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德
(門源電視臺,青海 門源 810300)
眾所周知,縣級臺的自辦廣播電視節目可以反映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各類信息,時效性、關聯性強,廣大群眾比較關注[1]。如何更好地發揮宣傳輿論導向作用,及時、準確、清晰地播出自辦廣播電視節目,擴大覆蓋率,是基層廣電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門源全縣總人口15萬人,轄12個鄉鎮,地域特點是山大溝深,大部分群眾居住分散,目前縣自辦臺電視節目發射功率為1 kW,只能覆蓋縣城附近35%的人口,另外建有東川、青石嘴2個鄉鎮發射站,覆蓋30%的人口。但由于受地域條件的限制,其他6個偏遠地區的鄉鎮雖然用“村村通”直播衛星覆蓋,但收不到門源自辦臺節目,群眾收聽收看自辦節目的愿望十分迫切。
近年來,隨著本臺設備更新,采、編、播技術不斷進步,尤其是縣臺硬盤播一體系統的采用,極大地提高了自辦節目質量。但是,由于門源縣偏遠鄉鎮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影響電視發射信號的傳輸,導致自辦廣播電視節目在基層播出和覆蓋存在以下問題:1)自辦臺覆蓋率低,由于路途遙遠,即使人工傳遞錄像帶也難實現,造成發射機無信號源而停播;2)現有的2個鄉鎮發射站,采用人工傳送信源,新聞節目往往是2~3天后才能播出,無法與縣臺同步播出,無法滿足新聞時效性的原則;3)針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廣播電視播出無法實現。
在縣城附近,通過有線和無線,完成了自辦臺覆蓋。但偏遠鄉村,由于群眾居住分散,經濟發展還相對落后,加之有線電視投資大,發展網絡緩慢,近期很難通過有線電視網絡把縣臺信號下傳到偏遠鄉鎮,如何實現各鄉鎮發射站與縣臺節目同步播出,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成為自辦臺播出的瓶頸。從技術手段來說,無線差轉技術、模擬微波技術(MMDS)等由于采用無線方式,對信號信噪比(S/N)、互調(IM)、交調(CM)等指標影響大,會出現雪花、拖尾、重影等干擾,加之高山阻擋,上述傳送方式不宜采用。光纖傳送無疑是先進、可靠的方式,近年來,光纖傳輸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光纖及光設備價格大幅下降,已廣泛應用于通信和廣播電視信號的長途傳輸[2-3]。在門源縣境內,電信、聯通的多芯數光纜已架設到各鄉鎮村,廣電網絡鄉鎮光纜干線也逐步到達主要鄉鎮。光纖租用費用大幅下降,為縣臺自辦節目下傳創造了條件。另外,隨著國家在政策上力推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高清化,縣臺也可以自己建立縣域光纜干線,為今后發展地面數字電視打下基礎。
廣播電視常用的光纖傳輸分為1 310 nm和1 550 nm兩種光波技術[4]??紤]門源縣與各鄉鎮距離較遠(最遠的發射站為80 km),經過論證,決定采用1 550 nm光波技術,原因有:1)1 550 nm波長的光在光纖中傳送時,單位長度的損耗(包括熔接損耗)可以達到0.25 dB/km,比1 310 nm傳輸損耗0.40 dB/km低,因此可以傳送更遠的距離。2)1 550 nm光波技術可以對光信號直接放大,不需要經過光電(O/E)轉換,對信號指標影響??;而1 310 nm光波技術只能進行間接放大,即先將光信號解調成電信號,對電信號放大后再調制定光信號上,每放大1次,C/N和CSO會降低3 dB,CTB會降低6 dB,因此對信號指標影響大。3)在電氣性能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抑制1 550 nm光波的色散特性和受激布里淵散射(SBS)指標,就會達到理想的效果;在工程中通過對激光器進行淺調制,降低光功率譜能量密度,使SBS的閾值達到要求,如對19 dBm的光放大器,先通過光分路器分成幾束光,使每一束光的功率在50 mW(17 dBm)以下,再輸入光纖傳送,可有效保證信號指標。
技術方案有:1)廣電網絡公司信號到達的鄉鎮,采用光接收機和解調器解調出自辦臺信號,然后接至無線發射機;2)其他鄉鎮可租用電信公司或聯通公司的光纖下傳信號實現自辦臺無線發射播出。同時,新增3個無線發射站,每個發射站占用兩芯光纖,一芯用來下傳信號,另一芯用來回傳發射機監測信號,根據每個點鏈路距離采用合適的分光比,可使所傳輸的自辦廣播和電視節目信號指標達到專業級。各發射站和信號傳輸圖如圖1所示。

主要光設備及主要技術指標有:
1)DFB外調制9 mW光發射機
C/N≥53.3 dB,C/CSO≥65 dB,C/CTB≥65 dB,SBS抑制大于16。
2)19 dBm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
輸出光功率穩定度≤±0.3 dB,光反射損耗>40 dB,噪聲系數為5.0 dB(0 dBm輸入)和6.0 dB(+6 dBm輸入)。
3)光接收機
光接收功率為-9~+1 dBm,光反射損耗≥45 dB,帶內平坦度為±0.75 dB,頻率帶寬為45~862 MHz,C/N≥51 dB,CTB≤-65 dB,CSO≤-60 dB。
租用光纖方案:每個站光纖年租費0.3萬元,5×0.3萬元=1.5萬元。
自建光纜干線方案(每發射站4芯):按材料費、施工費合計,建設費1萬元/km,100 km為100萬元。
光設備的費用見表1。

表1 光設備材料表
采用光纜從縣臺往各發射站傳送自辦節目,使各站的無線發射機與縣臺硬盤制播系統實現無縫連接,完成自辦節目的同步播出,可以有效地保證節目信號指標,節省錄像帶人工傳遞費用(每年約2萬元),將有力推動全縣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信息交流,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全縣自辦節目覆蓋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95%,為擴大基層宣傳打下良好的基礎,并為發展地面數字電視建立可靠的傳輸平臺。
[1]劉洋,王進寶.縣級電視臺節目安全播出的思考[J].電視技術,2008,32(8):79-80.
[2]樊昌信,曹麗娜.通信原理[M].6版.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
[3]張琦,林正豹,楊盈昀.數字電視制播技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4]李鑒增,包紅剛,李川.寬帶網絡技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