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中國紅十字會陷入信任危機。“郭美美”披著“紅會商業總經理”的頭銜炫富,并點燃公眾“我們捐的錢是不是被一些人拿來包二奶養情人了?”的普遍質疑,確實堪稱經典。
但現實讓人痛苦。即使是像中國紅十字會這類原本是“社會”一部分的公益組織,因為歸入體制內或受到體制庇護,力圖懸浮于社會之上,把自己的運作信息,尤其是涉及錢的信息和社會隔開。
紅十字會所從事的是一種良心的事業。但僅僅有良心還不夠,因為組織化的對善款的募捐、管理、分配,等等,無可避免地要被納入一個科層化的結構,會帶來某種異化;而人在一堆錢面前,也要面對誘惑。這個時候,作為背景的契約倫理,以及相應的制度規定,就格外重要。
具體來說就是:對社會押上了誠信、良心擔保的紅十字會,有無意識到它有嚴格的義務要接受社會的監督,從而為自身的存在提供辯護?因為接受捐款,它有無意識到自己不能辜負捐款人的委托?
作為社會公益組織,對中國紅十字會免予在民政部門登記、有專門的法律《紅十字會法》對之進行規范,并參照公務員管理和提供財政撥款,這種“特殊地位”當然突出了它“從事人道主義救助”的重要性,但也給它脫離社會的監督和控制提供了可能。所以,出現了這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它是一個“社會救助團體”,另一方面,卻又是一個公眾奈何不了它的“行業主管部門”。
缺乏契約倫理,即使排除貪污等可能,也會造成這樣一個結局:自己動手,或放任自己所“指導”的機構在與商業公司的利益來往中透支自己的信譽。這次捅出的“商業紅十字會”這個寄生在中國紅十字會身上的空殼和諸多商業公司復雜的關系,其實就是利用“紅十字會”的金字招牌進行賺錢。而缺乏監管,無異于一種共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