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宏濤
(陜西省米脂縣林業工作站,陜西 米脂 718100)
四翅濱藜(Atriplex.Canescens)又稱灰毛濱藜,藜科濱藜屬,常綠或準常綠灌木,是美國農林部門經過25年的努力選育出的優良品種,現已被廣泛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等方面,有“奇跡樹”的美稱。米脂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問題非常嚴重,生態環境十分惡劣。如果能把四翅濱藜的優良特性應用在該縣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中,那無疑對該縣的生態環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翅濱藜的引種栽培試驗是當前重要的工作。
四翅濱藜為旱生深根性植物,喜光不耐陰,根系發達,一年生露地苗根深可達3~4m,是株高的幾倍,其子代分化明顯。四翅濱藜高1~2m,枝條密集,葉正面綠色,稍有白色粉粒,葉背灰綠粉粒較多,無明顯主干,分枝多。花單生或兩性,雌雄同株或異株,花期5~7月,胞果有不規則果翅四玫,果翅為膜質。種子卵形,7月下旬掛果,9月下旬成熟,有后熟作用。
據相關研究報道,四翅濱藜具有耐旱、抗寒、抗鹽堿的特性,是一種優良的鹽堿地改良樹種,鹽堿地種植四翅濱藜后,鹽堿度可以降到能夠種植其他作物的程度。而且四翅濱藜營養成分豐富,是極具價值的優良飼料灌木。
四翅濱藜栽培容易,管理粗放,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樹種,其早期生長快,能夠提早郁閉成林,發揮效益。鹽堿改良方面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實驗地位于米脂縣石狗溝鎮朱興莊村,面積2 250m2。本地區屬干旱、半干旱的黃土丘陵溝壑地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土質松軟,土壤為黃綿土,土質松軟。年均降水量440mm,主要集中在7,8,9這3個月,而且多體現為暴雨雨量集中。年平均氣溫8.6℃,最高氣溫溫度38.2℃,最低氣溫-32℃,無霜期160d,春季干旱多風,夏季伏旱暴雨。
2003年春季,從榆林市林站引進一年生四翅濱藜扦插苗(其中,苗高30~40cm,地徑0.3~0.5cm)1 000株進行引種栽培試驗。4月下旬進行整地,采用水平階整地方式,規格水平階寬度為1.2m,外高內低。4月底栽植,栽植前將苗木用ABT生根粉3號25mg/kg倍液蘸根。栽植株行距1.5m×1.5m,然后埋土踏實,澆水1次,即時封穴截干。6~8月每月除草松土1次。6月底進行了成活及生長情況調查調察,12月初灌凍水,并進行生長量和成活率調查,以后逐年進行撫育管理,觀測期限為2003~2005年,在2004年12月初,2005年12月初進行生長量和保存率調查。
移植苗在2003年6月初萌動展葉,長勢良好,試驗期四翅濱藜生長狀況12月初調查成活株數936株,并進行隨機調查,生長量見表1,成活率調查結果見表2。
從調查結果來看,引進四翅濱藜在米脂縣栽植1年后,高度可達90cm左右,地徑平均達0.92cm,冠幅96cm,分枝數26個,成活率93.6%。2004年12月10日對四翅濱藜的生長和保存情況調查,保存株數為862株,生長量見表3。

表1 試驗地四翅濱藜生長情況調查結果

表2 試驗地四翅濱藜成活率統計

表3 2004年生長量調查
栽植2年后,四翅濱藜高度可達113.6cm左右,地徑1.51cm,冠幅112cm,分枝數平均達39個,保存率86%。經過3年的生長,于2005年12月初對四翅濱藜的生長和保存情況調查,保存株數862株,生長量見表4。

表4 2005年生長量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四翅濱藜栽植3年后,高度可達143cm左右,地徑2.3cm,冠幅127cm,分枝數49個,部分植株已開花結果。從以上3次調查結果看,四翅濱藜在試驗區米脂縣栽植3年后,株高度比第1年增加了52.7cm,地徑增加了1.38cm(為第1年的1.5倍),比第1年增加了近1.5倍,分枝數增加了23個,冠幅比第一年增加了31cm,呈現出高生長旺盛、分枝數和冠幅明顯增加趨勢。
通過2003~2005年3年的引種栽培試驗,四翅濱藜完全能夠適應米脂縣的自然條件,抗寒性強,生長良好,生物量明顯優于其它鄉土灌木樹種,而且栽培容易,管理要求低粗放,具有良好的推廣前景。今后可作為米脂水土保持、改良鹽堿地、高質飼料林的優良樹種進行廣泛推廣應用。
[1]趙曉明,泉文富,徐海濤,等.吉林西部四翅濱藜苗木培育及造林技術[J].防護林科技,2006(2):82~83.
[2]甄偉玲,占玉芳,丁麗萍,等.四翅濱藜播種育苗試驗[J].防護林科技,2008(1):47~48.
[3]孔東升.四翅濱藜在國內的引種表現及應用研究綜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