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希,王 冰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本橋是北京地鐵大興線高架段(新宮站—西紅門站區間)的1座重要橋梁,線路在DK4+672.03處跨京開高速公路,與既有京開高速公路交角86°,線路位于R=800 m的平曲線及直線上,線間距4.2 m,線路縱坡為15‰、0‰,豎曲線半徑R=5 000 m。其中既有京開高速橫斷面布置為:20.75 m(綠化帶)+7 m(輔道)+5.25 m(分隔帶)+16 m(主車道)+2 m(中央分隔帶)+16 m(主車道)+5.25 m(分隔帶)+7 m(輔道)+20.75 m(綠化帶),線路跨越處在立交路口附近,非標準斷面,設計需采用一跨跨過,且本處高架橋下穿高壓線,與高壓線交叉干擾。主橋總體布置見圖1。

圖1 主橋總體布置(單位:m)
面對項目所特有的環境關鍵邊界條件,提出了靠理性技術創新,提高結構利用率,并與邊界條件設計為“合一”的橋梁設計理念。
(1)在滿足安全、實用、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結構造型應力求簡潔,充分利用當今的新技術,選用經濟合理、施工可行的方案。
(2)充分考慮橋址處的地質、橋下凈空、道路總體規劃拓寬條件,合理布置,力求施工期間對高速公路的影響最小。
(3)充分尊重、認真分析周邊環境,注重城市景觀協調,處理好橋梁與周邊環境的和諧。
(1)主跨跨度要求
由于高架輕軌上跨京開高速公路,要求主跨一孔跨越,輔道及主路的最小凈寬為76.2 m,因此主跨凈跨跨徑需達到80 m以上。
(2)橋下、橋上凈空要求
高架橋主橋上跨京開高速公路,下穿高壓走廊,必須滿足橋下主路最小凈高5.0 m,輔路最小凈高4.5 m的要求。橋下限界及臨時墩布置見圖2。

圖2 橋下限界及臨時墩布置(單位:m)
(3)設計方案比選
設計方案本著尊重各種技術、環境、經濟條件,結合上述主跨跨度,橋下、橋上凈空及施工不能中斷橋下行車等要求,提出了鋼混結合V形剛構、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簡支下承式鋼桁梁3種方案,各方案主要優缺點見表1。

表1 各方案主要優缺點
混凝土連續梁具有取材方便、造價低等優點,但存在自重大、工期長、抗裂性差等缺點;鋼桁梁具有自重輕、工期短、塑性好等優點,但存在造價高,抗火性、耐腐蝕性差等缺點;而鋼混組合結構可以充分利用兩種材料優點,彌補各自缺點,實現節約鋼材、發揮混凝土性能、降低造價、施工方便、易于養護等特點,使結構具有全壽命經濟性。再結合橋址處的邊界條件如梁高受到限制、橋下主輔路凈高要求不同等特點,最終推出了(52+85+52)m鋼混結合V形剛構作為主橋的結構體系。
主橋結構體系為(52+85+52)m鋼混結合V形剛構,主梁結構由鋼箱梁和鋼筋混凝土橋面板組成,鋼箱梁和混凝土橋面板通過剪力釘結合在一起整體受力。橋墩采用V形鋼結構,箱形斷面。結構體系的選擇主要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1)造型方面:以“V”字形橋墩支撐橋體,結構獨特新穎,造型輕盈舒展,對公路行車視線影響較小,具有較好的視覺通透感。
(2)抗震方面:V形剛構為墩梁固結體系,橋址地震烈度較高,每個V形墩均可分擔地震力的作用,抵抗地震的性能較好。
(3)受力方面:鋼混結合梁自重較混凝土梁輕,可有效減少基礎規模,降低基礎剛度,有利于抗震,鋼混結合結構還可充分利用材料優勢,較之鋼桁梁,可大大減少用鋼量,降低造價。
由于V形墩的采用,使結構兼具梁橋和拱橋的特點,可以有效減小梁體計算跨徑,降低主梁彎矩,減小上部結構高度,降低工程造價。V形腿夾角的大小對結構的受力特性有重要影響,夾角越大,結構的拱效應越明顯,墩底水平力和彎矩越大,而梁體的實際跨度則會越小。本橋因受橋下凈空及限界的限制,為盡量減小梁體高度,最終采用夾角為64°。
鋼箱梁為栓焊結合形式的單箱單室斜腹板變截面梁,邊跨及跨中處梁高1.8 m,中支點處逐漸變至3.2 mm。鋼箱梁頂寬5.2 m,頂板厚度變化為20~28~36 mm。腹板厚16 mm,中支點兩側40 m范圍內腹板加厚至24 mm,腹板傾角全橋保持不變。底板厚度變化為28~36~44 mm,采用圓曲線過渡。鋼箱梁橫隔板采用板式斷面,全橋每隔3 m設置1道,豎向加勁肋位于腹板內側,每隔1 m設置。鋼箱梁主體結構采用 Q345qD鋼材,板厚≥35 mm時采用 Q370qE鋼材。
鋼筋混凝土橋面板支承在鋼箱梁上,頂寬9.0 m,板厚38 cm,C50混凝土,采用分段預制,現場濕接縫連接的形式。預制橋面板標準構件尺寸為9 m×2.5 m,吊重約190 kN,對應于剪力釘的位置設置剪力釘槽。標準濕接縫尺寸為9.0 m×0.5 m。鋼箱與混凝土橋面板之間剪力連接件采用φ22 mm柔性栓釘,剪力釘除在部分橋面板濕接縫處在工地焊接外,其余均為工廠焊接。主梁橫斷面見圖3。

圖3 主橋主梁橫斷面(單位:mm)
(1)橋面板設計
計算中考慮了有效寬度折減,橋面板有效寬度在中支點附近由全截面9.0 m折減到8.5 m,由于計算假定受拉區混凝土板不參加工作,僅計入有效寬度范圍內的縱向受拉鋼筋,為了降低橋面板中支點負彎矩區的混凝土拉應力,并限制負彎矩區混凝土裂縫寬度,提高結構的安全及耐久性,橋面板設計采用預應力與高配筋相結合的形式。在中墩負彎矩區縱向預應力筋采用18束7-7φ5高強度低松弛鋼絞線,普通鋼筋也由標準段的 φ28@12.5 cm單根一束,加強到 φ25@12.5 cm兩根一束。濕接縫處順橋向鋼筋采用扣環搭接,順橋向鋼筋伸出預制板部分設計為環形,環形鋼筋成型采用雙面焊接。
采用V形墩,橋墩的剛度相對較大,因此對于溫度、收縮徐變等縱向力非常敏感,為減少混凝土收縮徐變對結構的不利影響,改善墩底受力狀態,要求預制板存放時間宜不少于6個月,同時要求剪力釘槽和濕接縫處采用C50微膨脹混凝土。為保證預制板與鋼梁頂緣密貼,兩者間鋪墊1層環氧樹脂砂漿,另在鋼混接觸面外緣根據頂板板厚的不同,粘貼寬50 mm、厚26、18、10 mm的橡膠帶,一防砂漿外溢,二防水汽進入銹蝕鋼梁。
(2)主梁與V形支承連接設計
V形支承單肢采用整體性能好、抗扭剛度大的單箱單室箱形斷面,橫橋向采用3.1 m的等寬截面,兩個V形腿夾角64°,板厚采用32 mm,鋼箱內側采用厚12 mm的開口加勁肋,高150 mm,間距300 mm。支承內部每隔1.0 m設1道16 mm厚的橫隔板。
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及操作方便,V形腿上部與主梁0號梁段采用高強螺栓栓接。由于主梁為斜腹板形式,墩梁連接部位構造復雜,為了保證結構受力的整體性,將拼接縫設在V形腿等寬部位,避開了墩梁連接漸變段,V形腿上部側板與斜腹板采用1塊鋼板整體彎折,工廠焊接成形,既保證了焊接質量,又大大降低了現場施工的難度。V形腿與0號梁段連接位置見圖4。
(3)V形支承與基座的連接設計
V形鋼支承下部嵌入混凝土基座,嵌入深度2.0 m。V形鋼支承與混凝土基座之間采用PBL剪力鍵進行連接。V形腿箱壁與混凝土接觸的部位布置φ22 mm的剪力釘、φ60 mm的過筋孔及箱內穿過的φ20 mm鋼筋和基座混凝土共同形成PBL剪力鍵,實現鋼混結合段的可靠連接。主梁的荷載主要通過V腿的PBL剪力鍵和底座逐步傳遞于下部結構。鋼混結合段構造見圖4。

圖4 V腿及鋼混結合段構造(單位:mm)
根據橋址處的地形、交通環境,V形剛構主橋的總體施工方案可簡要概述為:基礎施工→V腿吊裝→大節段吊裝鋼箱→橋面板安裝。施工臨時墩布置見圖2。
(1)V形腿安裝技術
主橋墩身由混凝土基座和V形鋼腿結合而成,V形鋼腿在工廠焊接成形后運輸至現場,吊裝到位后采用臨時鋼支承將其定位,再綁扎底座鋼筋;并澆筑底座混凝土。
(2)鋼箱梁吊裝技術
全橋鋼箱梁根據長度、平曲線類型等不同劃分為G1~G9共9個梁段,最長梁段長33 m,最大吊裝質量242.4 t。本橋在盡量減少對京開高速公路運營影響的前提下,設置8處臨時墩,鋼箱梁每個梁段在工廠焊接成型,運送至現場,通過500 t汽車吊將梁段架上臨時墩,調整并定位,并在工地進行連接,各節段腹板、底板之間采用高強螺栓連接,頂板之間采用現場焊接。
(3)橋面板吊裝工序
本橋橋面板的吊裝在鋼箱梁完全合龍后進行。預制橋面板采用間斷安裝法,順序為先跨中后支點,以此改善結構尤其是墩頂負彎矩區橋面板的受力狀態。先吊裝正彎矩區段橋面板混凝土,綁扎濕接縫鋼筋,再拆除臨時墩,澆筑濕接縫及剪力槽混凝土,然后進行負彎矩區段橋面板的施工,張拉并錨固該區段縱向預應力。采用這種施工順序,操作方便,簡單可行,可有效的改善了橋面板混凝土的受力狀態,達到調整內力的目的。
(1)結合橋下凈空要求不同的特點,提出了V形剛構橋的設計構思,既減小了橋梁跨度,降低梁高,又大大提高了橋梁的縱向剛度。本設計對于橋下、橋上凈空受到限制的同類工程具有借鑒意義。
(2)采用鋼-混結合技術,充分發揮各自的材料特點,可以使結構設計、施工、維修更趨合理,并具有全壽命經濟性。
(3)大節段設計、制造、運輸、吊裝技術,既提高了工程質量的可靠性,又大大縮短了現場作業時間,降低了施工對橋下交通的影響。
(4)本橋在關鍵部位的處理及施工方案的優化方面,在借鑒其他同類橋梁成功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 50157—2003 地鐵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 10002.1—2005 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 10002.2—2005 鐵路橋梁鋼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 50017—2003 鋼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5]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J24—89 鐵路結合梁設計規定[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9.
[6]黃喬.橋梁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設計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朱聘儒.鋼-混凝土組合梁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8]胡建華,侯文崎,葉梅新.PBL剪力鍵承載力影響因素和計算公式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