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穎 及鳳云
隨著殘障人士社會活動的增加,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全社會對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要求與日俱增。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建設,不但方便老、幼、弱、殘疾人士等相對弱勢人群的生活與出行活動,同時也會給廣大普通人群的出行帶來便利,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關愛弱勢人群,構筑現代化無障礙新型城市,提高城市建設的文明程度,成為目前我國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本文僅就城市道路中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談談淺顯的認識。
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主要包括人行盲道和緣石坡道。
1.1.1 盲道
在人行道上鋪設一種固定形態的地面磚,使視殘疾者產生不同的腳感,誘導視殘疾者向前行走和辨別方向以及到達目的地的通道。盲道包括行進盲道、提示盲道(見圖1)。

圖1 盲道
1)行進盲道:表面上呈凸起的條狀形,使視殘疾者通過腳感和盲杖的觸感后,指引視殘疾者可直接向正前方繼續行走的盲道。
2)提示盲道:表面呈凸起的圓點形狀,用在盲道的拐彎處、終點處和表示服務設施的設置等,具有提醒注意作用的盲道。
1.1.2 盲道設置的要求
1)城市中心區道路、廣場、步行街、商業街、橋梁、隧道、立體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應設盲道。
2)人行天橋、人行地道、人行橫道及主要公交車站應設提示盲道。
1.2.1 緣石坡道
緣石坡道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橫道兩端,使乘輪椅者避免了人行道路緣石帶來的通行障礙,方便乘輪椅者進入人行道行駛的一種坡道(見圖2)。
[15] Hasan Alwi, Dendy Sugono, Politik Bahasa:Rumusan Seminar Politik Bahasa, Jakarta: Pusat Bahasa, 2003, pp. xii-xiv.

圖2 單面坡緣石坡道
1.2.2 緣石坡道設置的要求
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單位入口、廣場入口、人行橫道及橋梁、隧道、立體交叉等路口應設緣石坡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和社會逐步實施方便殘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采取無障礙措施。2001年建設部、民政部和中殘聯聯合發布JGJ 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并且是要求在城市道路設計中必須強制執行的設計規范。無論是從法律角度還是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設計和施工的角度,都強調了對無障礙道路建設予以高度重視,這充分證明了國家對廣大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關心和關愛。
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是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也保障了殘疾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權益,這既是國際慣例的要求,又是國家法律的規定;既是殘疾人共同愿望和要求,又是整個社會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城市文明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具體體現。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有身體缺陷的殘疾人是不可忽視的弱勢群體,在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讓廣大殘疾人共享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成果,也是黨和國家“以人為本”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殘疾人只有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這一愿望才得以實現。
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建設勢在必行,這既是國際共同的要求,也是國家法規規范的規定,又體現了廣大殘疾人和普通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我市近幾年來的城市道路設計中,人行道上均設有無障礙,但在實際實施及使用中存在著以下諸多問題。
3.1.1 提示盲道位置不正確、長度不夠
在需設置提示盲道的位置沒有設置提示盲道,如盲道遇到井蓋、電桿等障礙物應避開或在障礙物拐彎處應設置提示盲道,往往有的施工人員圖省事“簡單施工”,給盲人使用盲道帶來很多潛在的危險。
設計規范規定提示盲道的長度應不大于行進盲道的寬度,但施工時工人比較隨意,提示盲道的寬度有寬有窄,對盲人的行走產生誤導。
3.1.2 緣石坡道的坡度、寬度不滿足規范要求
城市道路無障礙設計規范中規定:方形、長方形單面坡緣石坡道應與人行道的寬度相對應,三面坡緣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寬度不應小于 1.2 m,坡度不小于 1∶12。
在施工中,一般新建道路可以滿足設計要求,但有些舊路改造的部分坡道因現場情況造成緣石坡道坡度陡于設計坡度,寬度小于1.2 m,這樣就造成乘輪椅者通行困難,甚至無法通行,起不到坡道的作用。
機動車、自行車或攤位、路邊雜物隨意侵占盲道,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受忽視,使盲道不夠暢通,不利于盲人安全行走。使盲人走在名分上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里提心吊膽、小心謹慎,更有甚者,許多盲人竟然被“逼上”了機動車道,隨時都會和急速行駛的機動車“親密接觸”,如此情況,不僅給盲人自身帶來潛在的危險,而且還為道路交通埋下了“安全隱患”。
人們的無障礙意識比較薄弱,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殘疾人不了解何為“無障礙”,“盲道、坡道”等設施的作用不明確。有的業主和施工人員認為無障礙設施只為少數殘疾人服務的,可有可無,犯不著大動干戈興建,浪費人力、財力,忽視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和建設。
1)無障礙設施在設計和施工中的難度并不大,關鍵是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對無障礙設計的重視程度。為保障城市交通的無障礙環境,設計及施工管理工作者應該首先在思想上提高對無障礙設計的認識,完全按照無障礙設計的規范、標準進行規劃、設計、施工,不要使無障礙設施雖然有但不能滿足使用要求,形同虛設。
2)加大監管力度,促進無障礙設施建設發展。可以建立一支無障礙建設監督員隊伍,對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使用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監督檢查。另外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報道,一起參與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輿論監督。對無障礙設施建設積極支持、配合的要給予肯定;對不符合《規范》要求的單位或部門,多次督促檢查仍拒不執行的要給予公開曝光。
3)對無障礙環境認識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無障礙設施建設的發展,強化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無障礙環境意識。
通過新聞媒體和各種宣傳形式,積極反映殘疾人、老年人等社會困難群體對無障礙的需求,強調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感。讓全社會能關心、了解、支持無障礙設施建設并成為共識,使全社會都來關注建設和維護無障礙設施工作。對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及業主進行無障礙設施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培訓和學習,讓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化,業主人員自覺主動來關心,支持建設無障礙實施。
無障礙設施是殘疾人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保障。無論是無障礙設計、施工還是使用,都要讓無障礙通道暢通無阻,讓人們自覺維護無障礙設施,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無障礙設施的必要性。無障礙環境,是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人員生活的重要措施,創造一個和諧、良好、以人為本的社會環境,無障礙設施作為社會關愛殘疾人的標志,已成為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
[1] JGJ 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S].
[2] 楊松發.交通無障礙設施建設與改造[J].北京規劃建設,2007(6):21-22.
[3] 李三毛.視覺障礙者的無障礙環境設計[J].山西建筑,2010,36(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