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年
為消失的村莊存留歷史
○宋海年

《褚家塘志》,褚半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褚家塘是上海西南的一個自然村,也是原上海縣莘莊公社下屬一個生產隊,在城市化進程中于2010年被全部拆遷。褚半農的《褚家塘志》留下了一部值得一看的地方志書。全書十六卷,分為概況、政事、土地、經濟、農業、住房、人口、物產、風俗、方言、人物、藝文、事錄、雜記、文獻、附錄并附索引。
資料性是志書的本質屬性,從資料性上考察,《褚家塘志》是一部資料翔實完整、求真存實的志書。全書資料全面而系統,如卷三“土地”中記有土地改革后,“褚家塘共有土地面積427.953畝(其中國有142.151畝,私有285.802畝),基地面積15.744畝”等,并按戶列表展示是時各家庭占有土地與房屋情況。這類有價值而完整的典型資料還有很多,如絞圈房子不僅是當地,也是吳地極有特色的住房。由于種種原因,至今未被人重視,早在清光緒九年(1883)上海出版物上就有明確記載。卷六“住房”中就詳細記載了這種已經消失的特色住宅,并繪制了平面圖,配以建筑詞語例釋。全書另有地圖4幅,包括自然村圖、位置圖、土地田塊圖和老宅住房分布圖,形象直觀反映了這個村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貌。卷首48幅反映當地特色的老照片,為我們留下當年生產、生活的印記,圖表、照片的使用,又使志書體例更完備。
《褚家塘志》是各類資料齊全的一村之史。階級斗爭是當年頭等大事,卷二記載,1950年土改評定階級成份后,到1964年“大四清”運動時重新劃定成份,“共有地主2戶,富農5戶;地主分子2人,富農分子2人,壞分子1人,右派分子1人。另有富農成份、不戴富農分子帽子者3人”,以及“‘五類分子’子女31人(其中男18人,女13人,含第三代8人)”。卷十三中另有生產隊多次批判“四類分子”,還發動群眾批判其他人等記錄,志書對歷年開展的政治運動作了客觀記載。卷十五“文獻”保存了1966年“褚家塘生產隊四清運動總結”、1975年“農業學大寨、普及大寨縣”幾十條標語口號等內容,對于“文革”前夕的農村四清運動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實質,以及“文革”中農業學大寨的精神面貌,都有活靈活現的反映,都是寶貴的第一手原生態史料。
《褚家塘志》記載內容實事求是反映了一方地情。志書卷十三不取“大事記”之名而取“事錄”,從1942年至2009年,共收記錄497條,除了有階級斗爭、大批判等外,還有大躍進時深翻土地、密植種秧,評工記分時小包工、大寨式,公社辦食堂時拆灶頭、出飯率,連合作化后拖拉機第一次來耕地、第一次使用電動脫粒機、第一批退休的農民、最后一位乘坐花轎的新娘、何時始用電燈、始通自來水等,都有明確的記載,連起來就是這個村幾十年的歷史。
卷十四“雜記”有日本侵略軍罪行、反動標語事件、老宅出土銀元事件、大寨式評工記分、黃金瓜種植法等9節,內容各自獨立而五花八門,作為資料卻彌足珍貴。其中“出飯率”頗有時代特征,指一斤米能燒出多少斤飯。人民公社食堂初辦時,讓大家放開肚皮吃,不需要出飯率,101天后即按出飯率分飯。食堂為提高出飯率,就往米中大量摻入卷心菜、胡蘿卜等,志書居然保存有當年11條出飯率記錄。1960年1月12日的記載是:“本來食堂一斤米燒二斤七兩飯,現在陳進余試驗成功一斤米燒五斤飯!比過去整整多了一倍。社員個個笑逐顏開。”“一斤米燒出五斤飯,是先將米放在蒸籠里蒸一下,淘洗后放在碗里,再放進蒸籠里蒸熟”,這種飯松如米花而不耐饑。既能為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資料,也避免了村志記述千篇一律、雷同化的通病。
根據《褚家塘志》是部小志的特點,作者依照收集、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合理設置篇目結構,區分不同層次的入志資料,以小見大,形象地展現了一個自然村的社會主義農村發展史。每卷例目都有可信的資料及相關的知識來作分析,各卷有機結合,合而為一,構成了20世紀中國江南農村60多年生活畫面的小型百科知識全書。
褚半農先生曾參加過1980年代上海第一輪編修地方志工作,除參與編纂《上海縣志》外,還主編過《上海縣教育志》,積累有豐富的志書寫作經驗。因此《褚家塘志》的編纂體例、正文撰述,既有自己的創意,又很全面而合乎方志寫作的規范。作為目前上海唯一一部自然村志,志書生動而形象地展現了褚家塘的歷史和現狀,這為我們研究村史,研究同祖、同宗、同姓的村莊歷史演變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原始文獻。
(本文編輯 楊劍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