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首《媽媽嘮叨之歌》紅遍網絡,作者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她為了照顧三個孩子起居,天天嘮叨不停。一個偶然的機會,安妮塔靈光閃現,她將自己每天常絮叨的話寫成歌詞:“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子,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啊?別忘了疊被子……”三分鐘的歌曲嘮叨了八百多個字。天吶!多么嘮叨的媽媽啊!這首歌一出場,滿堂笑聲,可見這是大家公認的媽媽的形象。
給孩子:學會“品嘗”父母的嘮叨
尊敬的陳老師:
您好!
我有時會受不了媽媽的嘮叨,她一件事總要說幾遍,有時很久的“老賬”還要搬出來“曬太陽”,并且不依不饒。今天,我放學回家,進屋后,把書包扔在床上就去看電視。媽媽看見了,把我拉進房間,生氣地說:“你怎么把書包亂扔呢?一回家就看電視!不好好學習,你知道家長為了你操了多少心嗎?你還不好好學!你知道嗎?農村的孩子想學習都學不了呢!你的條件這么好你還不好好學?你以后學習不好,最對不起的是你自己呀!我為了你操了多少心啊……”面對“嘮叨”的媽媽,我該怎么辦呢?
您的學生:旭東
港灣心語
親愛的孩子:
我像你一般大時,也和你及許多同學一樣,品嘗過媽媽“嘮叨’的滋味,因而,我特別理解你的心情。我也曾經跟媽媽頂嘴、慪氣,有一次還憤怒地捧過凳子。可是,當我因為不聽媽媽的話而做了錯事時,心中卻非常悔恨。
我來講…個故事吧:
奇特的舉動
有一個很出色的跳水健將,曾多次獲獎。他每一次跳水之前都有一個很奇特的舉動,就是一定先用腳碰碰泳池里的水。
同他一起訓練的一個隊友對他這種舉動十分好奇,忍不住問他為什么。
他告訴隊友,他還在體校的時候,他的媽媽就經常告訴他要小心。每次跳水以前,媽媽都要嘮叨,告訴他泳衣一定要穿好,踏上跳板時要一步步朝前走,跳板不牢靠就會摔下來,最關鍵要看看泳池里是否有水。特別是晚上訓練,媽媽總是要伸手摸一摸泳池里的水。有天半夜里睡不著,他便決定去游泳池練習跳水。當他站在跳臺上時,他看到自己映在水池中的影子像一個十字架,突然想起了媽媽的叮囑,于是他打消了跳水的念頭。
當他來到泳池邊時,嚇出了一身冷汗,朦來,泳池里只有很淺很淺的水。他立刻跪下,在胸口劃著十字,開始向媽媽祈禱。
孩子,你有獨立的愿望,可你在行動上真的能夠獨立嗎?正是由于我們經常做錯事,父母才會對我們不放心,總怕我們在學習上因不刻苦考不上如意學校而耽誤了我們的前程,或者擔心我們在生活上不能自理而在今后無法立足社會,等等。父母的嘮叨是一番好心加苦心,因此,我們應該理解!
我們在父母面前永遠是一棵小樹,父母的愛就像涓涓細流在滋潤著我們,并且永遠不會斷流!
給父母:嘮叨有度 話半倍
過度的“嘮叨”可能會帶來三方面的副作用——
●孩子無主見
家長終日不停地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性,面對一些問題不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反正做好做壞自有家長去評斷,久而久之養成懶惰的習慣。這種習慣不僅表現在行動上,也反映在思維的發展上。經常被嘮叨的孩子往往在學習和成長問題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感。
●孩子很叛逆
家長的嘮叨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認識不足和麻痹心理,使孩子對什么事兒都不以為然,造成“越說越不聽”的局面。孩子真正犯錯誤時,父母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同樣的批評,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到最后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家長形象受損
父母的嘮叨一般總是指責、批評、報怨,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大多數嘮叨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要求,見什么說什么,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讓孩子無所適從,并且感覺父母“水平不高,說都說不清楚”。
家長幫幫辦
策略一:學會尊重孩子,正確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狀態。
比如,談話時孩子低頭不語,往往是感到委屈或產生抵觸心理的表現,而抽抽答答則往往是孩子內心羞愧失衡的反映。當然,談話時我們還應關注孩子的個性。個性傲慢的孩子常對談話表示輕蔑;膽小怯弱的,又易心情緊張;心境不好時,常沉默少言,或動輒易怒;情緒興奮時,又常喜形于色,絮絮不休。
策略二: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父母嘴上說得天花亂墜,行動上卻是另一套,孩子就會從小陽奉陰違,只說不做;如果父母經常責罵甚至動手打孩子,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伙伴,從而變成一個愛攻擊他人的兒童;父母在家不孝敬老人,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在家不尊敬長輩,到學校也會不尊敬老師。相反,若父母的行為令孩子驕傲,那么,孩子在模仿父母行為的同時,還會從中獲得安全感。
策略三:營造學習型家庭氛圍。
如果家長的素質提高了,掌握了現代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與方法,就不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在孩子最需要幫助和關心的時候,采用錯誤的方法,使用不當的語言,甚至是不道德的手段來“對付”他們,傷害他們。
策略四:學會運用藝術語言。
“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電視”比“除非你洗好澡,否則不準看電視”好。假如一定要重復地說,那么就將嘮叨的語氣改為提醒,“記得在晚餐前將你的房間清理干凈”這樣的說法能給予孩子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