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
4月2日,2011年中超聯賽拉開大幕。耐人尋味的是,在16家中超俱樂部中,居然有12家俱樂部被房地產企業冠名,使得如今的賽場儼然成為地產熱錢瘋狂角力的舞臺。對此,很多人不解,在中國地產業發展形勢日益嚴峻的大背景之下,眾多地產商不顧一切紛紛跳入這潭泥沼,究竟動機何在?在揮金如土、瘋狂砸錢的背后,他們的地產足球究竟能給中超留下什么?
地產企業并非“救世主”
前不久,在中國經濟與房地產高峰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進行了把脈,當時他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認為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就如同一個被石頭壓住的火山口,隨時可能出現爆發。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存在著泡沫危險的產業,卻在近兩年成為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俱樂部經營的主宰者。
表面上看,本賽季中國足球聯賽還真是挺風光。
眼下,不少媒體、球迷甚至是業內人士都感慨:現在的中超隨著眾多地產企業的強勢介入又變得紅紅火火了。當經歷了掃賭風暴的新一屆中超拉開大幕時,揮舞金元的恒大、厲兵秣馬的陜西、名帥壓陣的深圳、虎視眈眈的建業……資本博弈下,誰是真正老大?實力比拼中,誰能笑傲江湖?后掃賭時代,誰將一飛沖天?這些問題都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一時間曾經半死不活的中國足球聯賽好像又回到了17年前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然而,一切都是表象而已。有職業足球專家質疑:就算中超重現17年前那樣的熱度又怎樣?如果管理不能規范、體制不能完善,一切都會走向失敗,其實從17年前開始至今,中國足球的失敗早已證明了一切。如今,當中國地產企業一窩蜂似的入主中超,和十幾年前那些煙酒企業贊助商又有什么區別呢?
自一年半前,隨著司法機關在足壇掀起反腐風暴,多家俱樂部的假賭黑丑聞昭然天下,南勇、楊一民、張建強等足壇權貴黯然落馬,中國職業足球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生存危機。危機尚未過去,我們卻看到眾多房地產企業介入中超,呈現一派超乎往常的“繁榮”景象,但這種“繁榮”并不意味著中超聯賽已跨躍式進入全面復興的階段。
近幾年,中超多支球隊經過重新洗牌和股權更迭后,地產背景越發濃厚,以恒大、建業、浐灞、綠城、宏遠等多家俱樂部為代表的“地產熱錢”角力中超,據不完全統計,上賽季中超聯賽各隊的總體投入已經超過5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屆聯賽新高。這其中,70%以上的資金都出自房地產老板的口袋。以廣州恒大俱樂部為例,在創造了“女排奇跡”后,上賽季居然斥資1億元買斷俱樂部股權、一場比賽贏球獎金100萬元以上、人均伙食費每天200元、兩架包機攜球迷赴客場看球。同時350萬美元“天價”引進巴西射手穆里奇,引進“鐵帥”李章洙,引進重量級球員鄭智、孫祥、郜林……當時,中甲球隊廣州恒大在2010賽季的奢華亮相,無異于給處于休克邊緣的中國職業足球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沖超成功后,恒大集團更是加大了引援的力度,先后簽約馮瀟霆、 楊昊、姜寧、張琳芃等幾位國腳級別球員。外援方面,320萬歐元簽下歐冠前鋒克萊奧,此人曾在歐冠與阿森納的兩場比賽中有上佳表現。與此同時,克萊奧也被稱為中超第一外援。值得一提的是,恒大與他一簽就是4年。上賽季有著優異表現的穆里奇留隊,同時與里貝羅和雷納托簽約,打造了強大的巴西幫。在轉會期快結束前,李章洙又免費簽下韓國國腳趙源熙。據相關方面統計,恒大在引援方面,總共投入3億元人民幣。而此前老板許家印在接受采訪時居然高調表示,本想花7個億!難道恒大就是傳說中的中國足球“救世主”?
常言道:錢多好辦事。對中超聯賽來說,這同樣算是個好消息。然而,像恒大這種“瘋狂砸錢”的運作模式卻明顯背離了職業足球俱樂部的發展方向。很多人都知道,真正的足球俱樂部,比如皇馬、曼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企業,俱樂部經營目標和企業一樣,都是要長期規劃、要掙錢的,都是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的,正是因為如此才有百年皇馬、百年曼聯、百年米蘭。再看看我們的這些地產企業,以恒大為例,當年因為獨家贊助廣州世乒賽而被體育界知曉,隨后又因重金打造郎平、周蘇紅、楊昊、馮坤等人組成的女排“豪華之師”而聲名鵲起,去年3月,恒大集團高調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級的廣州足球俱樂部,隨即大肆招兵買馬,將目標直指中超乃至亞冠聯賽,其一擲千金的豪情令人咋舌。表面上看,恒大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中國足球“復興”引領者,可是有識之士對此卻表示出了巨大的擔憂:“這種無視職業俱樂部發展規律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
其實,逆勢而上的不只是恒大。河南建業、杭州綠城、陜西中建浐灞、長春亞泰等多家有著房地產背景的俱樂部,從上賽季開始均加大了資金投入,不論是改善基礎設施,還是加大球員引進,都讓中超聯賽的人氣不降反升。陜西隊上賽季就曾因為引入趙旭日、毛劍卿、曲波、孫繼海以及前國際米蘭球星卡隆,而獲得了“中國皇馬”的美譽。河南建業在兩年曾花巨資以1.18億元收購鄭州航海體育場后,上賽季投入預算達到6000萬元,以確保獲得今年亞冠參賽資格。上賽季聯賽亞軍長春亞泰投入8000萬元作為球隊保障,劍指本賽季中超冠軍。本賽季,恒大的“瘋狂”再次引爆了中超各隊的投入,就連被外界看作降級熱門的南昌隊也對外號稱投入8000萬元。老牌勁旅山東魯能、天津泰達、大連實德以及新貴杭州綠城等隊新賽季投入均是億元左右。這些隊的投入除了引進實力更強的外援,還有就是聘請高水平的外籍主教練。這一系列的大手筆,都讓人們慨嘆房地產企業就是“不差錢”,可是讓人遺憾的是,它們卻并沒有建立真正的職業俱樂部!
據統計,算上青島中能、南昌衡源等俱樂部,投資方有著房地產企業背景的俱樂部在中超聯賽中已占據四分之三。“房地產企業已經成為支撐中國職業足球聯賽運轉的重要力量。”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劉清早分析認為,盡管房地產企業介入足球在中國足球職業化初期就已有之,比如大連萬達等,但隨著近年來一些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因為難以為繼而退出足球圈,”房地產足球”逐步呈現大幅擴張勢頭。“房地產商愿意出錢,短期內對中國足球或許是好事,但由于中國房地產業和足球行業均缺乏規范、成熟的運行機制,‘房地產足球的風險也不可低估。”
揮金如土只圖“出名”
還是以恒大為例,很多人不解為什么要花5000萬搞個開幕式?還要花數億元投足球?難道房產企業個個都是慈善家?
日前,在被問及恒大為何要如此不惜血本大搞足球俱樂部時,恒大老總許家印一不小心泄露天機:“拿兩三億來搞足球,對于恒大700億的銷售額來說,不過是零頭的零頭。此外,投資體育事業其實是公司宣傳的一種手段,我們涉入排球、足球體育行業以后,給全國品牌知名度帶來大幅的提升,對我們的銷售有利。”公告顯示,2010年恒大地產營業收入為458億元,比2009年的57.2億元增長700.7%;其凈利潤從2009年的11.2億元增長616.1%至80.2億元,核心業務利潤為55.1億,同比2009年增長18倍。財務方面,恒大現金余額從2009年末的143.8億元增長至199.5億元,加上未使用銀行授信額度322.5億元,其累計可動用資金達532億元。從這些公布的數據來看,許家印花在足球上的錢真的只是零頭中的零頭。
也就是說,許家印認為投入足球“這點錢”根本不算什么錢,而這點錢取得的實際效果卻是巨大的。所以說,從一開始恒大就把乒乓球、排球、足球等觀眾喜愛體育運動當成了宣傳地產品牌的載體和工具,至于中國足球、排球和乒乓球真正職業化發展,許家印也許并不關心。
并不排除,許家印是一位球迷,但是許家印并不是一個慈善家,也不是一個瘋狂的足球發燒友,而僅僅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商人。對于商人來說,追逐利潤就像球員追逐進球一樣天經地義,所以在恒大巨額的投入背后,一定有巨額的回報——那就是巨大的廣告效應。說到底,許家印砸向體育界的幾千萬、幾個億,就是企業的宣傳費,這跟職業體育是毫無關系的,他似乎也并不關心,他要的就是“轟動效應”。
“房地產企業投資足球的間接效益非常大,”有專家認為,房地產企業看中的是足球的廣告效應,盡管中國足球名聲很臭,但房地產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罵,只要能提高知名度,只要房地產主業還有巨大的利潤空間,投資足球絕對是劃算的買賣,畢竟一年幾千萬的投入對于廣告費本就高昂的房地產企業來說算不了什么。業內人士指出,“房地產足球”最成功的范例當數當年的大連萬達,在投資足球的五六年間,萬達從一個大連本地的房地產企業蛻變為全國知名品牌,地產項目目前已擴張到全國多個城市,杭州綠城集團亦是如此。“從足球上投下錢,再從房地產上賺回來。”房地產企業之所以有實力投資足球,這與其在不規范的市場環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關。這些年來,隨著我國房價一路高歌猛進,房地產商們都賺得腦滿腸肥。可是,如今中國房地產業發展前景越來越嚴峻,隨著國家系列調控手段的推出,隨著地產業經濟泡沫越來越大,中國地產業的風險也變得高不可估,巨大泡沫隨時都有破滅的風險。
知名足球記者趙震曾在撰文中透露,曾經在建業掛職的作家張宇曾經說過:“足球給建業帶來的品牌效應就是在二線城市,我們的房價可以貴上500到1000元每平方米。”恒大上半年的合約銷售面積是333.9萬平方米,投資足球哪怕只讓恒大的每平方米房子貴上100元,僅上半年恒大就多賺了驚人的3.39億,除去全年投資足球的1.3億,恒大還凈賺2億元。當然,如果恒大每平方米多賺500元、多賺1000元,這里面的利潤是多少,已用不著具體計算。
對于足球,中國地產企業開發的是一種唯利是圖的經濟模式,把其當作一個媒介平臺來利用。的確,中超聯賽這個樣本在中國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品牌推廣平臺:這個聯賽幾乎覆蓋了中國全部的一線城市和二線主要城市;這個聯賽擁有最大的關注度,這個聯賽有著長達8個月的比賽期,歇賽期內還有著轉會等吸引眼球的話題;這個聯賽擁有廣泛的媒體版面,幾乎所有城市的紙媒與全國性媒體都有專門版面報道這個聯賽;這個聯賽還擁有這個國家最大的一個觀賽群體,他們是這個國家里最大的潛在消費群。
由此可見,眾多地產商不顧一切地爭搶中國足球這場“臭餑餑”,從一始就跟中國足球沒有一點關系,而且并不會關心中國足球的死活,在他們唯一關心的是——通過中超這個宣傳載體,他們還能夠多賣出多少套房?
喧囂背后虛假盛榮
對眼下的中超普遍存在兩種看法。據新華社報道,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是真心投資足球,英雄不問出處。著名本土教練金志揚便對“恒大模式”羨慕不已,他說,中國足球需求更多的實力雄厚的企業來支持。中國足球從“國企足球”發展到“房地產足球”是一個歷史進步,畢竟國有企業退出足球市場是大勢所趨,有民營房地產企業愿意“接盤”是一件好事。
不過,批評者則進一步指出:“作為一個俱樂部的管理者和建設者來講的話,如果你完全把俱樂部當做一個工具,來服務自己相關的一個企業品牌的話,我覺得這種做法很極端。這是一種非常工具化的做法,這是對足球俱樂部根本就不懂,你完全不了解足球,你才會用這么功利的方式來對待足球。”我們不難發現,房地產企業重金投資足球有三大弊端值得警惕:動機不純,追求短期廣告效應,達到目的后可能抽身而退;房地產本身是一個泡沫巨大的行業,其泡沫效應可能會轉移到足球領域;不熟悉職業足球發展規律,缺乏職業意識和規范,缺乏專業人才。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正是中國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資方應該收縮資金,擠壓泡沫,幫助中國足球回歸理性重建秩序,但房地產企業卻大肆砸錢,不僅有悖足球發展規律,也抬高了足球俱樂部運行成本,加劇足球俱樂部的“貧富差距”,會讓其他領域有投資足球意向的民營企業望而卻步。
“房地產企業搞體育不是好事”,長期從事體育產業和體育社會學研究的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表示,一是足球不是房地產企業的擅長行業,二是明明知道不掙錢,為什么要搞?這背后的真實動機、能否穩定持續投入都是值得懷疑的,并且對中國職業足球構建一個良性的回報盈利機制是不利的。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從職業聯賽發展規律來看,一個職業聯賽要保持健康發展,可以虧損,但俱樂部必須從市場上掙到70%的錢,如果長期低于這個標準,俱樂部一定會出問題。目前,一個中超俱樂部一年的成本至少四五千萬元,而盈利能力又十分低下,相比之下泡沫過多,長期來看存在風險。一些俱樂部出現假球、賭球,便與財政狀況不佳有很大關系,只能靠賣分來生存。因此,提高經營能力是中國足球俱樂部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這是決定中國足球聯賽能否真正步入職業化行列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從近兩年的聯賽運營情況分析,我們不難看到,有了財大氣粗的投資者,中國足球并沒有一飛沖天,相反上個賽季無論是房地產商,還是足球,都是人人怨聲載道。有媒體針對29個行業人群進行的調查顯示,房地產和足球,兩個行業的誠信值都是排在倒數。不可否認的是,職業聯賽是一種商業游戲,投資者需要追逐利潤。但一個成熟的聯賽,絕對不是投資者任意游戲的天堂,而是規則制約下的游戲。換句話說,不是誰想來就來,誰想走就走,誰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但中國足球恰恰不管這些。從煙酒足球到國企足球,再到房地產足球,背后有一個隱藏的共同現象:中國足球發展毫無規劃,也毫無約束力;一窩蜂地上馬,一窩蜂地圈地,一窩蜂地肆無忌憚,一窩蜂地拔腿走人,然后剩下一個越來越糟糕的中國足球。所以說,從這種角度分析,把足球當成廣告媒介的地產企業未必是中國足球聯賽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