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枝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經濟尚不發達的國家,農村家庭問題是關系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關系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核心問題。本文以目前新農村家庭建設中出現的主要問題為切入點,分析影響農村和諧家庭建設的成因并就此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新農村;和諧家庭;價值取向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6%,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等都對農村經濟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農業和農村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為農村和諧家庭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關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大局。
一、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農村和諧家庭建設有助于家庭功能的實現
適應家庭成員變化,促進家庭成員健康成長,使家庭內部達到和諧狀態,家庭功能的實現是基礎。和諧家庭建設以家庭成員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健康、積極向上的家庭價值取向,民主平等、團結友善的家庭人際關系,勤奮好學、艱苦奮斗的家庭創業氛圍,遵紀守法、明禮誠信的家庭行為規范,科學文明、綠色節儉的家庭生活方式等,都有助于家庭功能的實現。
(二)農村家庭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諧幸福是衡量社會和諧的重要標準,農村家庭成員是社會的成員,農村家庭成員的道德狀況擴展到整個社會,必然影響到社會的道德狀況,農村家庭和諧有助于調整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有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良好道德環境的實現。可以說,沒有農村家庭的和諧,便沒有農村的和諧,更談不上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農村和諧家庭的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家庭已經告別了貧困,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民的市場意識、自主意識、法制意識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逐步增強,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他們既希望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致富,也渴望自身的思想觀念、科技知識不斷更新,道德素養、文化層次不斷提高。要實現這些目標,離不開提高新農村建設主體的素質,農村和諧家庭是提高新農村建設主體素質的有機土壤,農村和諧家庭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
二、目前農村家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農村家庭在發展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孩子輕夫妻
農村家庭受宗法大家庭觀念的影響,親子關系比夫妻關系更為重要,婚后有子女的家庭,夫妻一直處于長期撫育子女的過程之中,長久地、專注地承擔著父母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夫妻關系。由于計劃生育的原因,家庭中孩子數量較少,對子女普遍存在溺愛現象,家庭教育重智輕德,致使一些孩子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
(二)重事務輕感情
農村家庭集生產、生育、教育、生活眾多功能于一身,夫妻雙方都承擔著十分繁重的勞動事務,在這種情況下,夫妻關系常常偏重于事務上的合作,從而漠視或無暇顧及雙方感情方面的交流與滿足。
(三)家庭生活單調乏味
筆者調查發現,在農村,可供娛樂的設施很少,農民娛樂的時間也很有限。勞作之余,農民的消遣活動大多集中在走親訪友、串門閑聊、看電視、聚眾喝酒,甚至賭博打牌,看相、算命、看風水等封建迷信仍然存在,生女孩的一些婦女仍然受歧視,農村紅白喜事還存在大操大辦的現象,不僅浪費嚴重,也為封建迷信的滋長提供了土壤。傳統落后的文化娛樂方式給農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負擔,對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帶來了不利影響,對家庭和諧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
(四)家庭矛盾處理方法粗暴
受文化水平、生產生活方式、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農村家庭的家庭成員交流溝通的程度不夠、方式欠妥,有的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簡單粗暴,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打孩子現象仍然存在。
(五)部分家庭功能缺失
由于農村夫妻或單獨或雙雙外出打工,使原有的家庭結構遭到破壞,不少家庭的孩子往往托付給孩子的祖父母代管,導致農村出現新型“留守兒童”群體,這類孩子因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顧,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父母和孩子的親情關系逐漸疏遠,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引發一系列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問題。
(六)社會環境影響
當前,影視節目、小說、雜志、新聞報道中泛濫成災的婚外情、多角戀,以及由此引發的婚姻離散、家庭暴力、爾虞我詐等負面故事,對扭曲的心理和惡性慘案的過度渲染,嚴重夸大了婚姻家庭的黑暗面,使一些年輕人對愛情的存在、婚姻的持久產生了懷疑,不敢承諾責任,婚姻關系穩定性下降,近年來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婚外戀、家庭暴力等現象增多,單親子女增多。
(七)養老問題困惑農村家庭
目前,農村聯合家庭的數量越來越少,核心家庭在農村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村的孝道有所衰落,棄老、啃老的現象時有發生,而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民的養老支撐作用仍顯薄弱,養老問題是農村家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一問題伴隨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會進一步影響農村和諧家庭建設。
三、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的路徑
(一)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首先是“人”的建設,即要提高人的素質。人的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農村和諧家庭建設質量的高低。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家庭的建設需要提高農民的素質;另一方面,和諧家庭構建的目的又是為了人,建設成果是為了人們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因此,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是為滿足人們更愉快地生活、勞動和享受。
(二)抓好推進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的關鍵工作
1.發展農村經濟。農村家庭不和諧的因素與經濟問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新農村和諧家庭的建設必須以發展經濟為前提。各級政府要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村和諧家庭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2.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是和諧家庭建設的核心,各級政府要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創建“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為切入點,倡導社會新風尚,加強道德教育,破除農村陳規陋習,弘揚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的家庭美德,樹立正確的家庭責任觀、婚姻道德觀、權利義務觀、金錢利益觀,在家庭中營造和諧的夫妻關系、婆媳關系、親子關系、親友關系,改變不適應和諧家庭建設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促進婚姻家庭的文明進步與和諧穩定。
3.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婚姻家庭矛盾糾紛特別是離婚案件會產生許多新的社會問題,諸如老人贍養、子女撫養等,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必將成為不穩定因素,影響社會和諧。各級政府要著力民生問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生活困難的低收入家庭和因病及殘疾致貧的家庭納入保障范圍,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及無法定撫養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進行救助;建立和完善農村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規范農村福利院等機構建設,對孤寡老人、孤殘兒童實行集中供養、統一救助,解決孤寡、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鄉村干部要經常深入農民家庭,了解村民生活,關注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關心其生產生活,關注其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切實解決群眾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努力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緩解社會矛盾。
4.建立健全法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法律與道德在處理和解決家庭與社會不和諧因素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各自無法替代的特點。因此,新農村和諧家庭的建設不僅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還要加強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靠法律、采取積極的法律措施來解決扶養、贍養糾紛,處理違法行為,嚴厲打擊破壞家庭和諧的不道德行為和違法亂紀行為,為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保駕護航。
(三)靈活管理,方法得當
1.要豐富文化活動載體。要加強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充分利用農家書屋、農村數字電影工程、科技大篷車、流動舞臺以及群眾自編自演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等形式,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鄉村基層組織在開展農村文化娛樂活動時,要考慮讓大眾參與,特別是農村中老年人參與的大眾文藝、大眾體育和大眾娛樂;鼓勵農民和地方文藝團體挖掘和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優秀戲劇和傳統文藝節目,反映群眾向善、愛美的愿望,讓農民在閑暇時間有一個公共的、有品位的、適合他們需要的交流機會,展示自我,品味生活的樂趣,體會和發現人生的意義。
2.要搭建平臺和注入活力。構建農村和諧家庭必須依托活動載體,根據群眾的需求,有的放矢、正確引導、精心設計、因地制宜地搭建好活動載體,要善于依托婦女學校、圖書室、老年活動室、黨員之家、文化站等優勢資源,開展各種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健康向上、科學文明的活動;在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時,要照顧村社的文化傳統,考慮到村民居住的集中情況,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在熟人社會中的公共空間作用。
(四)凈化社會風氣,培養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
主流媒體要正確引導愛情婚姻觀,倡導健康、向上、文明的家庭生活,受眾極廣的銀屏家庭倫理劇中要多一些真情、善良和唯美、貼近農村生活的電視題材,少一些濫情、自私和邪惡,以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價值信仰引導農民建設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和諧家庭,媒體要多一些農民渴望看到的農業技術、農業法規以及農經信息方面的內容,以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
(五)發揮基層政府職能
基層政府組織要重視和支持開展農村和諧家庭創建活動,對和諧家庭創建過程中的各項活動進行引導、指導、策劃,在人力、物力和政策上給予支持;廣大基層干部、村婦代會主任要成為創建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策劃者,形成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婦聯牽頭、各方配合、廣大農村家庭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和諧家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標志,應當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目標管理體系。
(六)加強家庭和諧問題研究
婚姻家庭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社會管理者要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根據當地經濟社會對婚姻家庭發展的影響,不斷深入農村家庭,調查和了解農村婚姻家庭發展變化的特點和趨勢,準確找出影響農村婚姻家庭不和諧的因素并進行科學的評價,為農村和諧家庭建設提供切實可行的科學依據,不斷增強和諧家庭建設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農村和諧家庭建設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基礎,社會管理者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貫穿于農村家庭和諧建設全過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村民、凝聚村民,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村民,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村民,深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使廣大農民家庭和諧、生活幸福,為鞏固全社會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樊華,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的時代價值及其著力點,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2
2. 楊榮,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家庭建設的理論與對策,農村經濟,2009.9
3. 郭彩琴、宋國英,蘇南地區農村和諧家庭建設實踐透視,蘇州大學學報,2009.5
4. 楊雄、劉程,當前和諧家庭建設若干理論與實現途徑,社會學研究,2008.9
作者單位:中共鄭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