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幼江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 200009)
主題—— “和諧城市”
建筑——展館由自然景區和展館主體組成,外墻包裹透明的銀色發光建筑膜——膜是透氣性良好的網狀建筑布料,對太陽輻射有很強的的反射作用,因此漫步在德國館相對比較涼爽。主體由四個頭重腳輕、變形劇烈、連成整體卻輕盈穩固的不規則幾何體構成,闡釋了“和諧城市”的主題。利用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相互穿插,形成了自然、藝術、人文、技術有機結合。
照明——采用 LED光源、投影技術,控制技術、感應技術等,很好地表現了室內外空間環境。如圖1~4所示。

圖1
由“動感隧道”進入各個展廳。兩側墻面充滿典型德國都市畫面。如圖5所示。

圖2

圖3
穿過“動感隧道:進入過廳,活潑浪漫的構圖展現了嚴謹的德國人另一側面。如圖6所示。
“人文花園”——用 LED光源、色彩和聲響打造出絢麗多姿的場景。如圖7~11所示。“發明檔案館”——幾何形體的相互穿插,構成了豐富動感的場景,多媒體視屏巧妙鑲嵌在其中。如圖12所示。

圖4

圖5

圖6
“制造及創新工廠”——整齊有序的構圖表現德國人的中規中矩性格。如圖13~16所示。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動力之源”
展廳頂端懸掛著巨大的、表面浮動著多種圖像和色彩的金屬感應球。進入大廳的參觀者將被分為兩組一起呼喊。金屬球將移向呼聲更大更整齊的那組,并變化其球面的圖案和色彩。金屬球靜止后其表面會呈現地球、地球孕育種子、種子又變成花的生命誕生的過程。如圖17~21所示。

圖17

圖18

圖21
主題:人之城
建筑:功能模塊,方便重組。
意大利館建筑面積7800平方米,整個場館的設計既是對當代意大利文化的一種詮釋。場館內部則是由多個體積小、形狀不規則的建筑體組成,每一塊都可以被拆卸和重建,代表著意大利的多個城市。如圖22所示。

圖22
展區分為5大區域,分別展現意大利的不同特色:有狹窄的街道、庭院和弄堂,還有一個封閉的廣場,廣場的一面墻上將布滿時裝大片和可變幻風景的圖畫,講述意大利在時尚、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圖23所示。
意大利館的一大亮點是展示意大利在工程技術和環境保護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場館配備全新的空氣凈化裝置和抗菌瓷磚地面,以過濾封閉場所內的空氣、減少污染和病菌。館內還引進了一種新型的透明混凝土,白天時自然光會照射進來,使得整個場館仿佛沐浴在陽光下,也減少了對燈光的需求。同時,裝配微生態氣候環境系統的玻璃幕墻能吸收太陽輻射,大幅度節能降耗,并能起到遮陽、發電的作用。
門廳:
門廳正面是仿制文藝復興時期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設計的維琴察奧林匹克劇院。
左側大型淺浮雕墻,用36種語言寫著“人之城,意大利式的生活”其中不同字符組成漢字“福”。如圖24所示。
采光頂采用具有良好隔熱功能的水晶玻璃制成。降低能耗。如圖25所示。
地板采用瓷質板材,硬度是大理石的七倍,吸水率是大理石的十倍。其特點是可回收利用,致密、抗凍、防滲、耐化學和物理腐蝕。

圖23
外墻透光混凝土:
這種新型材料制成的3774塊透明預制板覆蓋了1887平方米的面積。使得場館在一天內可連續不斷地變換出不同光影效果。對外可產生非常好的夜景效果;對內可采集室外的不同光線照亮展館內部。如圖26,27所示。
“透明水泥”是通過混凝土的材料、添加劑、和樹脂采用特定技術獲得這種透明效果的。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立體遺址”展領略意大利藝術精粹:
圖28、29為萬神廟的模型,建于公元前27年,直徑43.3米,頂端高43.3米。

圖28

圖29
圖30為用金線、銀線和珊瑚珠在中國絲綢上的多色刺繡作品,描繪了意大利16至17世紀時期建筑和珍貴的宗教裝飾景象。

圖30
圖31為仿制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穹頂標志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開始。設計師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Brunelleschi,1379 -1446)
1431年完成了穹頂。

圖31
拱券技術是古羅馬最偉大的發明。

圖32
現場,技藝精湛的工匠們復制了深受歡迎的皮諾曹木偶及相關家具作品。見圖32,33。

圖33
科技展廳:
高科技產品被作為藝術品推薦給大家:懸掛在鋼構架上的 Cassina、Kartell和 Magis的椅子;Artemide、Flos和 Fontannaate的吊燈;天花板上是一張500平方米的巨大的意大利國土衛星照片。照片下面展示了一些高科技產品。見圖34。

圖34
意大利回味:
天花板上用8萬只麥穗和2萬朵罌粟花組成一片麥田,四周陳列著葡萄酒和意大利面條。見圖35-1、35-2。

圖35-1

圖35-2
18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BartolomeoBimbi的葡萄靜物寫生。見圖36。

圖36
建筑:“藤條籃子”
外墻由藤條裝飾,通過鋼結構支架來支撐,呈現波浪起伏的流線型。陽光可透過藤條縫隙,灑落在展館內部。整個建筑既古樸又現代。見圖37。
8524個藤條板不同質地顏色各異,面積將達到12000平方米,每塊藤板顏色不一,它們會略帶抽象地拼搭出“日”、“月”、“友”等漢字,表達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見圖38。

圖37
展館內設“起源”、 “城市”、 “孩子”三大展示空間。參觀者宛若置身西班牙城市的街道上,感嘆西班牙光輝燦爛的歷史、人民的智慧和創新,品味眾多知名的城市規劃家、社會學家、電影工作者和藝術家共同打造的盛宴。

圖38
第一部分展廳“起源”—— “從自然到城市”,
參觀者仿佛置身“巖洞”,頭頂有點點“星光”,視聽設備將影像打在“巖壁”上,奔騰的海洋、遠古的化石,弗拉明戈舞者在激昂的鼓點中翩翩而至,穿著原始服裝的舞者將從屏幕里“舞出來”。見圖39~40。

圖39

圖40
第二展廳“城市”—— “從我們父母的城市到現在”
采用投影技術,以獨特的萬花筒方式展現西班牙城市從近代到現代的變遷。見圖41。

圖41
第三展廳“孩子”—— “從我們現在的城市到我們下一代的城市”
以“西班牙國家館的孩子”——吉祥物“米格林”(眼可以動,嘴可以呼吸)的視角遙想未來生活,小米寶寶將和游客們一起暢想明日城市。見圖42,43。

圖42

圖43
場館主題:快樂街
展館由長約400米、向空中延伸的“8”字形街道和20個錯落有致地“懸掛”在街道兩旁的微型展館組成。見圖44。
快樂街展示了建筑大師約翰·考美林(JohnK?rmeling)心中理想城市的景象:城市沿著商業街道發展;在同一個區域就能享受到與生活相關的各行各業的便利。這是對住宅、商業和工業進行明確區域規劃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反思。通過他的設計,約翰·考美林 (JohnK?rmeling)是要展示荷蘭始終走在城市發展的前沿,正在建設更適宜、更可持續化、更加人性化的城市。見圖45,46。

圖44

圖45

圖46
幸福街上的28幢荷蘭建筑和其他很多展品將向參觀者展示荷蘭在技術創新、城市發展與建筑、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企業社會責任以及文化及創意領域的新成果。這些建筑風格迥異,同時展現了荷蘭建筑的傳統特色。既有風格派建筑師格里特·里特維爾德 (Gerrit Rietveld)的設計,也有來自贊丹和海牙的典型建筑的復制品,并有一幢以阿姆斯特丹最狹窄房屋建筑為特色的復制品。見圖47,48。

圖47

圖48
主題:感性城市
建筑:
漂浮于水平面的法國館盡顯水韻之美——溪流沿著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噴泉表演、水上花園。感性的設計外觀構成了一個清新涼爽的水的世界。從排隊等候區開始,參觀者就身處于純正的法式庭院(規整式園林——法式園林,講究規矩格率、對稱均齊,具有明確的軸線和幾何對位關系,花草樹木都加以修剪成型并納入幾何關系中,著重顯示園林總體的人工圖案美。表現一種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自動扶梯緩緩地將游客帶到展館的最頂層,展覽區域在斜坡道上鋪開,沿著下坡路回到起點。在展館內,設計師將以平衡理念作為設計背景,設置大量的視頻投影、活動圖像,以及不規則線條外框、反射跳動的波光……這都將使建筑物產生動感。闡述關于法國的城市印象。見圖49~58。

圖49

圖50

圖51

圖52

圖53

圖54

圖55

圖56

圖57

圖58
“感性城市”將讓參觀者們在味覺、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的盛宴中,暢快體驗法國的魅力。

圖59

圖60

圖61

圖62
這七幅藏品包括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 《晚鐘》,馬奈的 《陽臺》,梵高的 《阿爾的舞廳》,賽尚的《咖啡壺邊的婦女》,博納爾的 《化裝間》,高更的《餐點 (又名香蕉)》以及羅丹的雕塑作品 《青銅時代》。據悉,這批展館珍藏從未同時在法國境外展出。見圖59~62。
場館主題:夢想城市
丹麥館環繞“海港”而立。整座建筑是一個巨大的鋼結構,其雙車道螺旋坡道包含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從地面盤旋兩次到達十二米的高度,又盤旋而下回到地面。見圖63~65。

圖63

圖64

圖65
因此,您能夠用兩種不同的速度,由表及里地欣賞丹麥館——您既可以徒步當車,細細體味周圍的一切,也可以騎上自行車,風馳電掣般地掠過城市,掠過城市的生活。
照明:LED新光源與建筑外裝飾藝術有機的結合,使建筑充滿了迷人光彩。
室內自然隨意采光窗的構圖與室內人工照明相輔相成。形成休閑優雅觀賞環境。
安徒生的故鄉將為大家帶來新的故事。故事里有現代丹麥的今天和未來,有丹麥和丹麥企業為了城市發展和生活水平的全面和諧、可持續性進步,所取得的富有人文主義精神的創新成果。
丹麥館就像一本打開的活生生的童話書。這本童話書結合了藝術、圖像、電影、文字和聲音,邀請參觀者走進童話故事里。您不僅能讀到休閑自行車,還能親自騎一下。見圖66,67。

圖66

圖67
這本鮮活的童話書分為三個章節:
我們如何生活
我們如何娛樂
我們如何設想未來
在丹麥館的中心,您會看到一灣“海港”。小美人魚就安坐在“海港”中央。向公眾呈現丹麥人如何創造擁有高質量生活的可持續性發展城市,展示新形象、新概念和新知識。那里有自行車手,有行人,還有其他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元素。
場館主題:波蘭在微笑,創意靈感“剪”出來
展館外形抽象且不規則,表面布滿鏤空花紋,仿若民間剪紙,使參觀者獲得有趣的視覺體驗:色彩變幻的光線穿過剪紙圖案在館內營造一種明暗錯落的效果。展館內部空間靈活,墻體可作為屏幕,播放反映波蘭城市生活的影片。建筑本身融入了波蘭人對生活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演繹“波蘭在微笑”的主題。見圖68~70。

圖68

圖69
建筑的主要材料當然不會是“紙”,而是經獨特工藝加工的木板。展館的外表層,則選用浸漬激光切割膠合板,安裝在一塊塊的膠合板建筑模塊上,然后再在模塊的表面裝上玻璃、聚碳酸酯以及防水或防紫外線輻射的材料,構成墻體。
我國也有剪紙藝術,內外空間倍感親切,引起共鳴。
設計團隊由同樣畢業于波蘭華沙技術大學的Wojciech Kakowski、Marcin Mostafa和 Natalia Paszkowska三人組成

圖70
設計團隊對展館理念的表達頗為直白: “當代世界充滿了視覺體驗,視覺形象和溝通形式占據著主導地位。”
鑒于展覽的性質,展館必須在外觀上體現波蘭的特點,成為讓人一眼就能辨認的、具有強烈文化風格的地標。而民間剪紙藝術創造的視覺體驗相當吸引人,是他們眼中文化交流的基本主題。
目的一:期望避免字面上的傳統主義和典型形式的機械重復。 “這是一種程式化的重新詮釋,創造性地與今天相聯系,但又受到過往啟發,不是僵化地遵循過往。”從此方面看,既傳統又現代的剪紙藝術正是這樣極具視覺體驗的抒情詩。

圖71

圖72

圖73

圖74

圖75
目的二:從純粹建筑意義上出發,波蘭也希望這個內嵌式結構的展館成為展示波蘭建筑成就的一張名片。剪紙藝術“易學”但卻“難精”,對這個以剪紙為靈感的展館,設計團隊非常自信: “這將是一個在白天非常引人矚目的建筑,而夜晚則愈加金碧輝煌,建筑內部也一定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從入口廣場進入,進入展館的主展覽廳。在這個具有完整高度的展廳中,光束透過剪紙圖案的縫隙照射進來,構成“明暗配合”的效果。展廳內墻還能用作屏幕,放映波蘭城市生活的美妙場景。此外,參觀者還可以從這里進入位于入口處天花板上方的音樂廳。
場館主題:“森林和城堡”,創新環保“銹”出另一番景象
盧森堡展館的建筑結構就像一座壁壘,設想一種幾乎只用獨塊巨石的雕刻方法。中心位置類似中世紀的塔樓,四周由翼樓和樹木環繞。作為歐洲的“綠色心臟”,盧森堡向來十分重視環保問題。整個展館的建筑材料都是鋼、木頭和玻璃等可回收材料,力求通過建筑和使用的材料,成為可持續發展城市的一個典范:尊重自然環境,同時向城市居民和來訪者提供現代化的舒適生活。
盧森堡館主體建筑整體呈銹色,因為建筑用料是一種名叫耐候鋼的特殊鋼材。特別之處在于,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經與空氣、雨水等作用,鋼材表面會自動形成抗腐蝕的保護層,無需涂漆保護,材料的壽命在80年以上。見圖76。

圖76
館內,參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森林和城堡的感覺,展館內部幾乎全部使用條狀木材搭建,內部結構選用木材均從盧森堡專程運來。由于木材本身具有吸熱效果,展館不用開空調就能達到溫度的自然調節。
一進入展館大廳,就聽到歡快悅耳的小鳥鳴唱,搭配上展館里的綠色燈光效果,使人宛若置身于童話般的森林中。在木色背景墻上,大屏幕播放著一部部短片,講述的是盧森堡不為人熟悉的一面:盧森堡是歐洲重要的金融投資中心,擁有發達的金融服務業,盧森堡貨運航空是歐洲最大的全貨運航空公司……。
金色少女像是盧森堡國寶。著名盧森堡藝術家克勞斯·希圖1923年創作了這座雕像,以紀念在一戰中犧牲的盧森堡志愿軍,這座雕像也因此被看作是自由和國家主權的象征。見圖77,圖78。

圖77

圖78
從建筑學角度來看,閃耀著金光的少女像,與鐵銹色的耐候鋼展館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以體現盧森堡人對如何將城市中傳統和現代元素和諧融合的反思。
照明:通過暖色光及光影的塑造強調城堡歷史感、神秘感;自然采光、LED燈、熒光燈使用,使傳統氛圍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見圖79~87。

圖79

圖80

圖81

圖82

圖83

圖84

圖85

圖86

圖87
場館主題:新城市與人
由12個塔樓和“懸浮在空中”的立方體組成,外形設計類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象征著生命之花、太陽以及世界樹 (斯拉夫人枝葉繁茂的橡樹)的根。塔樓由白、金、紅三種顏色構成,白色和金色塑造了俄羅斯建筑的歷史形象,而紅色底色加上富有俄羅斯各民族元素的圖案,則賦予了塔樓頂部鏤空部分以生命力。見圖88~90。

圖88

圖89

圖90
前蘇聯著名兒童文學家尼古拉·諾索夫認為,“最好的城市應該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城市。”俄羅斯館內部設計理念就來源于諾索夫的作品 《小無知歷險記》,力求呈現一個美麗、精湛、充滿童話色彩的兒童花園城。見圖91。

圖91
展館城中,儲藏太陽能的鮮花、水果造型的房子、巨型蜻蜓造型的風車、生物燃料供能的汽車隨處可見。在充滿詼諧、童趣的布景下,參觀者將在館內隱秘的小路上感受到許多神秘而又有趣的發現,這些發現是來自俄羅斯兒童和年輕科學家的創造發明與科技成果。圖92。

圖92
照明:LED新光源產品的應用,豐富了建筑照明的表達方式,建筑夜景含蓄、深邃,給人以無限遐想……對夜空沒有光污染。LED豐富的色彩給室內展示帶來了美侖美奐的迷人效果。見圖93~103。

圖93

圖94

圖95

圖96

圖97

圖98

圖99

圖100

圖101

圖102

圖103
場館主題:比利時館:運動和互動
歐盟館:一個歐洲的智慧
比利時—歐盟館溫和、冷靜的建筑外觀與新奇、迷人的內部裝修構成對比。“腦細胞”結構是比利時—歐盟館的整體設計理念, “腦細胞”能表現出比利時“歐洲首都”的獨特地位,同時它能夠引起參觀者的好奇,讓他們饒有興致地探索比利時豐富的文化形式和內涵。“腦細胞”也寓意著比利時作為歐洲三大傳統文化——拉丁、日耳曼和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匯聚地和交匯點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筑外部,巨大的頂棚將撐起一片與室外完全聯通的公共空間,其設計靈活新穎,又兼顧擋風遮雨的實用性。見圖104~106。

圖104

圖105

圖106
比利時—歐盟館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時尚展館,展現比利時以其友好的投資環境構成的理想居住地。比利時—歐盟館將通過美食來分享這些經驗,展館內比利時啤酒咖啡館供應各類啤酒,現場還可以品嘗享譽世界的巧克力,館內同時還將開設一家米其林比利時VIP餐廳。并常設精美且享受盛譽的鉆石展。比利時探險家Alain Hubert遠征南極洲的第一手經驗、比利時大學有關未來綠色經濟的學術研究成果、前沿的科技等也都是展館的精彩內容。見圖107~108。

圖107

圖108
為了展示超過550年的“鉆石之都”安特衛普,參觀者可在展館中欣賞到來自安特衛普鉆石博物館的10件最負盛名的鉆石珠寶。
幾百年來,比利時巧克力因其獨特的味道和出色的設計享譽全球。世博會上,比利時—歐盟館里將建設一個夢幻般的“巧克力工廠”。
展館從外圍看并不是很大,由于采用了類似中國南方園林布局方式,采用回廊等手法,以小見大,使得空間變化多端,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無窮。內外照明采用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法相結合,相得益彰。見圖109~120。

圖109

圖110

圖111

圖112

圖113

圖114

圖115

圖116

圖117

圖118

圖119

圖120
場館主題: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展館由底層展廳營造的都市空間和館頂的自然空間組成。觀光纜車往返其間,給人以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悠游的身臨其境的美好感受。整個建筑充分體現了城市和鄉村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關系,強調人類、自然與科技的完美平衡。表達了回歸“田園城市”意念。見圖121~123。
整個展館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纖維制成,能獨立產生和儲存能量,并以LED燈的形式將其利用。帷幕可以與展館周圍的能量,如太陽能或者照相機閃光燈產生的光能發生反應,從而發出閃光。這種新穎獨特的構思,意在表現瑞士館內外的“環境影響”,并使參觀者了解這些環境影響。

圖121

圖122

圖123
展館設計強調了對比,纜車帶著乘客從負荷沉重的城市升入館頂的令人賞心悅目的自然世界。為了表征城市的沉重,建筑物外觀采用了勒。柯比西埃 (LeCorbusier,1887—1966,瑞士人,著名法國建筑師)粗野主義的表現手法,頗具震撼的雕塑品。見圖124~127。

圖124

圖125

圖126

圖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