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文
“羊群效應”在投資中極為常見,投資者總是習慣于集體競相買入或賣出,逆向投資則與之相反。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古人經商智慧,也是逆向投資的一種體現。
嚴格意義上的逆向投資理論,最早由美國知名的價值型基金經理人戴維·德雷曼(David Dreman)提出來。德雷曼認為股票市場是專門針對人性弱點設計的,貪婪與恐懼在股市中表露無遺。投資者情緒會導致股價大幅偏離其內在價值,而成功地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錯誤定價就能獲得相當豐厚的回報。他的主要投資方法是在股價受到打擊時買入市盈率、市凈率較低但分紅高于平均水平的股票。德雷曼表示,成功投資的一個關鍵是:不要期望你所采用的策略在市場上馬上就能成功,給它一個合理起作用的時間。也就是說,要把眼光放在長期收益上。1979年,美國股市已經持續低迷了15年,德雷曼出版了《逆向投資策略——證券市場成功心理學》一書,告訴投資者“股市正位于歷史的低水平”,應當買入。最終,德雷曼的觀點得到證實,1982年起美國股市由熊轉牛,并且一直持續到2000年。
明星基金經理約翰·聶夫也是典型的逆向投資者:“對我們來說,丑陋的股票往往是美麗的。如果溫莎基金的投資組合看起來就很容易讓人認同,那么可以說我們是在敷衍了事。”正是憑借著這種獨特的投資風格,約翰·聶夫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投資業績,在長達31年執掌溫莎基金的過程中22次跑贏市場,基金增長55.46倍,平均年復利回報率13.7%,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率3%以上。約翰·聶夫投資方法的一大精髓就是低市盈率逆向投資。對于周期性行業,他只購買那些預計市盈率就要跌到底部的股票;而對于成長性行業中的穩健公司,只有當被壞消息打擊而進入低市盈率狀態時他才加以關注。約翰·聶夫通常只選擇投資基本面至少接近平均標準的公司,這樣低市盈率才說明公司價值未被充分認識。
此外,他還強調堅定的賣出策略,在基本面變壞或者股價達到目標價格時要有賣出的決心。總回報率也是約翰·聶夫戰勝同行的法寶之一,它描述的是一種成長預期,收益增長率加上股息率。他理想的總回報率最好能夠達到市盈率的兩倍以上。約翰·聶夫的經典投資案例是對花旗銀行的投資。溫莎基金從1987年就買入花旗,持股成本一度高達33美元/股,1991年底花旗最低跌到8美元/股。但由于約翰·聶夫對花旗各項業務的深入認識以及對花旗管理層的信任,溫莎基金在股價下跌的過程中持續買入,在1992年對花旗的投資即取得盈利并最終獲得非常高的回報率。
在眾人趨之若鶩時保持冷靜,當大家心驚膽寒時逆流而上,這就是大師的逆向投資之道。當然,逆向投資絕不僅僅于此。全面總結兩位投資大師的經驗,成功的逆向投資至少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對行業或企業基本面有深入的認識;第二,在關鍵時點敢于挑戰主流認識,做出與大部分投資者相反的決策;第三,要有足夠的持股耐心。相信對于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且足夠用功的投資者,做到這三點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