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我求你嫁給我吧,雖說我沒車,沒錢,沒房,沒鉆戒,但是我有一顆陪你到老的心……”這段來自《裸婚時代》中男主角劉易陽的臺詞讓“裸婚”發散著玫瑰色光環,雖然電視劇的后續發展基本讓這一刻的感動“雨打風吹去”。
社會高壓將“80后”逼成無房、無車、無存款的“三無人員”,他們用“沒房、沒車、沒鉆戒、沒婚紗、沒存款、沒婚禮和沒蜜月”等諸多的“無”來詮釋節儉的結婚方式。綠色低碳的“裸婚”引來很多人圍觀,甚至有人戲言,如果“裸婚”成為主流文化,對房價的遏制作用只怕比“國幾條”管用。
我們從不缺乏“裸婚”傳統,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引得卓文君隨他當壚賣酒,往后千金小姐夜奔落魄書生成為無數戲曲的經典橋段,“80后”也聽上一輩描述過穿軍裝握紅寶書的簡婚場面。早在“裸婚”這個詞出現以前,這已經是每個年代年輕人奮斗初期經歷過的生活方式,但現代版的“裸婚”卻隨著一部電視劇走紅而引發新的思考。
《裸婚時代》的現實結局會是什么?可以從《蝸居》和《雙面膠》中找到答案?!峨p面膠》告訴你與長輩同住帶來的不便會成為夫妻矛盾的導火線;《蝸居》告訴你房價壓力會磨光戀愛的美好感覺,“裸婚”只是把房子帶來的矛盾推遲幾年。
都是房子惹的禍。大都市中,房子成為劃分人群乃至階級的重要元素。在富婚映襯下“裸婚”顯得無奈而寒酸,贊同裸婚的男人被視為逃避買房責任,“勇于追求真愛”的行為經受“被同情”和“潑冷水”的雙重考驗。
無論誰都不否認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支持者認定“裸婚”減去物質參與,還原出婚姻的本質——愛情。有趣的是,反對者也是基于同樣的出發點,經濟基礎可以一定程度讓愛情免受柴米油鹽的考驗。看起來,雙方只是選擇不同的道路實現愛情。
“裸婚”本不是一場物質與感情的博弈,在浮光掠影的奢華下,“長安米貴”的生存壓力下,年輕人只是選擇了一條可能實現“平淡幸福”生活的道路。
30年,結婚成本上漲多少?
婚姻質量無法量化,婚禮質量卻可以。
即使沒有8克拉的“鴿子蛋”秀恩愛,沒有幾億元的私人飛機度蜜月,沒有15世紀的古堡辦婚禮,但大部分人都希望婚禮能留下一個難忘美好的回憶。名流富豪的“婚禮秀”是一項拼家底、擺闊氣的“面子工程”,普通人的婚禮也逃不開“形式感”的束縛。
有人曾在2007年算過一筆結婚細賬:
珠寶大件:鉆石1.4萬元,戒托和加工費1175元,對戒4300元,浪琴對表1.6萬,加上送父母和岳父母的禮物,花費近5萬元。
結婚照:4000元。
新人行頭:新娘婚紗1100元,新郎西裝襯衫領帶3600元。
婚宴:五星級酒店酒席64738元,五條中華煙2000元,婚慶4132元,婚車租賃1400元(奔馳),酒水喜糖紅包等幾千。
按照2007年的行情,這幾項加起來在15萬左右,隨著CPI上漲,攢錢結婚的新人發現工資上漲速度跑不過婚禮行情。如今五星級酒店五六千元一桌未必能管飽,20桌酒席就是六位數。結婚照向來沒有最好,只有最貴,異域結婚照、水下結婚照流行,這一項動輒過萬。據估算,現在的婚禮支出比當年上浮30%左右,花費20萬勉強能達到“夢想”標準——離“夢幻”還遠。
當然,婚禮開銷只在結婚支出中占小頭,80后約定俗成的“婚姻標配”是房子和車子。
車:往前倒退10年,結婚有輛捷達就算“扎臺型”,但現在即便沒有一輛寶馬讓新娘在里面“哭得舒坦”,也要一輛帕薩特方在親友中不失面子,車款加上牌照購置稅等近30萬。
房子:2007年時76萬能在中環買套小房子,首付二三十萬,裝修家電等20萬?,F在即使是地鐵線頭尾兩站附近的房子,也在180萬以上,首付不下60萬。
在房價力推下。結婚總成本從2007年100萬左右上升到150萬,這還只是在貸款買房的前提下。假設一個男人想不依靠家人,自己攢錢籌備婚禮,以大學畢業6000元月薪計算,不吃不喝20年才能實現。就像某位實在的人大代表說的那樣,40多歲的男人應該娶20多歲的女孩子。
比起“文革”結束到80年代初結婚的上一輩人,婚姻對“80后”而言日漸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70年代末,剛剛告別穿軍裝辦婚禮、握紅寶書拍婚照的“文革”時代,結婚的主基調依然是簡樸。新人憑工業券去“料作店”買幾塊“的確良”或者卡其布,請裁縫師傅做兩套挺刮的中山裝,就算是高檔的結婚禮服。
那個年代在飯店辦婚禮的家庭還屬鳳毛麟角,能包下食堂辦桌喜宴就是件有面子的事。手頭拮據的家庭就買了菜請食堂大師傅回家燒,酒席化整為零,如果人緣好一些,一條弄堂許多戶人家都肯騰出地方,擺上圓臺面,供新人招待親友?;檠缢緝x就是娘舅叔伯,貼紅紙布置房間等“婚慶服務”就交給家里的姐妹姨姑。
當年比較開通的父母會用家具把房間隔出兩個空間,一間就算婚房,省事些就直接拉一塊布——這薄薄一層布算是保留了最后的隱私權。當然,新家具總得添置幾件,新人憑戶口本去木材商店買木材,請木匠來家里打“36只腳”,如果還有余力,就配齊“三轉一響”(手表、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
隨著改革開放西風東漸,城鎮居民的婚禮也考究起來。80年代初,上海一戶中等人家的婚禮清單可以列好幾頁:
某飯店酒席80元一桌,10桌800元,連酒水喜糖共1000元。
全毛西裝男女各一套,每套做工20元,料作60元,共160元。
織錦緞棉襖,羊毛衫,的確良襯衫,共520元。
老鳳祥金項鏈、金戒指2200元。
家具800元。
洗衣機400元。
冰箱1300元。
14英寸彩電998元。
棉花毯8條,被面子8條,被里子8條,床單8條,羊毛毯2條……1000元。
皮箱2只,樟木箱2只,共600元。
清單上可以看出,“三轉一響”、“36條腿”已經被彩電冰箱等家電取代,生活寬裕了,不過房子問題依然難解決。上海人均住房4平方米,父母家如能騰出一間獨立房間作婚房很令人羨慕。由于單位的福利分房僧多粥少,動遷是一家人改善生活的最大指望。當年熱播的電視劇中,貧嘴張大民把婚房搭在院子里,婚床中間杵一棵樹,很多經歷過住房逼仄尷尬的觀眾,看了笑得心酸。
80年代初辦一場體面的婚禮花費近1萬元,對于多子女家庭長大的孩子來說,能大方動用父母積蓄辦婚事的還是少數。以當年月工資45元、獎金25元計算,一對新人工作六七年可以攢下結婚錢——和如今的“80后”相比,這起碼是個可以接受的時間長度。
其實,扣除住房支出,兩代人結婚成本與收入比相差不遠,房子成為“80后”背上堅硬的殼。“50后”擠在單位宿舍,把兩張單人床拼在一起,鋪上同色床單,就算一起過了;“60后”蝸居在父母家;70后趕上了住房市場化初期的“白菜價”;只剩下“80后”既回不到當初,又看不到未來,無所適從,望房興嘆。
“大學畢業找工作,我是削尖了腦袋想找那些掙得多的,能讓我買得起房,買得起車,能讓我堂堂正正地把童佳倩娶進門,可是就算我拼了命,我也趕不上這房價漲的速度?!眲⒁钻栒f出了很多“80后”的心聲。
一位IT企業老總看著月入1萬多的員工,午餐舍不得買20塊錢的盒飯,只肯買10塊的,無奈地抱怨,“還不是被婚房逼的?!?/p>
在社會壓力下,一些年輕人干脆租房住,不買車,不辦或辦一場簡單的婚禮,以低碳環保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
“裸婚是社會狀態推動年輕人婚戀觀念的前進?!敝睦碜稍儙煆堚薏┦扛嬖V記者,“既然現在房子那么貴,超出年輕人承受能力,車子又限購,買車很麻煩,年輕人可以用更開闊的心胸,更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婚姻。我們往往賦予婚姻太多條件,條件太多焦點就凌亂,你要考慮房子,又要考慮車子,又要考慮對方前途,焦點凌亂就容易喪失幸福感。裸婚,裸露之后會露出婚姻本質,那就是愛情。”
裸婚時代
“結婚不買房,就是耍流氓?!泵看慰吹椒康禺a商無賴的廣告詞,上海女孩陳倍就撇撇嘴,決心繼續當“流氓”。
“電視劇里劉易陽他們住在父母家,不用花房租,父母還會補貼伙食,怎么能算‘裸婚?”陳倍覺得自己“裸”得更徹底。2008年,她和相識三個月的男友步入婚姻殿堂,丈夫在部隊當兵,沒什么積蓄,家里在農村,沒有能力提供首付,她和丈夫花了1萬多元將租住的一套三房簡單裝修了一下,作為兩人的婚房,車也沒買。
“我們找做攝影的朋友拍了一套婚紗照,沒花什么錢,也沒有買鉆戒,就花3000塊買了一對對戒,婚紗是去蘇州買的,三套只花了600元。按照家里的風俗,我們在崇明擺了三天酒,在上海也辦了一桌,上海這里禮金基本可以打平。”陳倍仔細算道。雖然當初身邊朋友都不支持自己“裸婚”的決定,但她認準了丈夫“人品好,靠得住”,不介意和這個男人一磚一瓦搭建小家庭。
“幸福的婚姻基礎是從無到有一起打拼,這種感覺是最好的?!睆堚扌ρ裕约赫恰奥慊椤币蛔?,“現在想想當時還挺時髦的”。
22年前,張怡筠和丈夫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在繼續念博士之前回臺灣舉行了一場簡單的婚禮?;氐矫绹?,兩人花兩三千美元買了一輛二手車,租了一間舊公寓,開始了新生活?!拔覍π禄樯钣∠笞钌羁痰囊患?,就是半夜起來打老鼠?!?/p>
為了慶祝共同生活,丈夫跑到木材行買了一堆木材,動手釘了一張大書桌,兩個人可以并肩而坐一起讀書,桌上常年疊著一大堆書和期刊,這是當年很重要的一件家當。
結婚初幾年,夫婦倆在學校做助教,依靠每個人八九百美元博士研究生的獎金,過著清苦拮據的生活。博士畢業后,兩人在高校找到收入穩定的教職工作,“在臺灣可以算中產”。
這樣的經歷就像偶像劇一樣,兩個人從“什么也不是,什么都沒有”開始,租一間“蝸居”,從零開始,攜手像蝸牛一樣一步步往上爬,符合人們關于浪漫的一切定義。
當人們堅信通過努力打拼,未來會有保障時,“裸婚”是一個美好的開端。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裸婚”是年輕人的常態。20多歲進入社會不久的大學生,如果你不是扎克伯格,或含著金湯匙出世的“富二代”,很難一結婚就買得起房和車。
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曾撰文表達過類似的看法,“裸婚并不等于日本人對房子和車子沒有興趣和需求,一味要求結婚時有房有車在物質上不現實,在觀念上也沒必要,在兩個人共同經營生活的旅程中,慢慢考慮,經濟條件上允許時落實即可?!?/p>
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的上一輩日本人,曾把有房有車列為結婚的必要條件——就像當下的中國人。
“裸”出貧富差距
很多人相信,如果卓文君沒有一個富豪爸爸資助,她和司馬相如的“裸婚”不會有個那么完美的結局。
中國人曾有過“全民皆裸”的時代,但“裸婚”日漸從“主流”走向了“非主流”。《裸婚時代》中兩個“80后”婚后遇到種種困擾,很多人歸結于草率“裸婚”,這部電視劇甚至被視作“裸婚”的反面教材,導演滕華弢就旗幟鮮明地反對“裸婚”。
時代變遷,當下豪門名流的“富婚”襯映出“裸婚”的寒酸,沒有物質參與的婚姻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看上去很美”,日后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使小家庭塌方。
當上一輩大家都過著同樣清貧的生活,沒有貧富差別,“裸婚”族的生活隨著經濟大背景提升水漲船高,而如今的“80后”錯過了一夜暴富的轉軌時代,也沒有一個叫李剛的爸爸,貧富差別會越拉越大。
婚姻成了差距的起點。
現實生活不再是偶像劇那樣“一起努力,日子會好起來”。《蝸居》告訴人們,沒有經濟基礎的婚姻將面臨柴米油鹽的考驗——每天吃掛面,擠地鐵,“蝸居”在城市角落的幾平方米內,大都市的一切繁華與自己絕緣。更悲哀的是,工資漲幅跑不過通脹,又錯過了在樓市博富的機會,這樣的日子不知會持續多久。
“我很理解當下的年輕人,一邊被奢華給刺激,一邊又對自己的生存無能為力,在羨慕和自卑中糾結?!薄稛o法獨活,致喂大的年輕人》一書主編,青年作家王千馬表示。“裸婚”往往被視為“80后”生存壓力的寫照。
當“富二代”、“官二代”們各就各位,平民子女很難擠入嚴密的社會體系,結果只能盡力讓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得更“低碳”?!吧鐣毟徊罹啻?,一部分人占有稀缺資源,大部分普通‘80后不但裸婚,還要裸奔,其他方面也都裸了?!蓖跚яR說。
七成女性不贊成裸婚
很多有生活閱歷的人相信,現實生活中童佳倩和劉易陽離婚后,很難遇到一個像杜毅這樣的男人,可能一個人帶著女兒過很多年,而劉易陽可能很快再婚。雖然城市女性擁有越來越多的權力,但在婚姻關系中仍然處于弱勢。
根據世紀佳緣網站一份關于“裸婚”的調查顯示,77%的男性贊成“裸婚”,但持同樣支持態度的女性只有38%。
王千馬認為,男女對婚姻的理解本質上存在差異?!芭员容^注重婚姻的形式感,都希望有一個夢幻婚禮,在穿婚紗的那一刻夢想自己是走向幸福生活的白雪公主。男性對婚姻看得比較現實,這一代人與傳統文化割裂,放棄婚姻中的傳統文化表達和社會表達?!?/p>
除了“公主情結”,女性也有更現實的考慮,“拒裸”是在為自己的婚姻買“保險”。
愛情在這個時代全面失守,不再是終身唯一大事,每個人不確定一生會結幾次婚。這個共識讓很多男人情愿選擇“裸婚”,因為不會像上一輩把婚姻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諷刺的是,拒絕裸婚的女性也基于同樣的共識——婚姻破裂至少能有半套房子,在心失落時,身體還有著落。
后一種想法令張怡筠覺得很悲哀,“拒絕裸婚折射出這個時代女性對婚姻的不安全感,如果你覺得你結婚會很幸福,就不太會介意其他。看到周遭很多男人結婚之后出現情感狀況,很多人在為自己婚姻不幸福買保險,這個理由非常悲哀。在結婚那一刻就覺得將來會非常不幸福?!?/p>
另一種拒絕“裸婚”的情況,是像《裸婚時代》中童佳倩的表姐陳嬌嬌那樣,把婚姻當成自己的長期飯票。父權社會的傳統婚戀文化中,很多女性認為,婚姻是自己物質保證的最大來源,男方應承擔提供婚姻物質基礎的責任。
從這個觀念推導,如果女人同意“裸婚”,就是以愛情之名免除了男人的責任,同時縱容了男人的惰性,以及男人對生活不思進取的態度。“有責任心的男人不應該裸婚”,“給愛的女人提供一個溫暖的窩是男人的責任”等等,這一類觀點在女性論壇有相當大的支持量。
但有了“長期飯票”,就可以保障女性的幸福嗎?
張怡筠強調,如果雙方婚姻狀態差距比較大,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容易受傷的狀態?!八滥愕乃姥ㄔ谀睦铩N铱催^很多企業家他們飛黃騰達之后,在給夫人的家用上非常摳門,他對太太的說法是,你要好好表現,就跟員工一樣,你不做家務不照顧孩子就沒有錢拿。因為他知道你在乎錢,就用這個來掌控兩個人的關系。如果你跟他是平等的關系,不圖其他的,老實說,他真想欺負你也拿你沒辦法。這樣反而比較容易幸福,因為你會被尊重,說話有底氣,可以心平氣和溝通?!?/p>
婚姻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結合,一起創造美好關系,“婚姻平等”意味著雙方對彼此的要求應該平等,“如果我沒車沒房,我憑什么要求我另一半有車有房?男性和我們同一個時代長大,接受同樣的教育,同樣的年齡,為什么應該有房有車?”
可是諷刺的是,現實中,勇于“裸婚”的女性往往架不住婆婆一句奚落:“我兒子有本事,一分錢沒花討個媳婦回來。”“婚姻平等論”在傳統婚戀觀面前折戟,逼得女性不得不自矜身價,而一不留神,“剩女”的帽子又扣在了頭上。
確實,對女性來說,裸婚不可怕,可怕的是萬一你看中的不是“績優股”,婚后貶值了怎么辦?而富婚,至少沒有這個萬一。她們不是不能同甘共苦,就怕只有苦盡,卻沒有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