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家果
據新華社報道,最近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和《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這再次表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三峽的后續工作,重視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制訂的兩個規劃,再度引起國人對三峽和長江的關注。
三峽工程的建成,對我國特別是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深遠影響。毋庸置疑,三峽工程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但我們也應看到,三峽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后續問題亟待解決。蓄水到175米,按“蓄清排渾”的方式進行調度后,對長江中下游帶來的不利影響日益顯現。
三峽移民問題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焦點。移民的規模、難度都遠遠超出原先規劃。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為此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但目前移民還不能說已達到安穩致富。三峽移民原規劃116萬人,但實際遷移、安置人口在150萬人以上。實踐表明,由于庫區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原有土地人口容量已經超限。淹沒區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1150人。受人類長期活動的影響,這個地區原生自然環境已基本消失。原定“就地后靠”的方針無法落實,政府才采取多渠道移民的方針,農村外遷人口達20余萬人。城鎮移民的安置就業也困難重重。庫區人均GDP、城鄉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30%。《三峽后續工作規劃》要求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達到湖北省、重慶市同期平均水平,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庫區經濟結構,完善交通水利及城鎮等基礎設施。這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三峽庫區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地區。據有關部門報告,需要關注的地質災害多發庫岸干流15段長132.1公里,支流157段長253公里,泥石流易發支流8條15處,崩滑體1190處,面積135.9平方公里。蓄水后,由于水位變動,加重浸蝕,可能引發崩滑體和泥石流的復活。2010年甘肅舟曲縣特大泥石流突發,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釀成巨大災難,可為殷鑒。三峽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治理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三峽水庫175米蓄水岸線長5972公里,水庫蓄水后的庫岸再選過程是復雜多變的,暴雨、洪水、地震、水位變動可能使庫岸再選演變為多發的巨大地質災害。因此,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的長效機制乃是當務之急。
造成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來自上游和庫區城鄉污染物的排放、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但不能否認水庫蓄水加速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蓄水后流速減緩,大量污染物沉積庫中;35.69萬畝農田被淹沒,大量有機物入庫,加速水的富營養化。625個廠礦淹沒,大量建筑物沉積庫中,估計工業固體廢棄物及建筑垃圾將達數億噸。其中有害化學物對庫區水質的污染亦不容忽視。水庫淹沒632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多為庫區較富饒的地區,因而大大壓縮了庫區環境容量。為了控制污染源,國家撥了專項國債資金392億元,在庫區建了50多座污水處理廠和40多座垃圾處理廠。但不少地區建廠后,由于缺少管網配套設施建設資金,不能正常運作,甚至長期閑置。所以,不能說投資建廠就解決了問題。
以上三個方面,《三峽后續工作規劃》提出了具體目標和實施方案,我們期待切實付諸實施。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活動強度最大、環境壓力最重的流域。近年來流域水污染問題日漸突出,飲用水水源和水生態安全面臨考驗。但人們已經注意到:三峽工程蓄水后對長江中下游帶來了若干不利影響。大家知道,三峽水庫是按照蓄清排渾的方式運作的,枯水季節蓄水至175米,平水季節155米,洪水時降低水位至145米。用這種方式運作,一是為了在洪水時排沙,減少水庫淤積;二是為了減輕庫尾城市淹沒的風險;同時也保證電站發電的穩定性。但三峽的運作方式,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不利影響。在枯水季節甚至平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水量明顯減少,造成洞庭湖、鄱陽湖大面積干涸,航道變窄,影響船只通行,甚至造成用水、灌溉等困難,加劇水質污染。此外,大壩泄水,沖刷荊江大堤基礎,出現大堤險情。長江水量偏小,致使長江入海處海水倒灌。
《規劃》指出:要妥善處理三峽工程蓄水后對長江中下游帶來的不利影響。落實兩個規劃還任重道遠。但愿三峽后續問題能逐步得到解決,讓三峽的效益充分發揮出來,把它的負面影響減至最小,確保這一世紀工程的長治久安。同時,我們應善待長江,呵護長江,在保護的基礎上有序開發,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作者為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另一視角看世紀工程》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