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變時或核反應時放出的射線。至今已知的2 800多種核素中有2 500多種是具有放射性的,這些放射性核素經過一次或多次衰變釋放出粒子和量子輻射直到穩定核素為止。對核電廠來說,通常要考慮的是α射線、β射線、γ射線和中子流。α射線是氦原子核流,β射線是電子流,它們和中子流、宇宙射線統稱粒子輻射。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電磁波,稱為電磁輻射,類似的還有X射線等。
這些射線的共同特點是:(1)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到,只能用儀器才能探測到;(2)有大小不等的穿透能力;(3)通過物質時能產生電離作用。正是這種電離作用,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
人類每時每刻都會受到各種射線的照射。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體內都存在放射性核素。天然照射的第一個來源是宇宙射線,第二個來源是土壤、巖石和飲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如鉀-40、釷、鈾、鐳和氡,由它們造成的對人體的照射叫做天然本底照射。世界平均天然本底劑量為2.42毫希/人·年,有些高本底的地區可以達到10毫希/人·年。
做X光檢查、乘飛機、吸煙、看電視,都會受到天然本底以外的額外照射,叫做人為放射性照射。例如一個人坐飛機往返北京-歐洲一次,受到的宇宙射線照射劑量約0.02毫希,做一次胸部透視,劑量也可以達到0.3毫希。
核電廠周圍居民因核電廠運行所接受的劑量,只有不到0.01毫希/人·年,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與天然本底相當的照射對健康沒有任何影響,但較大劑量的照射會產生生物效應。輻射的生物效應分為兩類:
(1)確定性效應:人體受到較大劑量的照射,會使許多細胞死亡而又不能被新生細胞的增殖所補償,導致組織或器官功能失常甚至喪失,造成急性潰瘍、傷害性腺導致不育等急性放射性病,嚴重威脅生命或降低生活質量。這種生物效應通常具有劑量的閾值,低于閾值,效應不發生;高于閾值,效應發生。確定性效應的嚴重程度隨劑量增加而增大。
(2)隨機性效應:受照后,細胞未被殺死,而是發生變異,經過一段時間可能引起惡性變化或遺傳改變,即可能致癌或引起遺傳效應。隨機性效應的發生概率不存在閾值,它可能在受照射若干年后才發生,但不是一定會發生,也不一定單純是由于受照射而發生,因為與照射無關的其他因素(如化學毒物、遺傳因素等)也可能引起類似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