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承東

我們光知道鐵在1500℃的高溫下會完全液化,電磁傳導性會極大下降,但有誰知道,鐵在接近-273℃時也會液化,同時還具備了幾乎沒有電阻存在的超導體性能。尤·契科夫還指出,真空對于超導和弱電相互作用都是絕緣體。宇宙其實正是這樣,如子和質子,只有很少的電子出現,那真是一個赤裸裸的白洞。如果暗物質的含量在宇宙大爆炸的137億年前是40%,則今天的宇宙就很可能是反物質的宇宙,所有的原子以及原子核、電子統統攜帶負電荷。我們對于反物質知之甚少,蘇聯科學家在20世紀的宇宙低溫(-173℃) 造成了今天的正物質世界。
第二,無比的極端高溫加現在木星的溫度(-168℃),則今天的宇宙到處還是如同激光一樣明亮無比,偶然有射線波動,根本不會有夸克,更加不會有中子和質子,只有很少的電果宇宙對于超導是導體,則宇宙會無限收縮到最后的一個點;相反,如果宇宙對于一般的惰性氣體也是絕對的絕緣體,則宇宙會無限膨脹。我們觀察到的宇宙還在膨脹,宇宙的這種性質同中子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宇宙來自于黑洞。
我們所知道的宇宙就是這樣由光、熱、真空、低溫、角動量、奇點這六大要素在不斷循環。
正是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那些光子所釋放的高溫,電子、光子以及造成極端低溫和極端真空的黑洞粒子中子,才會產生質子,有了今天無數的水。這些水在數十億年的時間內部分變成了今天的巖石、鐵等。萬事萬物都來自于光、熱和冷,這些東西被叫做能量,或者被叫做光子、電子和暗物質。能量在宇宙中是守恒的,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個特別有趣、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如果137億年前宇宙中的暗物質含量只有50%,而不是當時的78%,則今天的宇宙還是能量的宇宙,還是那種到處如同激光一樣明亮無比,偶然有射線波動的宇宙;根本不會有夸克,更加不會有中70年代中期成功地制造出了金屬狀態的氫,這需要接近-273℃的溫度。歐美的科學家推測,太陽系中木星的星核是由金屬狀態的氫所構成,木星上氫的含量為90%,此外還有氨水在極端低溫下——幾乎接近-273℃——形成的“巖石”。在這種情況下,那種只有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的元素氫所形成的木星氣態風暴可以達到無比驚人的1200千米/小時的速度。而此前的2003年,德國科學家只是把氫原子核中唯一的一個正電子換成了負電子就制造出了反物質。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一,無比的極端高溫加現在的子出現。
第三,如果是無比極端的高溫(-200℃),則今天的宇宙不會有最低級的生命,到處都是木星那個樣子,中子、質子、夸克恐怕出現在100億年前。46億年前的太陽系只有紅外氣態星球或者褐矮星,而今天的太陽系只有那些藍色的巨大的第一代恒星。那里是一個真正的反物質世界,接近-273℃的溫度只在超級黑洞那里具備。據報道,德國科學家在銀河系核心處發現了反物質噴泉。
按照蘇聯科學家1978年的歸納:在極端的低溫和極端強烈的磁場中,二個電子之間的復制勢能和電磁敏感性是等于或者大于波爾常數乘以溫度的。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時候的量子場粒子具有強大的電磁傳導性,但是不具有電磁勢能。這條理論用來描述黑洞核心的超導、超低溫、超強磁場是非常合適的,在這種情況下,原子之間不發生相互作用,所有離子電子云的電磁勢能、電磁傳導性全部收縮成為原子單一的電磁勢能。所以,宇宙中的那些鐵、鎳、金、銀、銅是由超過98%的電子以及低于2%的光子組成并沒有錯誤。
反之,在超高溫的時候,也就是粒子之間具有電磁勢能,但是不具有電磁傳導性,這個時候的二個電子之間的復制勢能和電磁敏感性是等于或者小于波爾常數乘以溫度的。根據這些理論和公式,我們再次感到,原子、中子、質子完全是由電子、光子、暗物質在極端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結構。如果夸克具有五種顏色,夸克和反夸克還能形成正電子,那么宇宙中所有質子的結構和性質是一樣的,中子與質子的結構和質量也是完全一樣的,區別只是中子是質子處于四維空間的結構,此外還是四維空間中不帶電荷的那個裸質子。
所以,從一種元素到另外一種元素就是質子和中子數量的量變造成的。因為所有的中子和質子里面最多只能有三個夸克,是哪種夸克不要緊。既然反夸克都形成正電子,那么五種夸克的質量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只知道它們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這其實是因為,五種夸克的能量是不一樣的,為了區別它們的能量,我們只好用顏色把它們表示出來。這種做法其實是非常科學的,具有不同顏色的恒星所具有的能量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如發出白光的恒星往往具有巨大的能量,里面的光譜還可以區分出紅色的鐵元素的線條,此外還有藍色的氧元素的光譜、綠色的氫光譜等。在粒子加速器中的氫和氫,也就是質子對撞的時候,由于輸入的電壓、電荷的不同,也會發出黃色、白晝色、紅色、綠色、藍色的光,這些光同恒星的光譜幾乎完全一樣。這些光在真空中冷卻后就凝結成了不同的元素。這些光還與超新星爆發后星云的光譜一樣,所以科學家就把這些光用夸克命名,用五種顏色來劃分它們的能量等級。科學家指出,顏色是同統一的量子空間聯系在一起的,介子是由五個夸克組成,同電磁力、強力、引力都發生作用。在這里,我們發現介子這種短壽命的高能粒子就是一種統一量子空間的體現。那么毫無疑問,三個夸克的質子和中子也是一種統一量子空間的體現,質子數量的增減導致了元素顏色、元素種類的改變。所以,銅和金子是黃色的,鐵是灰色的,鎢是黑色的,鈾也是黑色的。金屬其實是由光子和電子壓縮形成的。
仙女座星云其實包含了大量的氫、氦和氧,發光的部分是未來形成二氧化硅的理想場所。其實瑪瑙中的二氧化硅就是宇宙星云中的氫、氧和氦通過恒星聚變冷卻后,再經過化學反應的。瑪瑙中二氧化硅的顏色同仙女座星云的顏色完全一樣,這就是氫、氦和氧原子核中質子里面夸克結構和能量的完全保留。這也表明所有114種元素原子核中的質子是完全一樣的,所有的質子里面只有三個夸克。夸克是一種光子集合能量的名稱,只有恒星發出的光的顏色才能說明和描述“色禁閉在五種夸克里面”。我們看到瑪瑙實際上可以看成是看到了宇宙星云時期被保存在二氧化硅中所有的氫、氦原子核里面被固定下來的夸克。給五種夸克用五種顏色來命名是表示恒星光子被禁閉時候的五個能量級別,在天文學上稱為“光譜”。質子數量的增減導致了元素物理和化學性質的改變,但是不能改變元素的顏色。元素的顏色是由恒星在真空的顏色、超新星爆發后冷卻星云在真空的顏色、核聚變后的顏色、質子在加速器中撞擊后的顏色這四個方面決定的。它們的科學名稱是“夸克”、“色禁閉”、“光譜”。所以,瑪瑙中二氧化硅的顏色是46億年前宇宙星云中氫和氦的顏色,硅化木的顏色是1.5億年前古樹的顏色。
總而言之,太陽系的木星本身的環境是最接近于反物質的世界。
所以,正物質宇宙的出現完全是由于接近-273℃這個溫度數值的自然存在、大爆炸溫度的極限數值、暗物質的含量這三大因素的“和諧”所造就的,是一種三組量子數值巨大變化的“重合”和“交會”所造成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蘇聯科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時候的極限溫度是1016℃,量子空間是以所有粒子的量子轉移來預設的。這表明,大爆炸瞬間造成現在宇宙的中子數量、光子數量和電子的數量“和諧”才造成了今天那2%的正物質。物質的宇宙的出現同太陽系的地球上出現人類一樣完全既是巧合和機遇,也是無數必然中的一個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