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承德
陳毅同志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詩人。1945年,柳亞子賦詩稱贊陳毅“資兼文武此全才”。陳毅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和中央外辦主任,是新中國外交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主持外事工作時期是新中國外交初創(chuàng)時期和早期發(fā)展時期,也是中國面臨國際挑戰(zhàn)和外交不利因素最多的時期。但新中國沖破了強敵的圍堵、封鎖和挑釁,像磐石一樣屹立在世界東方并不斷發(fā)展壯大,確保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安全,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朋友越來越多。
中國外交的偉大成就主要是毛澤東、周恩來制定和實行基于獨立自主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上的外交政策的結果,也同陳毅同志領導有方與艱苦卓絕的工作分不開。毛澤東說:“陳毅同志為中國革命、世界革命作出了貢獻,是立了功勞的。”這“貢獻”和“功勞”就包括他在共和國外交戰(zhàn)線所建樹的豐功偉績。
陳毅執(zhí)掌新中國外交時,美國推行極端反華政策,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政治遏制、外交孤立、軍事挑釁,無所不用其極,直至派第七艦隊侵占臺灣和進行核打擊威脅。陳毅可謂受任于虎豹窺伺之際,奉命于強權橫行之時。但他不信邪,同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展開了針鋒相對的堅決斗爭。
反對美帝的嚴重挑釁,捍衛(wèi)國家的獨立、主權、安全與尊嚴,是貫串陳毅全部外交斗爭的一條紅線和主線。
1958年初秋,解放軍猛烈炮擊金門、馬祖國民黨軍,以回擊其對大陸的騷擾和竄犯。此后,美國在大舉增兵臺海的同時,玩弄所謂臺海“停火”和誘壓國民黨撤出金、馬,企圖將臺灣完全、永久脫離中國的花招。
陳毅外長發(fā)表聲明并通過華沙中美大使級會談揭露美國的陰謀詭計,嚴正指出,中美在臺海不存在“停火”問題,而是美國必須從臺灣撤出武裝力量問題。他在一次民主黨派代表會上發(fā)表談話,深刻揭露了美國的險惡用心,說:“美國的政策,頭一步是交出金、馬,使大陸同臺灣完全脫離,以便它長期占領,第二步是托管臺灣,第三步是中立臺灣。”他指出打破美國陰險圖謀的有效方法是中央對金、馬實行“打打停停”方針,這對美國來說是 “驅瘟神”、“送瘟神”;對國民黨軍來說則“不是‘送瘟神’,而是要‘留瘟神’”,也就是要其留在金、馬,點出了這場斗爭的本質,打到了美國的痛處。
中方軍事和外交雙管齊下,取得了這場斗爭的勝利:重創(chuàng)了國民黨軍,重挫其竄犯大陸的囂張氣焰,又使其繼續(xù)留駐金、馬;挫敗了美國妄圖使臺灣同大陸永久分離、制造“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陰謀,迫使它不得不遵守中方不允許美艦為國民黨軍護航的規(guī)定,并于同年12月宣布從臺灣地區(qū)撤出部分海空軍。當時外電評論說,在這一回合中美外交較量中,陳毅元帥勝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一籌。


上世紀60年代中葉,美國瘋狂擴大侵越戰(zhàn)爭,并出動飛機侵入中國南部邊境,對中國進行戰(zhàn)爭威脅和挑釁。在國家安全又一次面臨嚴峻挑戰(zhàn)的關頭,陳毅堅決執(zhí)行中央的抗美援越方針,并不顧美國B-52轟炸機狂轟濫炸,同周恩來一道訪問越南,同越南領導人協(xié)調和共商抗美大計,有力地支援了越南的抗美救國戰(zhàn)爭。
針對美國對中國的戰(zhàn)爭威脅,陳毅在1965年9月29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嚴厲譴責美國的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強烈警告它不要對中國玩火,發(fā)出了“我們等待美帝國主義打進來,已經等了16年!我的頭發(fā)都等白了”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銷”這種藐視美帝,預示作惡者必敗的時代最強音。陳毅代表中國政府所發(fā)表的這一講話氣沖牛斗,震懾敵膽,使之不敢對中國輕舉妄動。
20世紀50年代末以后,蘇聯(lián)企圖染指中國主權,干涉中國內政,遭到抵制后,采取嚴重惡化兩國關系的行動,甚至對中國進行挑釁和顛覆。毛主席、黨中央對此展開了堅決斗爭。陳毅作為外長,站在反對蘇聯(lián)大國沙文主義與霸權主義的最前列,挺身而出,同赫魯曉夫進行“舌戰(zhàn)”,在國內外各種場合徹底揭露蘇聯(lián)的惡行,澄清了中蘇關系逆變的真相,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同情,激發(fā)了中國人民反對新強權控制的斗志。陳毅在與外賓談話中發(fā)出的“我們不做衛(wèi)星國”的壯語擲地有聲,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和中國人民決不屈居人下和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獨立意志,也表明蘇聯(lián)和美國一樣,其控制中國的圖謀必將碰壁破產。
陳毅在毛澤東、周恩來的領導下,在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橫行之際,以威武不屈的氣概堅持反帝反霸斗爭,維護了新中國的獨立國格、有尊嚴的存在和有保障的安全,也為此后新中國的和平崛起贏得了空間和時間。
出訪和參與多邊國際活動是一國外長的主要工作和展示本國外交成果與個人才干的主要平臺。陳毅主管外事之后,在國際舞臺頻頻亮相,每次亮相都取得很大成功,盡顯其出眾的才華與特有的風采。其中兩大活動最能體現陳毅駕馭國際風云的非凡才識和突出的外交成果,是他外交活動的代表作。
其一,成功主導關于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
1961年5月至1962年7月舉行的關于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由包括中、蘇、美、英、法五大國在內的14國外長率團參加,主題是就老撾成立和平、中立、團結的聯(lián)合政府達成協(xié)議。本來1954年關于印支問題的日內瓦國際會議已經就老撾問題達成協(xié)議,后來由于美國企圖控制老撾,支持老撾右派發(fā)難,挑起內戰(zhàn),使原有的協(xié)議遭到破壞。老撾是中國近鄰,美國欲控制老撾主要意圖之一是將其作為反華反共的橋頭堡。此次復談的日內瓦會議在很大程度上是中美之間的斗爭。毛澤東、周恩來極為重視,規(guī)定了旨在“爭取達成協(xié)議”的與會方針。陳毅根據中央所定方針,在日內瓦堅持原則,巧妙周旋,始終主導會議進程,使之基本上按中方設定的方向發(fā)展。
陳毅先后否定了美方提出的反對老撾左派與會、老撾實行親美“中立”、由國際監(jiān)督委員會全面管制老撾的內政和外交等無理提案,使美國左右會議議程的預想歸于破滅。并根據周恩來倡導的求同存異精神,綜合各方發(fā)言中相同與相近意見,提出四點共識,被各方普遍認同,從而使會議進入對協(xié)議具體條款的談判,推動會議朝成功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由于美國對會議沒有誠意,協(xié)議談判久拖未決。最后,美國看到它所大力支持的右派在其挑起的內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敗,用軍事手段達不到控制老撾的目的,不得不在談判桌上就老撾 “中立”問題同各方達成協(xié)議。陳毅在協(xié)議簽字儀式前的最后一次全體會議上對會議成功作了三點評價:第一,證明大國干涉老撾遭到了失敗;第二,證明一個國家的命運只能由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決定;第三,證明尖銳、復雜的國際爭端也是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的。
其二,雅加達會議力挽狂瀾。
1964年4月,陳毅率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的第二次亞非會議籌備會,從一開始就遇到了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印度代表在這個有22國代表參加的部長級會議上,以蘇聯(lián)很大部分領土在亞洲為由,提出邀請?zhí)K聯(lián)參加第二次亞非會議的議案。蘇聯(lián)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歐洲,歷史上從來就是個歐洲國家。當時中蘇關系已經破裂,蘇聯(lián)的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面目已經暴露。印度此舉明顯有蘇聯(lián)背景,矛頭沖中國而來。如讓其得逞,亞非會議就將變質,步入歧途,亞非團結就將毀于一旦,后果不堪設想。
陳毅以不可辯駁而又通情達理的理由反對邀請?zhí)K聯(lián),但印度代表固執(zhí)己見。為打破僵局,阿富汗等6國代表提出擱置爭議,將邀請?zhí)K聯(lián)的問題提交第二次亞非會議首腦會議裁決的動議。這并沒有解決問題,只是將矛盾上交,此法也斷不可行。而且,否決印度提案的難度極大,因為亞非會議的原則是協(xié)商一致而不是少數服從多數。
在危急關頭,陳毅迎難而上。他耐心細致地逐一做各國代表的工作,深入闡述不能邀請?zhí)K聯(lián)的理由,使絕大多數代表理解并支持中方觀點,并提出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即建議會議公報作下列表述:“關于邀請?zhí)K聯(lián)參加會議的問題,有的國家主張邀請,有的國家反對;有的國家建議將此問題推遲到首腦會議上討論決定,有的國家反對提交首腦會議。因此,籌備會議沒有就此問題達成一致協(xié)議。”
陳毅這一方案照顧了各方的意見,印度也不好反對,最終為會議全部采納。根據國際會議的慣例,在籌備會議上沒有取得一致意見的問題是不能列入正式首腦會議議程的。因此,會議實際上以照顧印度面子的方式否定了印度的提案。
陳毅在危急關頭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挽救了這次會議,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贊許。菲律賓外長羅慕洛在公報通過后,緊緊擁抱住陳毅說:“我今天真正看到了萬隆精神,感謝你促成了會議的成功。”盡管第二次亞非會議后來因故沒有開成,但陳毅為維護亞非團結大局所作出的貢獻已銘刻在亞非國家人民心中。
中國在國際上有一獨特的政治優(yōu)勢,就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同中國站在一起。正是依托它們做后盾,中國才能打破西方列強的孤立、封鎖,一次又一次地挫敗其反華陰謀,取得重大外交勝利。這種特有的政治優(yōu)勢主要是在陳毅執(zhí)掌外交時奠定的。
在這一時期,中國同周邊國家發(fā)展了睦鄰友好關系,同大多數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同東南亞國家解決了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同46個新興國家建交,占同期建交國的90%。亞非拉國家在獨立后普遍心向中國,率先同中國建交,把發(fā)展對華關系作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這是中國外交的最大亮點和成就。這其中,陳毅外長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陳毅正氣凜然,善惡分明,正如他的詩句“總為世界鳴不平”。他同情弱者,對受奴役民族和掙脫殖民枷鎖的新興國家由衷地同情與關愛。他全力以赴地支持新興國家爭取與維護國家獨立和發(fā)展民族經濟的正義斗爭。他參與制定并貫徹中國發(fā)展與阿拉伯及非洲國家關系五項原則和中國對外援助八項原則,把對發(fā)展中國家正義事業(yè)的無條件支持和無私援助原則化、固定化、常態(tài)化,受到它們的熱烈歡迎和贊許。他真誠地認為這種援助不是單方面施恩,而是相互援助。陳毅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信陵君的朋友忠告信陵君的話“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教育部下:“我們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不要去充恩人,以為我有恩于你,你就要給我磕頭。”
在處理與國際社會弱勢群體的關系中,陳毅嚴格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完全尊重它們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對其內部事務說三道四。不僅如此,為了充分尊重它們的主權,有時寧可自己受些委屈。如流竄緬甸的國民黨軍殘部,不時越境騷擾,有人主張過界追剿,但陳毅從完全尊重緬甸主權和中緬友誼大局出發(fā),不讓這樣做。他說:“過界就形成干涉(緬甸)國家內政。”因此,中國軍隊始終不過邊界,這使緬甸政府和人民深受感動。
陳毅要求外事干部對大國主義意識要防微杜漸,一定要平等待人,尊重小國。他針對有些干部流露出的民族自大意識和輸出革命的思想苗頭,進行批評教育:“我們有些同志馬列主義水平不高,表示自己很高明,拿著我們這一套,要人家完全照搬我們的模型,來改造人家,這是錯誤的。”陳毅充分理解并尊重亞非拉國家選擇中立和不結盟政策。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些亞非拉國家對中國的疑慮。
為了加強中國同發(fā)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陳毅還不顧奔波勞頓和年事漸高,遍訪友邦。對許多國家像走親戚一樣,經常往訪,其中對緬甸的訪問達9次之多。這些集中體現了他對發(fā)展中國家的高度重視,極大地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信任、友誼與合作。
“德不孤,必有鄰。”陳毅在國際上秉持公道、伸張正義的同時,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真心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以德服人,展示了泱泱大國外長的恢弘氣度和謙謙君子之風,在世界上特別是在發(fā)展中國家贏得了朋友、尊敬和信任。這也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云譎波詭,廣大發(fā)展中國家都堅定站在中國一邊的重要原因之一。1971年11月,喬冠華從聯(lián)大回來,對病中的陳毅說:“許多老朋友問候您,說中國重返聯(lián)大這個勝利也有陳毅元帥的一份心血。”
1966年“文革”開始后,極左思潮席卷全國,駐外使領館也受到波及,亂象叢生。陳毅極為憂慮。為防止在國外出大亂子,1967年1月,陳毅主持起草了一份電報,明確規(guī)定內外有別,駐外使領館一律不準搞“四大”,并重申外事紀律。電報由周恩來轉呈毛澤東簽發(fā)后發(fā)往各駐外使領館,從而穩(wěn)住了局面,使外交戰(zhàn)線避免了像其他戰(zhàn)線所遭到的那樣嚴重破壞與損失。
陳毅在晚年最大的貢獻是率先向中央提出了打開中美關系的建議。1969年3月至10月,陳毅、葉劍英、聶榮臻、徐向前四位老帥奉毛澤東指示,集中研究國際形勢。陳毅主持了24次四元帥國際形勢座談會,向中央遞交了《對戰(zhàn)爭形勢的初步估計》和《對目前形勢的看法》兩篇重要報告。
當時國際形勢極度緊張,尤其是蘇聯(lián)在挑起珍寶島和克列鐵提流血沖突后,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并揚言要對中國核基地實施 “外科手術”式打擊,國內普遍認為蘇聯(lián)對華戰(zhàn)爭迫在眉睫。陳毅等老帥在經過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后,以特有的戰(zhàn)略眼光指出,當前美蘇爭霸是世界的主要矛盾,中蘇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蘇矛盾大于中蘇矛盾,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美蘇單獨或聯(lián)合發(fā)動大規(guī)模侵華戰(zhàn)爭的可能性都不大;美蘇爭霸態(tài)勢已顯蘇攻美守苗頭,美國為對付強敵蘇聯(lián),出現了有意松動對華關系的跡象。
鑒此,老帥們提出緩和對美關系,利用美國牽制蘇聯(lián)的主張。陳毅在向周總理匯報時,進一步提出了“從戰(zhàn)略上利用美蘇矛盾,有必要改善中美關系”的意見和盡快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推動舉行中美高級會談的“非常規(guī)”建議。老帥們的這些意見和設想牽涉到中國外交政策和外交格局的重大調整與轉折性變化,也關系到整體國際形勢和世界戰(zhàn)略格局的重大調整與變化,振聾發(fā)聵。毛主席采納了這些意見和建議。兩年以后,中美關系實現了歷史性解凍。陳毅主持的四元帥國際形勢座談會成為了打開中美關系的前奏和序曲。
陳毅服膺與躬行國與國平等理念。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在國際法上一律平等。各國的國家主權、尊嚴、法律地位與身份,也就是國格,沒有高低貴賤、優(yōu)劣主次之分,都是同等的,即平等的。沒有平等國格的國家,就沒有真正的獨立性,在國際上就立不起來。
陳毅極端憎惡與堅決反對霸道強權,并與之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捍衛(wèi)了中國的獨立、主權與平等地位。陳毅自豪地說:“在巴黎和會上,克里蒙梭逼迫顧維鈞 (在不平等協(xié)約上)簽字的時代結束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陳毅像對待中國一樣,珍惜、愛護、尊重別國特別是弱小國家的平等地位。他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規(guī)定的平等原則,對大國、強國不卑不亢,對搞強權政治的大國、強國敢頂敢斗,對小國、弱國則充分尊重,真正平等相待,絕無一點大國架子和做派。從對待來訪客人這一具體事情上也可以看到陳毅的平等精神。他對訪華外賓無論來自大國、小國,富國、窮國,都一視同仁,接待規(guī)格相等,對來自亞非拉小國、窮國的客人,不管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都格外重視與熱情友好,盡量抽出時間會見,甚至建議毛主席予以接見。對此,一個非洲青年代表團訪華后,其成員感動地說:“我們到巴黎、倫敦去,連外交部的官員都見不到。只有到中國,毛主席、陳外長都接見我們,在毛主席面前還能爭論。”
陳毅對待小國、窮國的這種真正平等態(tài)度,不僅出于正義與禮貌,還基于認為它們有自己的長處、創(chuàng)造和值得學習的優(yōu)點,而應當予以尊重與平等對待的深刻理念。他說:“世界上無論大民族、小民族,大國、小國,它能夠存在下來,存在到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一定有它的長處,否認這些小國、小民族有它的歷史,有它的創(chuàng)造,這是資產階級思想。”
在西方國家歧視與排斥亞非拉窮國、小國文化之時,陳毅根據周總理指示,指導成立中國東方歌舞團,專門學習、演出和傳播亞非拉國家的歌舞藝術與文化。他發(fā)表講話指出,亞非拉國家的歌舞“都有藝術價值”,是“真正的藝術”,“任何一個小國、小民族都能夠作為一個成員,把自己的藝術貢獻到世界大家庭里來”。有的非洲國家領導人在陳毅陪同下觀看東方歌舞團演出本國歌舞時,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陳毅整個外交理念和實踐貫串了實事求是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和根據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取舍,是他對待和處理國際關系與重大國際問題的根本原則。
20世紀60年代前期,東西方對抗激烈,先后爆發(fā)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擴大侵越戰(zhàn)爭,中國國內彌漫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甚至提出要準備打 “世界大戰(zhàn)”和“核大戰(zhàn)”。陳毅從核武器的巨大殺傷力和幾個大國都掌握核武器的現實出發(fā),大膽提出核大戰(zhàn)打不起來的觀點。
1961年,陳毅對訪華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在可以看見的將來,是不會發(fā)生一場核大戰(zhàn)的。因為那樣一來,使用核武器的人也要被毀滅。”1964年10月下旬,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不久,他對法國記者儒拉·羅瓦重述了上述看法。這實際上提出了核戰(zhàn)爭沒有贏家,核恐怖平衡可以制止核大戰(zhàn)也即世界大戰(zhàn)的觀點。
20世紀50年代,正當中蘇“蜜月”時期,陳毅就據實指出蘇聯(lián)與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的陰暗面及其大國沙文主義的傾向。他在1954年10月率團訪問東德、波蘭期間,同中國駐波蘭使館同志談話,明確指出蘇聯(lián)在有的東歐國家駐軍10多萬,有的東歐國家的國防部長由蘇聯(lián)人擔任,是很不正常的。他要求使館的同志“動腦筋”思考這些問題。陳毅的這些看法無疑是“反潮流”的。但他根據親見親聞的事實,還是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這反映了陳毅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政治敏感性和敢于直面現實的勇氣。
對外宣傳工作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和擴大中國國際影響的有效途徑,也是中國整體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毅在對外宣傳中嚴格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容忍說大話、說假話的行為。1959年2月初,他看到紀錄片《跨上千里馬》的解說詞“我們鋼產量不僅要達到幾億噸,將來還要達到幾十億噸”,非常生氣,嚴厲批評說:“不曉得是吃鋼、睡鋼、穿鋼,還是怎樣?這是幼稚、狂妄、無知,沒有一點馬列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針對有人在外賓面前吹噓:“中國將第一個開辟宇宙航線!”他在會上點名嚴厲批評,說這是 “狂妄自大”,“完全脫離實際”,“自己騙自己,有點招搖撞騙的味道”。他認為不怕別人把中國說得很糟,因為這不符合事實,站不住;危險的是自己夸大成績,在國際上造成錯覺,效果適得其反。他堅信,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不加虛飾的中國,是我們自信、自尊、自強的表現。
建立廣泛的國際反帝反霸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毛澤東外交思想的基本內涵之一,其要旨是依靠和團結盡可能多的力量,孤立和打擊最主要敵人。這是中國在國際上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陳毅在這方面也有重要建樹和發(fā)展。
其一,立足上層結知交。
發(fā)展中國家是中國在國際斗爭中的基本依靠力量。鑒于外交主要是政府對政府性質,陳毅做發(fā)展中國家外交工作的重點是立足官方高層,廣交、深交朋友。毛主席曾說:“陳毅同志是能團結人的。”陳毅之所以能團結人,在于他光明磊落,對人充滿善意,待人以誠,真心關愛他人。他火熱赤誠的心就像一個磁場,對周圍的人有很大親和力、吸引力、凝聚力。
陳毅這種高貴品德充分體現在他與友邦上層人物的交往中。他對待發(fā)展中國家的領導人,無論其國家大小、政制政體及內外政策取向如何,都真心敬重、誠懇相待、親切友好,并能為他們著想,體諒與理解其處境,從不強人所難,贏得了人心與信任。他同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領導人,包括總統(tǒng)、總理、國王、親王都建立了深厚、真摯的友誼,彼此成為推心置腹的摯友,印尼總統(tǒng)蘇加諾甚至把陳毅稱為自己的 “同志”和“兄弟”。
其二,團結多數占主動。
陳毅重視做西方營壘的分化工作,將其中多數視為團結對象,以集中力量對付主要頑敵。關于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是他運用這一策略并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美國是老撾內戰(zhàn)的禍根,也是會議達成協(xié)議的最大障礙。英、法、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基本上支持美國立場,但陳毅認為它們在老撾和印支的利益與美國有所不同,未必完全跟美國走。因此,他同這些國家的代表頻繁密切交往,耐心和深入細致地做爭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結果,這些國家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同美國拉開了距離,使美國陷于孤立。這為會議排除美國人為干擾并最終達成協(xié)議創(chuàng)造了條件。
即使對美國統(tǒng)治集團,陳毅認為它也不是鐵板一塊,同樣可以做工作。他在各種國際場合從不規(guī)避同美國高官接觸,而是抓住機會同他們交往,向他們解釋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美政策,指出美國對華政策的錯誤,增進了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有的人還一定程度地認同陳毅的意見。這對促進中美兩國的相互理解以至關系改善發(fā)揮了積極影響。
其三,利用矛盾斗首惡。
國際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以前,美國一直是中國安全的最大威脅和主要敵人,也是中國建立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攻對象。到20世紀60年代晚期,陳毅根據國際形勢和中國國際戰(zhàn)略環(huán)境的重大變化,認為美國雖未改變敵視中國的政策,仍然是中國的威脅源,但對中國的最大威脅,不是美國而是蘇聯(lián),蘇聯(lián)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的主要敵人。
據此,陳毅通過四元帥國際形勢座談會,率先向中央提出利用美蘇矛盾打開中美關系、以美制蘇的建議。陳毅的建議和主張對中國戰(zhàn)略環(huán)境的根本改善和推動中國外交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具有重要戰(zhàn)略價值。
陳毅氣宇軒昂,視野廣闊,襟懷坦蕩,性格豪爽,同時又有著堅強的黨性和嚴格的組織紀律觀念。這些使他形成了大開大合,收放自如,既生動活潑又嚴肅嚴謹,既自由奔放又鋒芒內蓄,既真率坦誠又謹守分際這樣一種別具一格的外交風格。這種風格同他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相得益彰,是他整個外交歷程中的一大閃光點。這不但平添了他的人格魅力,而且對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大有裨益。
陳毅是繼周恩來之后,中國當代史上影響最大的外交家,也是國際社會普遍推崇的世界著名外交家。他在外交上的輝煌業(yè)績是新中國外交偉大成就和勝利的直觀反映,也雄辯地證明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的外交思想和路線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