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闞世華 攝影 · 張晶
幾次機遇,舒義都沒有錯過,區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Wap……“我們第一年收入5000多萬,利潤1000多萬,今年開始切入智能手機廣告市場……”

2011年3月初,舒義接到IDG資本合伙人張震助理的電話,也許舒義不會想到,就是這個電話即將改變他公司未來的命運。
“我們對你很感興趣,兄弟,要不我們參與一下?”張震見到舒義的第一句話就讓他非常意外。眼下,舒義的公司每年收入都是幾千萬,利潤還不錯,一直不用為資金而發愁的舒義自然對資本沒有什么興趣。短暫的交流并沒有做任何決策,舒義還需要考慮很多問題。
舒義,一個只有26歲的年輕小伙子,張震會主動要給他投資。他何德何能?依靠第三次在移動互聯網創業,在短時期內舒義的力美互動企業成績斐然,資本“狩獵者”當然不會輕易錯過這樣的好事。
一個月后,在公司樓下的咖啡廳內,舒義帶領團隊一齊出現在IDG資本7、8位合伙人面前,那陣勢舒義還是第一次見識。這一次,舒義與投資人將很多事物進行具體的敲定。
3次交流、20多天的努力,舒義在3月底拿到了IDG資本近1000萬美元的投資,其公司在開曼做了海外離岸架構,在香港和北京做的外資架構,此鋪墊就是為了未來登陸資本市場而設立。
見到舒義,感覺好似剛走出校園的大男孩,但他的經歷要比任何同齡人豐富很多。走出農村大山,走進城市成都,再到落戶北京發展,舒義這一路坎坷曲折。當很多同齡人還為工作、生活、賺錢發愁時,舒義卻已是身價千萬……
1985年,舒義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父親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是都江堰的百萬富翁,哥哥、舅舅等親戚都從事鋼材等傳統生意。舒義7歲那年,父母離異,父親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衰落。
十多歲時,舒義發現生活不行了,“我父親認了20幾個干兒子,一年比一年少,后來我知道這是人情冷暖。”力美互動首席執行官舒義對《中國新時代》記者說。
那段日子,生活讓舒義感到非常壓抑。“我7歲就寄人籬下。”舒義有些哽咽的說。那時,他跟著奶奶,寄住在后父和母親那里。每到春節過年的時候,舒義的后父家中就會有很多親戚來坐客。“介紹我時,就指著我媽說,這個就是她帶過來的小孩。”那種心理壓力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承受的。
小學時,一次舒義非常想看電視,但因為家里窮買不起。難道這么簡單的目標都實現不了?舒義哭了,一家人也都哭了……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舒義亦是如此。兒時,舒義除了上學,還要經常幫家里下地干農活。因為近視,他6歲時就開始戴眼鏡。“那時,在農村里面戴眼鏡,還戴著眼鏡插秧,就沒有這樣的……”回憶著那段辛酸的往事,舒義依舊爽朗的笑著。
雖然家窮,而且還發生很多變故,但舒義的學習成績卻是始終名列前茅,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后來上大學,舒義是唯一從農村的高中考進城里大學的學生。
2003年,舒義考入哈爾濱理工大學,卻沒有讀成,后去了四川師范大學讀工商管理。當時因家庭困難,舒義的每月生活費僅150元。源于經濟壓力也是商業天賦,舒義在校做起了各種生意,還干起了家教,一小時5塊錢,舒義每天做8個小時。3個月后,他賺了生平的第一桶金——1000多塊錢。
后來,他瞅準大一新生集體購買字典和文具的機會,靠當“小販”賺了近2萬元,他還倒賣MP3、電腦等等。
“我讀的是二、三流學校,當時還寫了一篇文章——‘二流大學怎么出一流人才’。大一時,很多人比不過我。”創業初期,有很多人都鄙視舒義,但他并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好運并沒能一直伴隨著舒義,大一時舒義擔任一份英語報紙的校內總代理,被人告到了輔導員處,理由是在校進行商務活動。因此他受到了全校通報的警告處分,寫下了有生以來的第一份檢討。
盡管如此,舒義的成績在大一仍名列全校第一,并早早過了英語六級。從大二開始,舒義對英文和IT都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兩者最好的結合莫過于看國外的IT網站,那時舒義開始以自己半年來打工掙的錢買了臺二手筆記本電腦,瘋狂學習互聯網,在半年的夜以繼日的學習中,舒義從一個不懂電腦的農村孩子變成了一個IT小牛人。
舒義在網上偶然認識了紐約大學畢業的華裔Edwyn,并在2004年12月,加入其在成都的公司——意念網絡科技。兩人隨后創建了網站“BLOGKU”,用他的話來說,“做的比方興東還要早”。那段時間,美國什么模式火,舒義和他的搭檔就做什么。但由于沒有經驗,這些項目都失敗了。
更窘迫的是,舒義與一群大學生共同創辦的電子商務終端連鎖店“酷部落”,發展到2006年使已欠下2萬塊錢,“8個成員,全部不發工資,打欠條”,實在沒辦法,舒義只好自己硬著頭皮去找一位投資人借錢。
“我憑什么要借錢給你?你進過幾次五星級酒店?你出生于農村,受過多少教育和熏陶?”一名40歲的海歸成功人士吐著煙圈,滿臉不屑地問他。此人曾是舒義的合作伙伴,有著幾百萬元的家產。
“謝謝你的教導。雖然我現在沒你成功、沒你有錢,但是你20歲時絕對沒我成功,我40歲時絕對會比你成功!”舒義說完扭頭離去。
借錢未果,舒義只好替一家公司打工,拿每月1600元的薪水,刨去所有開支每月只有幾百元剩下,這對2萬塊錢的欠款可說是杯水車薪,還債看來遙遙無期。
2007年那一段時間,在老師、同學和家人的眼中,舒義似乎是一個“隱形人”,誰都不知道舒義整天在外面忙些什么。而實際上,此時的舒義正在想盡一切辦法賺錢。
沒想到的是,學校一紙令下,開除舒義。痛苦中,舒義每天處在糾結中,書到底是否要繼續讀下去……經歷過太多失敗的舒義,并沒有停下創業的步伐。
2008年,舒義再次創業,當時他仍是一無所有。“先幫別人帶‘孩子’,我只當‘保姆’”,在特殊時期,舒義選擇了用特殊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出路。
“最開始我當要‘小保姆’,代理成都的小網站。后來當‘中保姆’,代理成都商報。因帶出了名氣,所以,又有人找到我當‘保姆’。”提及特殊時期的戰略,舒義一臉的得意。
那時的日子,怎一個“慘”字了得。“辦公室三室一廳,每月租金2000塊錢,每個人出幾百塊。”客廳是辦公室,每個房間的門上分別寫著:總經理、財務室、會議室,其實這些屋子里只有床,是舒義和伙伴們的宿舍。那段日子,舒義幾乎每天都要過問財務,看公司的賬面上還有多少資金。最慘時,賬上只有幾塊錢。

舒義“我覺得移動互聯網市場,其實是剛剛開始。中國智能手機的保有量也有5000萬部,中國有8億多部手機,將來這個市場的增長會非常快。”
就在無米下鍋時,舒義得知騰訊在成都招業務代理,他好象抓住了救命稻草……雖然沒錢,但舒義與對方談項目時依然底氣十足,也許這就是年輕無畏的做派。
“騰訊給我的第一年的任務是160萬。還讓我交10萬的保證金,10%代理費。”舒義笑言,對于當時賬上只有幾塊錢的人,這筆費用簡直就是天文數字。舒義告知客戶要回去想一想……
沒有資金,又籌不到資金,為了不讓到了嘴邊的“肥肉”溜走,舒義只能經常硬著頭皮跑去和客戶談判。因為是做技術出身,舒義的談判似乎多了一個砝碼。“我免費給你開發網站,然后你把保證金給我免了。”經過反復的磨催,對方終于同意了他的條件。
拿下客戶代理權后,舒義的公司終于開始逐步好轉。年初簽的合作協議,4月份公司就賺到了第一筆錢——一單幾十萬的合同。隨著市場的逐步認同,客戶不斷增多。“當時我想的是每個月15萬的銷售業績,結果年底賺了500萬。”想起賺到的第一個百萬時,舒義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22歲,賺得百萬!財富突然來得太容易,一時間有些讓舒義感到不知所措。而此時的舒義唯一想到的是開始炫耀,畢竟他還年輕……他洋洋自得給同學、朋友打電話,告知自己最近有點“小成就”。
“賺錢了,賺錢了,我不知道怎么去花……”這是廣為傳頌的一首打油歌,而當時的舒義狀態也如此。因為從農村出來,當時連省都沒去過。于是,舒義開始乘坐飛機漫無目的的去全國各地旅游。
“我一個人,單身,又沒有牽掛,那時候又有錢,幾百萬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厲害的數字。”有趣的是,舒義取了1萬元,買了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iPad,擁有這些物件曾經是舒義的夢想。后來他發現,500萬中的1萬塊就可以滿足這些愿望,這太容易了。后來,他又開始買車,從CRV到牧馬人,再到現在的寶馬。
有錢了,舒義又開始對投資發生了興趣。到目前為止,舒義已投資了7、8家創業公司,身為天使投資人的舒義,似乎在這些創業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而這些公司也給舒義帶來了相應的回報。
一段時間后,舒義突然感到很迷茫……未來該做什么?路在哪里?“在成都當老板時,我不怎么做具體的事,每年都有幾百萬的利潤,還做一些投資。”
偶然的,舒義將目光瞄向了移動互聯網廣告模式。“我其實最早創業時就看好WAP2.0”,舒義豪情萬丈的將想法告訴了公司每一位同事,“互聯網,我們抓住了一個小小的尾巴,就是區域互聯網……去北京吧。”
說走就走,舒義說服加拿大海歸邵植仁跟他一起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創業征程。2010年正月十五,那天正好下雪,舒義他們開車直奔北京。
到北京初期,舒義借用在朋友辦公室的一間小屋里辦公。從最初的3個人,到后來的20多人,直到現在的70多人,隊伍逐步擴大,辦公室也不斷擴大面積。
舒義在北京開拓的是手機廣告業務,屬于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就要選在北京,在這里,你能接觸到最新的信息,最廣的人脈。”舒義說。
只為騰訊、新浪等幾大門戶網站的代理WAP廣告,不做手機WAP聯盟,舒義的步子邁得很穩。“這類公司基本上很難賺錢。因為在移動互聯網上排行前三的網站就會占去主要的流量份額,這和互聯網很不一樣。”
2010年,力美完成了整個騰訊手機門戶70%的廣告業績,今年又獲得了新浪無線的廣告代理權,去年的3000萬元銷售額,今年預計能增長到8000萬元。
對于流行的的Admob模式,舒義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但因為國內智能手機還不夠普及,他把這塊業務列為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而不是立馬就去跟風。
Admob模式是通過與游戲/軟件開發者合作,在程序中嵌入廣告插件代碼,便能繞開運營商對用戶所收到的內容進行控制。同時,由于手機具有鮮明的隨身性、互動性和位置性特點,廣告主的廣告也能通過這種方式更精準而直接地觸達消費者。
“我這幾年投資的全都是智能手機應用開發團隊,一方面是看準今后的增值服務;另一方面也是準備把廣告移到智能手機平臺上,與技術結合做精準投放。”舒義舉了一個例子,“在智能手機客戶端軟件植入廣告代碼,機主到了北京,就推北京的酒店,北京的團購信息,還可以分析機型,如果是IPHONE用戶,就推高端消費。甚至還能對你的瀏覽習慣做出分析,做更精準的投放。”
從2009年開始,舒義開始代理手機騰訊、手機新浪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如此反復,舒義的公司迅速進入一個成長型的媒體。
讓舒義為之驕傲的是他的團隊,團隊部分成員已跟隨舒義多年。“他們的執行力非常強。我們定什么算什么。上周我們啟動了一個項目,當天啟動,一周調研。然后市場就開始談客戶,逼著你去開發新產品。別的公司可能是開發好后,再去找客戶。”
舒義屬于善于發現的人,每天他都會在網上瀏覽制定的1000多個重要欄目。幾次機遇,舒義都沒有錯過,區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Wap……“我們第一年收入5000多萬,利潤1000多萬,今年開始切入智能手機廣告市場。”
手機廣告靠什么賺錢?廣告就是最核心的模式。“我覺得手機市場空間已開始逐步龐大。互聯網公司現在上市的比較少,是因為互聯網廣告規模還小,只有400億的市場。”
在舒義看來,手機的未來是個人移動終端的第二大腦,是可接收任何信息終端的工具。此外,手機還是人與虛擬現實的接入點。就是現在很流行的概念OQU市場,線上買單,線下消費。其實用電腦不方便,因為要下載,還要打印優惠券、下載短信。如果用手機,未來它就是最主要的市場。“基于這種廣告的模式,就會有無限的想象空間。”舒義對此非常自信。
目前,IDG投資的千萬美元占到力美廣告20%的股份,舒義個人持有50%以上的股份,剩下的歸團隊所有。3年后,力美廣告被并購或上市,將會價值幾億美元。事實上,這種財富神話在互聯網廣告公司“好耶網”上演過,10年前,也是IDG投資的好耶網,幾年后,好耶網作價3.1億美元賣給了江南春的分眾傳媒。
“3-5年,我也可以做到這個價格。”目前,舒義的力美互動正在不斷的有序擴張,不斷的研發產品線。現有的160人的團隊,很快就將增長為300人。舒義認為,在一系列的產品推出后,在這個市場上,暫時沒有競爭對手能與自己抗衡。原有的二線城市區域互聯網,在這個領域里,力美的競爭對手也不多,力美的優勢明顯。
“我覺得移動互聯網市場,其實是剛剛開始。中國智能手機的保有量也有5000萬部,中國有8億多部手機,將來這個市場的增長會非常快。”舒義表示,今年會再拓展3-5個城市。其次,依托移動互聯網,靠wap站點切入,隨著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擴大來發展相關業務。同時,投資一些智能手機應用開發和游戲制作團隊,以彌補公司技術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時進行產業內的布局。
一個80后的創業者、一個年輕的公司,或將很快地成熟起來。
中國新時代 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