。
(江山)
3月30日,歐洲阿里安5火箭在法屬圭亞那庫魯試圖發射兩顆通信衛星時因主發動機故障而在發動機點火后中止了發射。主發動機于倒計時結束時點火工作,隨后因未能通過自動化系統檢查而自行關機。關機時,火箭兩臺捆綁固體火箭助推器尚未點火。一旦點火工作,固體助推器是無法實施關機的。阿里安公司將把火箭運回發射場總裝廠房,以調查問題所在。新的發射日期將根據故障調查情況盡快確定。這是阿里安系列火箭1979年12月首飛以來首次出現發動機點火后中止發射的情況。
阿里安5火箭第一級采用“火神”2發動機,兩側捆綁固體火箭助推器,靜地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約10噸,低地軌道運載能力約20噸。“火神”2發動機采用液氫/液氧低溫燃料,工作時間約600秒。此次要發射的兩顆衛星分別是阿聯酋阿爾耶赫衛星通信公司的“耶赫星”1A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的“新曙光”。
(陽光)

3月15日,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和加拿大麥克唐納·德特威勒聯營公司宣布簽訂協議,將由麥德聯營正在研制的一種天基維護飛行器為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的在軌衛星提供燃料補加服務。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由此將成為該項服務的首家用戶。這項創新型技術將能延長衛星的工作壽命,并提高在軌可靠性。在將提供服務的時間段內,麥德聯營按協議向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提供的服務價值在2.8億美元以上。
SIS飛行器采用復雜的機器人技術和對接系統,將成為首個同類飛行器。首次SIS任務將按以下方式進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選擇其即將退役的一顆衛星,將其移入靜地軌道弧上方約200千米~300千米的棄星軌道;麥德聯營發射SIS維護飛行器,同上述衛星交會,并對接到衛星遠地點發動機周圍的發射適配環上;在地面隊伍控制下,SIS飛行器的機械臂通過遠地點發動機噴管找到并擰開衛星的燃料箱蓋。SIS飛行器在輸送完所購數量的推進劑后將重新蓋上燃料箱蓋,然后轉向下一項任務。
迄今為止,地球軌道上衛星的使用壽命一直受所帶燃料數量的限制,燃料耗盡后便無法繼續工作,并會留在天上,成為不可控的垃圾,對其它衛星構成碰撞威脅。麥德聯營的新系統除用于衛星延壽外,還可用于衛星檢查、拖曳、改變位置和開展一些小的修理工作,從而也會有助于應對日益嚴重的空間垃圾問題。
SIS飛行器的首次發射很可能采用國際發射服務公司的質子號火箭。該飛行器的發射重量可能在6000千克左右,其中補加用推進劑2000千克,維護機器人和將由俄羅斯信息衛星系統-列舍特涅夫公司建造的衛星平臺的總重量可能將近4000千克。國際通信衛星公司同意購買其攜帶的約1000千克燃料,擬用于把其幾顆在軌衛星的壽命延長3年~5年。根據經驗,衛星在軌壽命每延長一年約需50千克燃料。
(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