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霞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材料工程技術系 江蘇 常州 213161)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這一基于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定位,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一方面突出強調了促進就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標志著在這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中,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就業理論與實踐已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
大學畢業生人數從1999年擴招以來逐年上升,大學也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學生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職業教育首先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就業難的原因,主要還是在于就業觀念問題。因此,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教育、創業教育、畢業教育作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幫助高職畢業生樹立新型的就業觀。
首先,我們對近五年(2006~2010年)我省高校畢業生人數情況進行統計,2006年為28.5萬,2007年為35.5萬,2008年為 42.7萬,2009年為 45.9萬,2010年為 53.2萬。預計2011年我省高校畢業為53萬,比去年減少0.2萬人,畢業生人數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畢業研究生3.6萬人,比去年增加0.3萬人,本科生23.2萬人,同比去年增加0.3萬人,專科生26.2萬人,比去年減少3.1萬人。預計還有大量外省高校畢業生來江蘇就業,就業形勢還是較為嚴峻的。其次,對近五年來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數據如下:

從以上數據可知,??粕蜆I就業率略高于研究生、本科生。最后,我們從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來進行分析,市場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也相當大,在勞動力人才市場,高級技工、技師越來越走俏,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由麥可思研究院在《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透露,八成高職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月薪近2000元。從以上情況可知,目前高職畢業生就業形勢較為樂觀。
高職畢業生就業前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本文從知識技能、職業道德觀、就業觀等幾方面進行簡要的闡述。
對我們大專生來說,打造個人品牌的重點應該是掌握必須的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以有用夠用為度,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專門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培養上,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1)以德為先 沒有良好職業道德、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才,往往缺乏奉獻精神,很難“將做好本職工作作為對自己的第一要求”,嚴重時會將個人的不良傾向波及和影響到整個團隊。
(2)務實為本 現在不少畢業生自認為懷才不遇,眼高手低。任何成功都是點滴積累的結果,務實型人才往往樂于從基礎工作做起,一步一個腳印,這樣的人才方能成為企業的“棟梁”。
(3)團隊合作 成功離不開團隊全體成員竭誠的協同努力。一個缺乏團隊精神的人,很難與別人合作,也很難認可別人的貢獻。這樣的人才,將會與團隊格格不入,無法融入團隊,即使有“一技之長”,也很難有機會施展,最終無法為團隊創造出應有的績效。
(4)誠實守信 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講的是:一個人如果不誠實守信,就不知道他可以怎樣做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
我們提倡畢業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所謂“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就是大學畢業時只要條件基本認可的單位接收,就先工作 。 實現就業,走向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后,認為不適合,可以重新選擇職業。有了一段就業和擇業經歷,各方面的經驗和能力有所提高,感到自己已基本成熟,具備較良好的自信心后,待時機和條件到來時,就可以大顯身手,走一條創業之路,去追逐自己心儀的事業。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是一個有志有為青年大學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正確選擇。
(1)調整就業期望值,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畢業生擇業時期望謀求到理想職業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變為現實,就必須認清形勢,正確把握就業期望值。高職學生在擇業時,要認真考慮所學專業和方向,了解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情況,要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實際能力、性格氣質特點、家庭情況等去確定職業期望值。
(2)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我。
高職學生的自卑感或盲目自傲都是自我認識失調的心理反映。因此,應學會自我反省、社會比較和心理測試,在擇業中要減少盲目性,以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3)樹立艱苦創業的思想,培養銳意創新的精神。
在求職擇業方面對市場競爭的殘酷和創業的艱辛,大都沒有足夠的精神準備。首先,要徹底拋棄奢求潔凈、高雅、輕松的工作環境和一步到位、從一而終的擇業觀念;其次,要懂得創業的艱辛。凡事都有成本、都有代價,青年人求職就業過程中要付出的就是吃苦和精神上的磨練。要正視困難,樹立信心,把壓力當作進取的動力,把挫折看作人生的洗禮,把吃苦當作人生的精神財富。
作為就業的一種新方式,大學生創業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種新趨勢。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加強創業教育,一方面積極探索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創業教育,把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要積極舉辦創業講座、創業大賽、社團活動等,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
2010年就業藍皮書 《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6月2日在北京發布。該藍皮書稱,2007屆、2008屆、2009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分別為1.6%、1.36%、1.6%,遠遠高于“211”院校的 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該藍皮書指出,自主創業者的創業理想是創業最重要的動力(本科44%、高職高專48%),這與2008屆相近(本科41%、高職高專48%)。因為找不到工作才創業的2009屆畢業生比例為10~15%,因而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才是提升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有效途徑。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明確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關心培養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畢業生不再是求職者,首先將成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要求把創業能力提高到目前學術性和職業教育同等的地位。但是,創業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很強的過程,需要許多知識和技能,所以,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培養高職生良好的創業素質。
關于高職生的創業素質,比較認可的有四方面:一是創業意識。它是創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表現為主動、自立、自強,能自主學習,自我推銷,產學合一,工學結合。二是創業品質。分為創業人格品質和創業心理品質兩部分:創業人格品質包括誠信、踏實、合作等要求;創業心理品質包括堅韌、積極、樂觀、寬容等要求,面對挫折與困難,能予以擺脫與超越的能力。三是創業知識。如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稅收稅務、財務、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四是創業技能。包括創新能力,信息搜集處理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交流能力等[2]。
根據培養創業型人才的目標,構建并實施具有高職教育特點的“五環復合”創業教育模式[3]。課程教育(開設必修的創業教育課程和相關選修的課程,向學生傳授創業知識、培養創業精神和能力、提高創業素質。)、滲透教育(結合各門基礎課、專業課和專業技術課的教學,通過點撥、提示、操作、實驗等途徑有機滲透相關的創業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創業意識,陶冶創業個性心理品質,增加創業知識,增強創業能力。)、活動教育(結合校內外、課內外學生的各種社會、科技、文化活動進行創業教育。在活動中將興趣提升為創業意向,將特長發展為創業才能。)、環境教育(提倡和宣揚創業精神、提高學生對創業價值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實踐教育(通過真實和模擬公司的創辦與營運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為學生提供創業的舞臺,使學生在創業實踐活動過程中,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個環節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循環往復、相輔相成,構成創業教育模式,并以此為途徑,實施創業教育。
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從新生入學到畢業生就業,就業指導不間斷,使就業指導像一條線一樣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把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教育、創業教育、畢業教育作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幫助高職畢業生樹立新型的就業觀。
[1]侯天佐.淺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應對措施[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4):132-133.
[2]朱祖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策略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2):66-67.
[3]萬由祥,孔新舟,張勇,等.創業教育與高職學生就業研究報告[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8(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