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瀟,陶曉明,陸建華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北京 100084)
無線移動通信系統的演進與飛速發展,使其為移動用戶提供泛在無線接入以及高速寬帶無線傳輸成為可能,滿足了用戶對移動多媒體業務的需求。然而,隨著用戶數量激增及網絡規模不斷擴張,無線通信網絡能耗急劇增加,其巨大能耗及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引起運營商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研究表明,信息與通信產業每年能量開銷約占全球總能耗的3%,隨之產生的CO2等溫室氣體則占全球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的2%,并且其能耗以15%~20%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1]。另據估計,全球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每年消耗電能達600億度,其每年排放的CO2更相當于800萬輛轎車的CO2年排放量[2]。我國移動運營商年耗電量可達200億度以上,按照1 kg標準煤發3度電來計算,相當于675萬噸標準煤消耗[3]。
面對無線通信能耗問題的嚴峻挑戰,優化無線通信網絡能耗、提高其能源使用效率成為無線通信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無線通信概念也因此應運而生。綠色無線通信將“綠色”概念融入無線通信,在無線通信網絡演進及其服務能力提高的同時,注重資源使用效率,節約網絡運營所需能耗,降低網絡運營成本。目前,綠色無線通信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熱點,ICC、GLOBECOM等通信頂級會議,均設有綠色通信的討論專題及工作組。同時,業界對綠色通信的研究也已在全球范圍內展開。2010年初,歐盟啟動了EARTH項目,旨在提高蜂窩移動通信網絡能量效率,并計劃將寬帶移動通信系統的能耗減少50%;全球無線通信領先者Vodafone公司也承諾將其2020年CO2排放量在2006-2007年的基礎上減少一半。此外,由業界領先者、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發起的GreenTouch聯盟于2010年成立,旨在為綠色通信提供網絡構架、標準及規范,并力爭在現有水平線上將通信網絡每比特能耗降低1 000倍。我國對無線通信綠色化問題也非常重視,主要移動運營商已制定節能減排目標,稱2012年底單位業務耗電量將在2008年基礎上降低20%。
綜上所述,為有效解決無線通信網絡的高能耗以及環境污染問題,優化無線網絡能耗、發展綠色無線通信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指出無線接入網是無線通信網絡能耗優化的重點,并進一步從器件級、鏈路級和網絡級3個層面,系統地探討了基于高能效無線接入網的綠色無線通信原理、方法以及學術界和業界廣泛關注的高能效無線通信技術,旨在為綠色無線通信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明確其主要研究方向。
為有效優化無線通信網絡能耗,首先應從全局出發,分析無線通信網絡能耗組成,確定網絡能耗優化重點。通過對其諸多客戶的現網數據進行能耗重點分析,參考文獻[4]指出對于大量移動網絡運營商,由無線站點構成的接入網功耗可達全網總功耗的75%以上;參考文獻[5]則基于對蜂窩移動網絡的分析,指出蜂窩網絡的基站能耗可達全網能耗的80%。上述數據清楚地表明,無線接入網能耗在整個無線通信網絡能耗中占有決定性比重,降低無線接入站點功耗、進行無線接入網能量優化,是實現綠色無線通信的重中之重。
無線接入網主要由各類無線接入節點組成,其中基站(或Node B)是其主要的能耗來源,基站系統的功耗幾乎構成了無線接入網的全部能量開銷[4]。因此,分析基站功耗結構,找出影響其能量效率的關鍵因素至關重要。然而,現有無線網絡能量效率的分析,多集中于基站的輸出功率(電磁波傳輸功率),但輸出功率在基站的總功率輸入中僅占很小比重,這導致了上述分析相當片面,甚至產生誤導[6]。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基站工作時所需的總能量開銷,以對其進行有效優化。
一種廣泛認可的基站功率建模方法,是將基站總功率表示為傳輸功率的線性函數[6~8],其中較為全面地涵蓋了基站工作時的兩類主要功率:由傳輸功率決定的傳輸相關功率(radiation-dependent power)以及獨立于傳輸功率的偏置功率(offset power)。下面結合圖1所示典型基站的主要耗能器件結構框圖以及圖2中基站能耗組成示意,分析基站的主要耗能器件/設備及影響基站能耗的主要因素。
傳輸相關功率是基站為滿足一定傳輸功率所需的功率輸入,主要涉及基站信號收發機的射頻前端。它不僅包括射頻傳輸功率本身,還涵蓋了由功放、天線等部件工作時所需功率以及饋線電纜等器件的功率損失,通常在基站總功耗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可達50%~80%(見圖2)。信號放大處理在基站總功耗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基站功放效率通常很不理想,嚴重影響了基站能量效率。因而基站功放效率的提高是優化基站能量效率的關鍵之一。另外,經過功放的輸出信號將通過饋線電纜傳輸至天線,并最終按照一定天線參數將射頻信號發送到無線環境中,在此過程中,饋線損耗和天線效率也是影響發射信號強度的重要因素。
偏置功率的特征在于無論是否進行數據傳輸,只要開啟基站以及相應器件/設備,就必須付出相應的功耗代價,它主要取決于系統參數、器件規格等因素,主要來自信號處理功耗、供電設備、制冷設備等因素。其中,信號處理功耗主要包括基帶信號處理和中頻/射頻信號處理電路功耗,主要取決于符號率、載波頻率、天線配置等系統參數設置[7,10]。


基于上述分析,無線通信網能量優化可著重于以下3方面。
·優化功放、天線等主要耗能器件的效率。
·優化滿足一定傳輸性能所需的傳輸功率。
·優化基站偏置功率。
本文從上述3點出發,分別從器件級、鏈路級和網絡級3個層面,探究基于高能效接入網的無線通信網絡能量優化方法。
為了有效優化基站功耗,一種有效的方法是從器件級層面,提高基站主要耗能器件的能量效率,降低其工作所需的功耗。此外,基站對其耗能器件的調度方式,也是影響基站能量效率的重要因素。根據業務特性配置適當功率,并對耗能器件進行合理調度,將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功耗開銷、優化基站功耗。本章主要從以上兩方面,研究器件級能量效率優化方法。
如果把基站設備分為基帶、射頻和饋線3部分,其中耗能最大的為射頻部分,可達基站總能耗的80%;而在射頻前端器件中,又以功放耗能最大,約占射頻部分的50%[4]。因此,功放是基站的最主要耗能器件。然而,現有無線通信網絡中,功率放大器的效率通常并不理想,因而成為影響網絡能量效率的主要因素。在GSM網絡中,基站功放將22%的基站總功率輸入轉化為熱能,造成功率損失[11]。對于WCDMA/HSPA以及LTE系統,由于其調制方式均會造成信號包絡較強波動,造成很高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因而為達到系統所需的信號質量要求,功放需要具有極好的線性;但同時放大器的工作范圍將遠低于飽和,造成功率放大器效率的低下[6]。
為了優化功率放大器的功耗,最直觀的方法是提高功率效率、線性等功放基本性能,設計并采用更為先進的功放。Doherty功率放大器通過采用B/C類主放大器以及C類輔助放大器共存的主/從式結構,其最大功率效率與其工作飽和點僅有6~10 dB的差距[6]。參考文獻[12]中所提出的J類放大器,基于基波以及二次諧波調諧,可提供較高的功放效率。另外,采用相關的信號處理方法,也是提高功放能量效率的重要手段。例如,通過對信號包絡進行峰值因子縮減(crest factor reduction,CFR)處理,可以有效降低PAPR;數字預失真技術(digital pre-distortion,DPD)則可以有效提高功放的線性性能。
除功率放大器外,饋線損耗以及天線效率也是影響基站輸入功率轉化為射頻傳輸功率的重要因素。Mobile VCE綠色無線通信項目指出雙極化貼片天線(dualpolarized patch antenna)可有效提高天線效率,并且通過改變基站結構,將功放與天線鄰近放置,有效減小饋線損耗。
現有無線通信系統基站在業務傳輸時,通常并不考慮業務特性,而是按照峰值業務流量設定傳輸速率、配置傳輸功率,旨在最大程度避免網絡擁塞的同時,盡可能提供最佳的傳輸性能。然而,網絡的業務負載分布有明顯的時空分布特性,對于低業務負載量時段和區域以及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業務(如非實時業務等),這種相對靜止的功率分配方式會造成傳輸功率浪費。為此,基站的相關器件應能根據業務特性,進行傳輸功率自適應。參考文獻[13]提出具有多功率等級的發射機電路,根據網絡的實施業務流量以及業務QoS需求,動態調整功率等級,進而有效減少了少數傳輸功率的浪費,優化傳輸功耗。
另一個影響基站能量效率的原因在于基站耗能器件的持續開啟以及定時信號、導頻等開銷信號的持續傳輸。在低負載時段,網絡的業務請求銳減,導致部分電路處于閑置狀態,卻仍要付出維持其開啟所需的功耗;另外,在GSM、HDPA、802.16m等現有無線通信系統中,即使沒有數據傳輸,基站仍需持續不斷地傳輸定時信號、導頻等開銷信號,以實時獲取網絡資源情況。顯然,在網絡低負載時段,上述功耗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影響網絡的能量效率。對此,參考文獻[6]指出通過對基站的器件和處理電路進行部分或全部關斷,可以有效防止數字電路的功率泄露,并顯著節約收發機模擬電路功耗。同時,通過器件的關斷-喚醒操作,進行開銷信號的非持續傳輸,可以顯著節約開銷信號傳輸功耗[14]。
盡管傳輸功率本身在基站總功耗中所占比例甚微,但由于功放效率、天線效率以及饋線損耗等因素的影響,基站射頻部分總功耗在基站功率開銷中通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見圖2)。同時,基站傳輸功率配置對無線通信系統服務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通過合理的資源調度策略以及高能效傳輸技術,在保證網絡服務能力的前提下,優化鏈路和網絡的傳輸功率,將對整個無線通信系統的能量優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節從鏈路級角度,分析無線通信系統傳輸功耗優化的基本原理,并指出傳輸功耗的優化主要依賴3類重要折中關系,即無線資源與傳輸功耗、傳輸性能與傳輸功耗及處理復雜度與傳輸功耗的折中。
4.1.1 頻譜資源與功率折中
在點對點無線通信系統中,傳輸信道帶寬及傳輸功率是決定其傳輸容量的最重要因素。由香農公式可知,對于一定的傳輸速率要求R,傳輸功率P與傳輸信道帶寬W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N0表示噪聲功率譜密度。由于信道傳輸容量與帶寬成線性關系,而與傳輸功率成對數關系,這使得傳輸功率與帶寬間的折中成為可能。因此,對一定的速率約束,可通過提高傳輸帶寬的方式,有效節省傳輸功率。圖3給出了為滿足一定的傳輸速率,利用不同帶寬傳輸的歸一化傳輸能量曲線。其中,不同帶寬利用基準帶寬的系數α表示,能量歸一化的參考值為一定速率下基準帶寬(α=1)所需的傳輸功率,傳輸速率則由基準帶寬所對應的目標信干噪比(SINR)和香農公式表示。因此,歸一化傳輸能量可表示為:

此處為簡單起見,僅考慮了對信號衰落影響最大的路徑損耗。由圖3可見,隨著可利用傳輸帶寬的增加,傳輸功耗得到明顯的優化。實際系統中,傳輸帶寬通常表示為可利用的子載波/子信道數目。
實現帶寬資源與功耗的折中,首先需要充分發掘并利用盡可能多的無線頻譜資源,而無線通信系統的演進也體現了其可利用頻譜資源的增長趨勢。GSM系統的信道帶寬為200 kHz,而且由時隙進一步劃分;在UMTS系統中,系統帶寬達到5 MHz;3GPP LTE系統將支持20 MHz系統帶寬,并結合載波聚合等技術,將不對稱的零散頻譜加以融合利用,系統帶寬可達100 MHz。此外,隨著認知無線電技術的廣泛研究,通過對頻譜空洞的探測感知,使得系統在低業務量時的閑置頻譜和系統零散頻譜得到更充分利用。在頻譜資源拓展與充分利用的基礎上,系統應結合基于鏈路質量的自適應調制,使用低階調制方式進行信號傳輸。這是由于為實現一定傳輸可靠性,用低階調制代替復雜的高階調制會得到明顯的信干噪比增益;同時,可利用帶寬的增加也保證低階調制仍能滿足一定的傳輸速率要求。
4.1.2 時間資源與功率折中
與頻譜一樣,時間也是重要的無線通信資源。從時/頻資源塊的角度,增加業務傳輸所需時隙,相當于增加了業務傳輸的信道數,在邏輯上等效于增加頻率子載波/子信道。因此對時隙資源的充分利用,也可以實現與傳輸功率的折中。由于以傳輸時間為變量,對于數據量為L的業務,傳輸速率將隨之發生變化,因此不能僅考慮傳輸功率,而應關注業務的傳輸能量,即


其中t表示傳輸該業務所需時間。在實際系統中,業務的傳輸時間通常表示為可利用的傳輸時隙數目,即t=αTs。可以看出,時間資源與傳輸能量之間的折中關系與第4.1.1節中相似,也可以用圖3進行表示。
與帶寬資源有所不同,時間不僅是一種無線通信資源,業務服務延時(包括排隊時間和傳輸時間)還是一種重要的傳輸性能指標,涉及業務服務質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因此,對時間資源的拓展應充分考慮業務服務延時,需借助排隊理論進行研究。基于排隊理論,根據業務的實時分布特性及其對服務延時的不同需求,進行動態傳輸功率自適應,是實現時間資源與功耗折中的關鍵。筆者前期工作針對多用戶蜂窩小區,初步研究了基于業務平均服務延時要求和網絡負載的動態傳輸功率自適應方法[15],其性能如圖4所示。可見,對于實時性要求較低的業務和網絡低負載時段,傳輸功率自適應將帶來明顯的傳輸功率節省。進一步的研究重點,應主要針對包括視頻、語音、圖像等異質業務網絡,建立能準確反映異質業務分布規律及實時特性的業務模型,研究面向異質業務網絡的功率自適應方法。
4.1.3 空間資源與功耗折中
從上述分析可知,增加可利用的帶寬、時隙等資源,等效于增加無線傳輸的獨立信道數,進而通過信道容量的對數關系換取功率資源的節省,實現帶寬/時隙資源與功率資源的折中關系。在無線傳輸技術的發展進程中,空間資源的有效利用(例如空間復用、空間/極化分集等)一直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因而從直觀上希望通過與上述兩種折中相類似的方法,對空間資源進行有效拓展以換取功耗的節省及能量效率的提高。在基于ADSL、PON等技術的有線接入網中,可通過在信源與信宿間添加電纜/光纜的方法來增加獨立傳輸信道,獲得網絡性能的提高。然而,在點對點無線通信系統中,雖然可以通過增加發射機與接收機間“收-發”天線數來增加空間傳輸鏈路,但由于電磁波的空間傳播特性,來自多根發射天線的并行傳輸信號間往往存在嚴重干擾,因而難以通過簡單增加“收-發”天線對的方式獲得獨立的無線鏈路,完成類似帶寬/時隙與功率的折中。盡管點對點MIMO技術有效解決了并行信號干擾問題,使頻譜效率得到成倍提升,但其信號處理功耗以及傳輸導頻等參考信號所需功耗,均會隨天線數的增加顯著上升。因此,點對點MIMO技術是否能有效提高系統能量效率、優化系統能耗,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盡管如此,電磁波的空間傳播特性仍為空間資源與功率資源的折中提供了可能。路徑損耗是無線信號衰落的關鍵性因素,它使信號強度隨傳輸距離成指數形式衰減。因此通過縮短傳輸距離,將會顯著節省傳輸功耗。典型的方法主要分為兩類,即多跳傳輸和增加網絡接入節點密度。多跳傳輸在空間上引入多個信息轉發節點,將一次長距離傳輸轉化為若干次短距離傳輸,典型的應用場景為Ad Hoc網絡以及中繼傳輸。參考文獻[16]對多跳傳輸在功耗方面的性能進行了分析,其中不僅考慮傳輸功耗,而且考慮了多跳轉發節點的處理功耗,并指出多跳傳輸可以有效優化提高傳輸能量效率。中繼傳輸通常應用于蜂窩網絡中,擴大基站的覆蓋范圍。由于其能夠縮短信號傳輸所經歷的距離,因此可以節省滿足一定速率要求的傳輸功率。此外,參考文獻[8]經研究證實,通過增加網絡接入節點密度,引入微站點、各類型無線接入站點構成異構無線網絡,可以縮短用戶與其鄰近接入節點間的傳輸距離,以節省業務傳輸功率,有效優化網絡能耗。
為提高無線通信系統的服務能力,滿足用戶業務需求,無線通信系統中提出各種性能指標(如頻譜效率、阻塞率、服務延時等),而這些性能幾乎都與功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點對點系統為例:作為無線通信最重要的性能指標之一,頻譜效率與傳輸功率的關系由香農公式給出,而用來衡量傳輸可靠性的誤比特率性能則主要由接收機的信干噪比決定。可以推測,各類無線通信性能指標與傳輸功率也應存在折中關系,進而可作為優化無線傳輸功率的有效手段。
傳統無線通信系統的部署及調度,通常從網絡的服務能力出發,強調上述性能指標,而未能充分考慮各類業務對傳輸性能的實際需求。例如,傳統蜂窩網絡通常根據網絡最大負載量以及設備處理能力所能達到的最大傳輸速率分配功率,旨在最大程度上減小業務的傳輸延時、避免網絡擁塞。然而,對于非實時業務,大幅減小其傳輸延時并不能有效提高用戶滿意程度;在網絡低負載時段 (如夜間),也并不需要很大的傳輸速率來避免后續業務擁塞。可見,現有無線通信網絡功率資源供應過量,存在功率資源浪費問題。因此,可以在滿足業務實際傳輸性能需求的基礎上,適當放松對于各性能的苛刻要求,以換取功率的節省,利用最小的功耗代價滿足業務實際需求,進行業務性能與功耗的折中,提高業務傳輸能量效率。
實現業務傳輸性能與功耗的折中,首先需要對業務特性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未來無線通信系統將是一個包含視頻、話音、在線游戲等各類移動多媒體業務的異質業務網絡,因而需基于各類業務的QoS需求,設置傳輸參數,分配功率等無線資源。此外,網絡業務負載決定著傳輸各業務可利用的無線資源,所以業務負載的分布也是影響業務傳輸性能的重要因素,需建立準確反映異質網絡業務流量分布的異質業務到達模型。參考文獻[17]在OFDMA系統中,研究了基于盡力業務、非實時業務以及實時業務QoS要求的無線資源管理方法,進而有效提高了網絡服務能力。綜合考慮業務的分布特性及業務QoS需求,參考文獻[18]提出了一種能量感知的網絡設備分析模型,充分研究了不同網絡負載情況下,分組丟失率性能與功耗的折中關系,并指出通過對發射機進行合理的關斷/喚醒操作以及功率自適應調節,可以在一定傳輸性能前提下,有效節省設備功耗。綜上,基于業務特性進行業務傳輸性能與功耗的折中,將是提高網絡能量效率的有效手段。
以上從無線通信資源以及業務性能兩方面,探究了鏈路級傳輸功耗節省的原理及方法。此外,無線信道狀態信息(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CSI)是影響網絡性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基于CSI的無線鏈路自適應以及資源分配技術,也是優化網絡能耗的重要內容。然而,為實現無線資源分配以及上述與傳輸功耗的折中,網絡往往依賴更多的系統開銷信號、更為復雜的信號處理以及傳輸技術。由此可以推斷,處理復雜度也是影響能量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應與功耗存在一定的折中關系。
利用處理復雜度換取功率資源,主要是通過更為高級的資源分配策略及信號處理方法,以減小傳輸功耗為目標,降低網絡能耗;但另一方面,高級的處理方法又會帶來處理復雜度的提升,引入更大的處理功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網絡能耗的優化。例如,在多用戶OFDMA系統中,利用多用戶分集,采用自適應調制和無線資源分配算法,可以有效優化基站的總傳輸功率。然而,多用戶小區的資源分配往往是一個NP-難問題,為獲得最優/次優解所采用的優化方法通常具有較高的復雜度,需引入較大的處理功耗以及處理延時。此外,傳輸導頻等開銷信號所需功耗的提升也不可忽視。隨著LTE系統中無線資源分配、MIMO等技術的使用,無線信道CSI的需求量成倍增加,對信道估計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帶來了更多的導頻傳輸。因此,如何在優化傳輸功率、提高傳輸性能的同時,設計出具有較低系統開銷以及處理功耗的信號處理與傳輸技術,應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內容。
基于上述3類重要的折中關系,研究其實現所需的無線通信技術和方法,是實現無線通信網絡能量優化的重點內容。本章從網絡層角度,系統分析具有高能效的網絡拓撲結構、資源分配策略及信號處理與傳輸技術等,旨在實現上述的折中關系,從全網角度顯著優化無線通信網絡能耗。
傳統蜂窩網絡覆蓋廣、基站密度低、存在覆蓋盲區(如小區邊緣等),難以支持局部高速業務需求。為此,在蜂窩網絡中引入了具有很低功耗的微蜂窩(micro cell),微微蜂窩(pico cell)及家庭基站(Femtocell)等各類無線接入站點,構成異構無線通信網絡,旨在滿足大容量業務需求的同時,提高網絡的能量效率。在異構網絡拓撲結構中,具有大容量高速業務需求的熱點區域由布設密度較高的微/微微小區服務,家庭基站則負責為室內用戶提供高速率寬帶無線覆蓋[6];而傳統宏蜂窩則主要解決用戶的覆蓋問題,并對其服務區內的各種接入節點以及無線資源進行控制和調度。通過微站點等無線站點的引入,提高了接入節點的密度,明顯縮短用戶與其接入點的傳輸距離,有效降低了傳統蜂窩網絡由宏基站推送高速業務所需的極大傳輸功耗。同時,微站點、家庭基站等接入點本身功耗很低,使得數據傳輸可以對其功耗充分利用,有效提高了能量使用效率。參考文獻[19]在宏蜂窩網絡中引入微基站,并將其放置于宏蜂窩小區邊緣,進而提出一種異構接入網絡的拓撲結構。同時,該文全面考慮了包括功放、饋電損耗、信號處理等因素在內的基站功耗模型,通過分析不同微基站密度下,網絡的容量性能提升以及總功耗,充分論證了異構網絡拓撲結構是提高無線通信網絡能量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礎上,參考文獻[20]結合無線資源分配策略,進一步研究了OFDMA多用戶小區中該異構結構在能量效率方面的優勢。
然而,引入過多的接入節點將會帶來額外干擾,影響能量效率的提升,而且,由于用戶移動引起的節點間切換也變得更加頻繁,提高了系統的處理復雜度。因而,如何選擇合理的接入節點密度,確定最優的異構網絡拓撲結構,是實現高能效異構網絡的核心問題。此外,如何實現不同類型的接入網節點間的統一調度,并實現網絡資源的協調與共享,也是其實現的關鍵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協作通信技術被認為是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相應的協作通信網絡也成為未來無線網絡拓撲結構的有力競爭者,其主要包括分布式天線系統(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DAS)、協作中繼傳輸等實現形式,在提高網絡能量效率方面,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網絡拓撲結構。DAS可通過小區間的基站協作實現,通過在不同基站間協調發端信號的波束成形,有效控制了基站間同頻信號干擾強度,進而有效提高了SINR水平,在保證一定無線鏈路SINR的前提下,減小基站的發射功率[21]。參考文獻[7]基于完整的基站功耗模型,全面分析基站協作蜂窩網絡的能量效率,并指出基站協作是提高無線網絡能量效率的有效方法。協作中繼技術則可以減小傳輸距離,并通過中繼節點對信號的放大與編解碼處理,提高系統吞吐量以及覆蓋范圍。參考文獻[22]對基于放大轉發的協作中繼傳輸進行了傳輸功率的分析,指出中繼傳輸縮短了傳輸距離,可以獲取傳輸功率的節省,提高傳輸能量效率。同時,中繼傳輸的實現也不需要復雜的網絡基礎設施改動,易于在現有網絡設施前提下實施應用[21]。
盡管如此,協作網絡中需要更為復雜的信號處理技術實現協作傳輸(如譯碼轉發、編碼協作等),將會帶來處理功耗的提升;同時,節點間為實現協作而進行的額外信息交互以及更多的導頻等參考信號的傳輸,也會使得增加開銷功耗。因此,合理平衡傳輸功率節省與處理功耗增加,是實現高能效協作網絡的重要課題。
前述異構網絡和協作網絡,側重于高能效網絡拓撲結構,而最終能否實現網絡能量效率的顯著提高,則取決于網絡各類資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無線信道狀態信息(CSI)是決定網絡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也是進行無線資源分配的主要依據。無線資源分配的核心在于協調用戶對無線接入的競爭,根據各用戶CSI合理分配無線信道、傳輸功率等系統資源,進行無線鏈路自適應,進而在網絡資源約束下提高網絡傳輸容量,或在一定網絡服務能力約束下降低功耗。另一方面,隨著業務種類的豐富,用戶對各類業務的QoS需求、用戶接入公平性等因素,也成為網絡資源分配的重要因素。OFDMA網絡允許利用多用戶分集進行資源分配,并已成為提高網絡性能的重要手段。隨著OFDMA成為LTE系統的下行多址技術,基于OFDMA網絡的無線資源分配也成為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作為OFDMA資源分配的經典研究,參考文獻[23]正是基于用戶的瞬時CSI,進行聯合載波分配與鏈路自適應調制,以顯著優化傳輸總功率,同時綜合考慮用戶的QoS需求。對于下一代無線通信網絡,由于其頻譜等各類無線資源的動態規劃以及無線多媒體業務需求,無線資源分配更是成為其核心技術之一。例如,LTE系統中支持基于時/頻資源塊的資源調度方法,其充分考慮了信道的“雙選”特性以及業務QoS需求。因而,無線資源分配將成為優化下一代無線通信網絡的重要手段。
對于資源分配策略的進一步研究,需綜合考慮以下因素。由于異構網絡和協作網絡的引入,接入點空間分布更加密集,從空間上提供了更多無線傳輸鏈路,而作為未來無線主流業務,非實時業務需充分考慮傳輸的時間維度以及CSI的時變特性。因此,需綜合考慮 “時間”、“頻率”、“空間”等多資源域,由全局優化代替傳統局部優化,將成為未來資源分配策略研究的主要發展趨勢。此外,資源分配通常涉及NP-難組合優化問題求解,只有具有低復雜度且性能接近最優解的算法,才能應用于實際系統。因此,對低復雜度算法的開發也應成為今后研究重點。
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支持移動多媒體業務,而移動互聯網的多媒體業務(尤其是視頻業務)請求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即大量用戶的業務請求多集中于少量的傳輸熱點內容。然而,現有無線通信網絡往往忽視用戶請求的業務內容,對所有業務均采用單播模式傳輸,即為所有的業務均分配專有的信道以及功率資源,因而會造成大量熱點業務的重復傳輸,降低無線資源利用率并導致傳輸功率浪費。
由電磁波的空間傳輸特性,對于熱點業務可采用廣播/多播傳輸方式,避免單播帶來的重復傳輸。廣播網具有寬帶傳輸、容量高、覆蓋廣、數據擁塞率低等特點,是一種高可靠性的信息傳輸系統。因此,應將通信網與廣播網相融合,根據業務傳輸內容,將熱點業務移交廣播網絡傳輸,進而有效節省由無線通信網進行無線多媒體業務單播所需的較大功耗開銷。通信網與廣播網融合涉及到協議改動、無線資源調度、多網絡協同管理等問題。參考文獻[24]研究了融合通信廣播網絡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and broadcast network,ICBN),提出了基于ICBN的移動多媒體服務新模式,針對ICBN特點對TCP協議進行改進,并且提出了層次化的可靠廣播/多播機制,為通信網與廣播網的融合提供支持。除了融合廣播網之外,還可將蜂窩網絡與WLAN、WiMAX、終端短距離通信等各種網絡相融合,進行分布/集中式調度,在保證有效數據傳輸的同時,根據用戶分布、業務特性等選擇合適的接入點,減小傳輸距離,優化網絡功耗。
現有蜂窩通信網絡大多根據一定區域最大網絡負載量的統計(或估計)結果,進行設計和部署,具有固定的網絡拓撲結構;同時,為保證其可靠性及覆蓋能力,無論當前是否有業務需求,網絡中的所有基站處于持續的開啟狀態。由于業務分布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明顯的波動性,一定區域的網絡業務負載在較長時段內會維持較低水平,與網絡峰值負載相距甚遠,甚至存在較長時間空載[25]。對于持續開啟的基站,在低負載時段其功耗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現有蜂窩網絡基站功耗使用率低下。因此,從功耗角度分析,固定的網絡拓撲結構并不是網絡部署運營的最佳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參考文獻[26]提出了基站動態關斷技術。通過在網絡低負載時段僅維持少量基站開啟,并適當擴大其覆蓋范圍來接管關斷基站的業務需求,進而利用少數基站的傳輸功率的提升換取大量基站開啟所需功率的節省。參考文獻[25]提出 “小區縮放”概念,通過考慮網絡負載、業務需求等因素,提出了各種小區縮放策略,以保證動態關斷技術的有效實現。現實蜂窩網絡中,為滿足密集用戶大容量業務需求,通常需要若干基站對密集用戶區進行重疊覆蓋,這也為實現基站關斷與網絡拓撲自適應提供了條件。參考文獻[2]基于曼徹斯特一定區域內的真實蜂窩網絡結構以及運營商的業務分布數據,研究了基于貪婪算法的基站關斷算法,進而說明在現有蜂窩網絡拓撲上采用動態關斷技術,可有效提高網絡能量效率。
面對全球能源壓力和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的形勢,綠色節能業已成為全球發展的主題之一;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無線通信成為了無線通信系統演進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受到通信行業的廣泛關注。無線接入網在整個無線通信網絡能耗中占有決定性比重,因此必須對現有無線接入網拓撲結構和無線接入與傳輸技術進行有效改進,建立高能效無線接入網,以實現綠色無線通信。
本文從器件級、鏈路級和網絡級3個層面,系統闡釋基于無線接入網的網絡能量優化相關原理、方法以及關鍵技術,以有效優化無線通信網絡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進而明確了綠色無線通信主要研究方向,可作為綠色無線通信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參考。
1 Gerhard Fettweis,Emesto Zimmermann.ICT energy consumption—trends and challenges.In:Proceeding of the 11th WPMC,Lapland,Finland,2008
2 Eunsung Oh,Bhaskar Krishnamachari,Xin Liu,et al.Toward dynamic energy-efficient operation of cellular network infrastructure.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1,49(6):56~61
3 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綠色行動計劃,2008
4 華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華為節能減排解決方案白皮書,2008
5 Vodafon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 2001/02 to 2005/06
6 Luis M C,Dietrich Z,Oliver B,et al.Challenges and 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energy aware mobile radio network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0,48(11):66~72
7 Albrecht F,Patrick M,Gerhard F.Bit per joule efficiency of cooperating base stations in cellular networks.In:Proceedings of IEEE Globecom Workshops,Miami,USA,2010
8 Fred R,Albrecht F,Gerhard F.Energy efficiency aspects of base station deployment strategies for cellular networks.In:Proceedings of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Fall,Alaska,USA,2009
9 Alcatel-Lucent and Vodafone Chair 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tudy on energy efficient radio access network(EERA)technologies.Unpublished Project Report,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Dresden,Germany,2009
10 Shuguang Cui,Andrea Goldsmith,Ahmad Bahai.Energyconstrained modulation optimization.IEEE Transaction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5,4(5):2 349~2 360
11 Tao Chen,Haesik Kim,Yang Yang.Energy efficiency metrics for gr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n: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WCSP),Suzhou,China,2010
12 Peter W,Jonathan L,Johannes B,et al.A methodology for realizing high efficiency class-J in a linear and broadband PA.IEEE Transaction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09,57(12):3 196~3 204
13 Bjorn Debaillie,Bruno Bougard, Gregory Lenoir, et al.Energy-scalable OFDM transmitterdesign and control.In:Proceedings of 43rd ACM/IEEE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San Francisco,USA,2006
14 DieterF,ThomasB,Dietrich Z,etal.Energy efficient approaches for radio nodes.In:Proceeding of Future Network and Mobile Summit,Florence,Italy,2010
15 Xiao Xiao,Xiaoming Tao,Jianhua Lu.Transmission power optimization for non-real time traffic in cellular networks.In: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ies,Taiyuan,China,2011
16 Peter R,Gerhard F.On the transmission-computation-energy tradeoff in wireless and fixed networks.In:Proceeding of In:Proceedings of IEEE Globecom Workshops,Miami,USA,2010
17 張丹華.協作OFDMA系統無線資源管理關鍵技術研究.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18 Raffaele Bolla,Roberto Bruschi,Alessandro Carrega,et al.An analytical model for designing and controlling new-generation green device.In:Proceedings of IEEE Globecom Workshops,Miami,USA,2010
19 Albrecht F,Fred R,Gerhard F.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through micro sites in for cellular mobile radio networks.In:Proceedings of IEEE Globecom Workshops,Hawaii,USA,2009
20 Xiao Xiao,Xiaoming Tao,Jianhua Lu.An energy-efficient hybrid structure with resource allocation in OFDMA networks.In:ProceedingofIEEE Wireless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Conference(WCNC),Cancun,Mexico,2011
21 Congzheng Han,Tim Harrold,Simon Armour,et al.Green radio:radio techniques to enable energy-efficient wireless network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1,49(6):46~54
22 Jiayi Zhang, Lieliang Yang, Hanzo L. Power-efficient opportunistic amplify-and-forward single-relay aided multi-user SC-FDMA uplink. In: Proceedings of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Spring,Taipei,China,2010
23 Cheong Yui Wong,Roger S Cheng,Khaled Ben Lataief,et al.MultiuserOFDM with adaptive subcarrier,bitand power allocation.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1999,17(10):1 747~1 758
24 Zhisheng Niu,Long Long,Jian Song,et al.A new paradigm for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based o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and broadcast network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8,46(7)
25 Zhisheng Niu,Yiqun Wu,Jie Gong,et al.Cell zooming for cost-efficientgreen cellular network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0,48(11)
26 Marco A Marsan,Luca Chiaraviglio,Delia Ciullo,et al.Optimal energy savings in cellular access networks.In:Proceedings of IEEE ICC Workshops,Dresden,Germany,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