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全 功
(安徽省鳳陽中醫院中醫腦病科,安徽省滁州市安泰路,233100)
補陽還五湯免煎顆粒加減治療缺血性腦卒中100例
劉 全 功
(安徽省鳳陽中醫院中醫腦病科,安徽省滁州市安泰路,233100)
缺血性腦卒中/中醫藥療法;補陽還五湯
缺血性腦血管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它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發病率高且易復發,探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及病殘率、發病率,乃是目前研究和治療課題的重點。我們自2009年3月-2010年6月應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缺血性腦卒中100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全部為門診病例,經頭顱CT或MRI證實,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2組患者的癥狀、體征、CT改變血糖、血脂、血壓、肝腎功能均無顯者差異。治療組50例,其中單灶性梗死10例(20%),多發性梗死5例(10%),腔隙性梗死35例(70%),發病到開始治療時間為1h~2周,年齡40~83歲,平均60.5歲。對照組共50例,其中單灶性梗死9例(18%),多發性梗死4例(8%),腔隙性梗死37例(74%),年齡42~82歲,平均61歲。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常規治療(抗血小板、降血脂、血壓、血糖等治療)基礎上,采用補陽還五湯免煎顆粒加減(由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處方:黃芪30g(3袋),當歸10g(1袋),川芎6g(1袋),桃仁10g(1袋),紅花6g(1袋),赤芍10g(1袋),地龍10g(1袋)。若見心悸氣短,乏力便溏,肢體癱軟加黨參、白術以益氣健脾;肢體痙攣加木瓜、伸筋草以柔肝緩急;舌有瘀斑、瘀點,舌下脈絡青紫加水蛭、丹參活血化瘀;面赤頭暈加天麻以平肝熄風;頭昏不清加石菖蒲醒腦開竅。每日1劑,口服,15天為1個療程,一般4~6個療程。

表1 療效比較表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組與對照組隨訪1年后療效評定,參照卒中患者臨床評分標準[2],按神經功能缺損各分值及病殘程度分為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等4級,統計處理用χ2和t檢驗。
由表1可知,治療組總有效例數43例,總有效率86%,對照組總有效例數39例,總有效率78%,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引起腦部血流供應障礙,使局部腦組織發生不可逆損害,導致腦阻織缺血、缺氧壞死。本病中老年患者多見,發病前有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固型半胱酸血癥等。其在我國發病率近年有上升趨勢,患者大多有氣虛表現,氣虛導致血瘀出現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清,偏身麻木,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沉細等。
補陽還五湯源于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由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等藥物組成,方中將補氣和活血化瘀結合用于治療元氣虧虛、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所致的瘀血阻滯脈絡,經脈肌肉失養的氣虛血瘀型的中風中經絡。本方以黃芪大補元氣,當歸、川芎、紅花、桃仁化瘀活血,地龍通絡。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擴血管、降血壓、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改善微循環等作用,當歸、川芎、紅花等活血化瘀,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抑制血栓形成,緩解組織缺血缺氧及組織水腫,抗脂質過氧化等作用,川芎含有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凝血因子活性,地龍對高血壓血管硬化,有顯著降血壓及清除頭脹眩暈、煩燥不安等癥狀作用。臨床運用補陽還五湯不僅用于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而且廣泛用于治療冠心病靜脈血栓等病。
[1]中華醫學會神經分會.各類腦血管診斷要點.中華神經雜志,1996,29:379-380.
[2]孟家眉.對腦卒中臨床工作的建議.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8,21:57.
(2010 -12 -27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