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淺唱

茶室名片
推薦茶品:50年代湖南千兩茶、80年代重慶烏龍沱等
營業時間:9:00——22:00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大街171號內
穿過喧囂的街道,我們來到了目的地——白塔寺。然而不巧,這里已經下班了。但是當保安得知我們要找喇嘛茶館時,很愉悅地帶我們進去了。
這時的白塔寺一改往日的人聲鼎沸,散去的人群留下的是寧靜和神圣。我們走過寺院的別門,就來到了喇嘛茶館。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海棠樹,當下春意正濃,花意也濃,花瓣隨著微風輕輕飄落,落在樹下的茶桌上。茶桌是木雕而成的,桌上茶壺、茶碗等茶具一應俱全,一真茶師正坐在樹下靜靜地喝著茶,當行色匆匆的我們坐定時,一真法師淡淡地說,喝碗茶。這種情形,讓我不禁想起古時深山禪寺門前的“施茶僧”,為八方香客游人惠施茶水。兩三杯喝下去,身上的燥熱已經退去,心也平靜了下來。
佛與茶的淵源,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到了宋代,禪僧飲茶已十分普遍。道原《景德傳燈錄》中說到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處之多。其中有“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后三碗茶”之句。一些禪僧到了一日幾遍茶,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正是由于飲茶的普遍性,形成了佛教獨具特色的茶文化。
喇嘛茶館建在白塔寺院內東南邊,從表面字義上不難看出,喇嘛茶館與佛頗有淵源,喇嘛是在西藏傳播佛教的使者。再往深了挖掘,這一切就源于一真法師了。
一真法師個性隨和,喜好廣交朋友,還喜歡幫助朋友解除心中疑惑,滌除心中罪惡,使他們離佛祖更近。如此一大善事怎么能少得了茶?于是,他以茶為依托,廣結善緣,把茶館開在離佛祖最近的地方。
與其說一真法師開了一間茶館,不如說他替佛祖做了一件普度眾生的善事,在當今這個物欲充斥的世界里,有幸能找到這樣的地方,不能不說是佛祖的恩賜。
茶室分為東廂房和西廂房,走過亭廊,就是西廂房了。推門進去,幾位茶仙子迎門而立。所謂的茶仙子也就是茶藝師,不過,這里的茶藝師不同于別處的茶藝師,她們既是茶藝師,又是幫助一真法師傳道的使者,因此渾身散發這寧靜的氣息。見到來客,她們總是雙手合十,微微頷首,給人恬靜之感。墻上掛著一個牌匾——喇嘛茶館,落款是心佛山人,大概是位得道高僧吧。牌匾下擺放著一個長條幾,上面放著很多茶罐,里面都是一真法師收藏的各地茶葉。轉身走進東廂房,依然是青磚鋪的地面,室內擺放著一張木桌和幾把木椅,木桌顯然是有了年月的,桌面有斑駁的舊痕,但是更顯它的韻味。廂房的另一側放著兩個廳柜,柜子里放著珍貴的茶,喇嘛茶館所售的茶大多為一真法師多年收藏得來,不論從形制和品質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其中有八十年代的大金瓜,據說全國也只有五個。
夕陽透過窗子灑進來,籠罩在我們的身上,杯中熱茶散發出淡淡清香,時光變得舒緩而又愉悅。在紛繁的都市生活里,能享受到這份獨特的禪茶意味,其中意味,難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