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游牧文化不是以“我們”適應的文化方式記錄和傳播,“我們”對陶瓷其他因素的引入都充滿了誤讀,這種誤讀是指終點接收方的信息與起點輸出方的信息的不對稱。
在地圖上以時間和地域來看,逶迤而虛幻無定的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的一條模糊痕跡,但在學者的敘述中,因為注入了諸多的語匯及推導、想象,它就演變為一部波瀾壯闊的人類史。吹沙見金的歷史告訴我們: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一個游牧的歷史,中國是這個游牧鏈的起點或終點。在這條游牧鏈上,陶瓷是以移動的方式沿著絲綢之路一路西行,并被解讀或誤讀成不同的國家文化符號的。從7至8世紀,瓷器從中國運到阿拉伯,再運到歐洲,極大地改變了城堡內貴族們的生活,然后新興階層的平民悉心模仿。在此后漫長的一千多年時間里,不同文化中對瓷器的解讀和態度,就是一部內涵豐富的人類史。文化、宗教、科學乃至政治,都以一種傳說的方式參與進來,并在查爾斯特立所說的“類型塑成”中對各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奧斯曼帝國的始祖曾說“永遠要移動,不要停下來”,當代社會的游牧化是一個伴生的當代特質,在德勒茲與加塔利看來,精神分裂者、塊莖、游牧者都是后現代主題。但游牧從來就是定居文明眼中的“他者”,也可能是我們眼中最主要的“他者”,絲綢之路其實更多是以“他者”的視角片段化地在傳播著,一直傳播到今天,一直傳播到把絲綢之路的起點變成一個過程。
當代中國陶瓷是由三個詞匯組成:“當代”、“中國”、“陶瓷”, 而這三個詞匯在今天都語焉不詳,如何組合更是一個問題。是要以國籍、血統還是文化作為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中國人?當代是要以歷史觀的前當代還是要以后現代語境的后當代來分別?而陶瓷更是一個復雜的語言游戲場所;陶瓷是文化、技術、傳統、實用、歷史,還是科技或材料?或者就是一個類宗教? 不同的解讀組合都會產生一個指向,就像笛福的殖民否認。而這些混亂的指向又相互矛盾著可能成為否認對方的借口。
日前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舉辦的這個當代陶瓷藝術展,以“海市蜃樓——游牧的絲綢之路實驗”命名,就是這個認知與哲學思想的具體表達。展覽匯集了馮澍、陸兵、魏華、陳光輝、鄭祎、吳永平、徐洪波、萬里雅、王紀平、何銳軍、黃春茂、康青,以及瑞典、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數十位陶藝家的作品,他們將帶來嶄新的藝術理念,還有技巧,更帶來陶藝在當代生活與視界中的存在方式,以及對生活和觀念的干預可能。有些作品以豐富的想象打開我們的視界與心
這個展覽也不僅僅只是藝術家作品的集中,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是進行的一項實驗,即混血兒實驗;拆分藝術家個體視角而以一種共同創作方式的努力,來消解控制而呈現出多方解讀的可能性。這是因為當代游牧文化不是以“我們”適應的文化方式記錄和傳播,“我們”對陶瓷其他因素的引入都充滿了誤讀,這種誤讀是指終點接收方的信息與起點輸出方的信息的不對稱。中間流通環節越多,誤讀就越豐富,情節就越豐滿。正確解讀只是一個簡單的傳輸行為,而誤讀則充滿了文化,誤讀是一部宏大的人類史。盡管這些誤讀有時會產生后果甚至災難性的后果。就人類史來說,如果災難本身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實,直面這些誤讀也許能讓我們身處歷史之中更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