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明
(江蘇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1103)
線損是電網企業的一項重要綜合性技術經濟指標,反映電網的規劃設計、生產技術和運營管理水平,受到各級電網經營管理及技術人員的廣泛關注[1]。統計報表顯示,電網的線損率存在一定的波動現象,尤其是季節交替或逢長假的月份線損率波動范圍更大,會出現明顯偏高或偏低,甚至出現線損率為負值的現象,有必要深入分析電網統計線損率波動的原因[2,3]。
以某省級電力公司為例,2007年至2009年綜合線損率月度統計和月度累計統計情況如圖1、圖2所示。

圖1 綜合線損率月度統計值

圖2 綜合線損率月度累計統計值
圖1數據表明:(1)歷年綜合線損率的月度統計值數據存在較為明顯的波動情況。(2)歷年綜合線損率的月度統計值數據波動特征十分相似。(3)波動特征為:主要是在季節交替或逢長假的月份,如1~2月份,7~10月份,線損波動相對比較明顯。
圖2數據表明:(1)歷年綜合線損率的月度累計統計值數據波動特征很相似。(2)歷年綜合線損率的月度累計統計值波動幅度明顯低于月度統計值。
引起線損率波動的因素很多,可分為3大原因:一是供售電量失真;二是電網運行狀態變化;三是電力客戶用電情況變化。
供售電量失真的最主要因素是供售電量抄表不同期[4]。目前絕大部分計量表計需現場抄表,由于用電客戶數量龐大,因此必須分時分批進行售電量抄表工作。圖3為某省的抄表例日示意圖。

圖3 抄表例日示意
從圖3可看出,月供電量的抄表統計時間為當月的1~31日,對應統計的售電量則按照用戶性質分別為上月25~31日至本月25~31日 (大用戶)、上月16~24日至本月16~24日(其他用戶)、上上月16~24日至本月16~24日(居民用戶,每個用戶均按單、雙月每2個月抄表一次)。因此對于大用戶而言,存在0~6天的不對應售電量,對于其他用戶而言,則存在7~15天的不對應售電量,對居民用戶而言,不對應售電量比重顯然更多。
對于負荷逐步增加的月份,由于上月月末一段時間的售電量低于本月對應的月末一段時間的售電量,則售電量的抄表統計值比真實的售電量要小,因此統計得出的本月線損率要比實際值要明顯偏高,如7月份。對于負荷逐步降低的月份,由于上月月末一段時間的售電量高于本月對應的月末一段時間的售電量,則售電量的抄表統計值比真實的售電量要大,因此統計得出的本月線損率要比實際值要明顯偏低,如9月份。
由于各月日歷天數差引起的售電量與供電量的不對應,也是造成供售電量不失真的原因之一。如2月份只有28或29天,而1月份、3月份均有31天,因此造成2月份線損率比實際值明顯偏低、而3月份線損率比實際值明顯偏高的現象。另外,計量裝置的計量準確度,抄表核算差錯以及偷竊電也是引起電量失真的原因。
電網的技術線損電量由眾多電氣設備的電能損耗構成。電氣設備的電能損耗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固定損耗,這種損耗的大小與負荷電流的變化無關,與電壓變化有關,若系統電壓相對保持穩定,則其損耗也相對不變,如變壓器、互感器、電動機、電能表等鐵芯的電能損耗,以及高壓線路的電暈損耗、絕緣子損耗等;二是可變損耗,這種損耗是電網設備電阻在通過電流時產生,大小與電流平方成正比,如電力線路損耗、變壓器繞組中的損耗。
2.2.1 負載率變化
圖4為某線路、變壓器組合在不同負載率下的線損率情況。

圖4 線變組合線損率變化情況
圖4數據顯示,在某個特定負載率時,該線變組合線損率最低,低于或高于該負載率,線損率都將增加。對于大規模的省級電網,線路條數以及變壓器個數較多,但線損率隨負載率變化而波動的原理也與簡單的線變組合類似。由于用電負荷隨著節假日及季節性負荷的變化而變化,圖5為2009年某省分月平均供電負荷情況,全年最高月均供電負荷與最低月均供電負荷波動幅度超過150%,因此必定存在一定的月度線損率波動情況。
2.2.2 潮流分布變化

圖5 2009年某省分月平均供電負荷
電網結構的變化、運行方式的優化將導致網絡潮流的變化,從而引起線損率的波動變化。以某局部220kV電網來為例,在某代表日下為全接線方式,計算得出的日損耗電量為23.3萬kW·h。而若當天的其中一回線路因檢修處于停運狀態,且保持負荷分布不變,那么計算得出的日損耗電量將為23.3萬kW·h,線損電量的波動率約為1.3%。
用戶的變化也是導致線損率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用戶的變化包括分類用戶構成的變化,即售電結構的變化;用戶負荷波動的變化;用戶地理分布的變化。
綜上所述,對于現代企業來講,預算管理與內部控制看似是兩個單獨的個體,實際上其確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兩個工作環節,通過提升預算管理工作力度可以有效完成企業內部控制預算工作的健全完善,同時加強內部控制也可以使預算管理工作效果得到有效增強。所以,我國企業要想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提升對預算管理工作以及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視,引導公司所有員工都參與到相關工作之中,從而將兩者的作用全面發揮出來,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有效增強,提升企業可能獲得的經濟效益,并為企業的平穩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做出更大的貢獻。
2.3.1 售電結構變化
對分壓線損率而言,電壓等級越高,線損率也相應越低。因此若大工業用戶等高電壓等級電量越多,則相應的線損率越低,若居民用電等低電壓等級電量越多,則相應的線損率越高。
表1為某省2009年分類售電量占比變化情況,其中大工業電量所占比重持續增加,而居民電量所占比重持續降低。

表1 某省2009年售電結構 %
因此,分類售電量比重的變化將導致1~5月的線損率呈現逐月降低的過程,以供電量基本相等的3月份與5月份進行比較,若大工業電量線損率為0.5%、居民電量線損率為7.5%。則因為大工業電量以及居民用電比重的變化,5月份這兩個分類售電量產生的電能損耗比3月份要少3351萬kW·h,影響綜合線損率約0.15個百分點。
2.3.2 負荷曲線波動變化
對于用戶的負荷波動,在相同的用電周期、供電量相等的情況下,顯然負荷曲線越平坦,則線損率越低,若負荷曲線波動越劇烈,則線損率也就越高。
如圖6所示,若某條線路的負荷曲線有4種典型類型,分別為平穩無變化型、線性增加型、倒V字型、隨機型,則在相同的用電周期、供電量相等的情況下,若平穩無變化型線損率為1%,則線性增加型、倒V字型、隨機型的線損分別為1.31%,1.28%,1.33%。顯然平穩無變化型的線損率最低。

圖6 4種不同負荷曲線類型示意
2.3.3 負荷地理分布變化
對于同一電壓等級的用戶而言,隨著用戶的新增、減容以及關停等,用戶負荷的地理分布也隨之變化,從而導致線損率的波動。有6個相同型號及容量的公變均勻分布在某線路上,各段導線型號及長度也相同。各配變負荷存在以下4種分布方式:沿線等量分布、沿線遞減分布、沿線遞增分布、沿線隨機分布,如圖7所示。

圖7 配變負荷沿線分布方式
若不考慮配變損耗,并且沿線等量分布方式下的線損率為1%,則沿線遞減分布、沿線遞增分布、沿線隨機分布的線損率分布為0.73%,1.39%,1.20%。顯然負荷越集中于線路首端則線損率越低。
上述影響因素中,由于各月日歷天數差引起的售電量與供電量的不對應、負載率變化、潮流分布變化、售電結構變化、負荷曲線波動變化、負荷地理分布變化為影響電網統計線損率波動的客觀因素,供售電量抄表不同期、計量裝置的計量準確度、抄表核算差錯以及偷竊電為影響電網統計線損率波動的主觀因素。
(1)提高供售電量抄表同期性。一是依托科技進步,提高自動抄表覆蓋面;二是完善抄表例日制度,嚴格按照抄表例日抄表和結算電費;三是進一步縮小供、售電量抄表時間差。
(2)消除計量裝置的計量失真情況。按照《電能計量裝置技術管理規程》及《供電營業規則》等規定和要求做好電能計量裝置的全過程管理,嚴格把好業擴設計,檢定,安裝驗收,計量工作票傳遞、數據錄入,運行維護等各個關口。
(3)杜絕抄表核算與數據傳遞失真、竊電等現象。杜絕抄表中“錯、漏、估、送”現象;避免各個環節數據錄入、傳遞的差錯和失誤;全方位采取措施預防與打擊竊電。
(4)加強用戶負荷管理。積極開展需求側管理工作,逐步推行峰谷分時電價、季節電價及可中斷負荷電價等激勵政策,引導客戶科學合理用電,實現消峰峰填谷目的,降低用戶負荷的波動程度。
供售電量失真情況可以通過加強各項管理以減少它的失真程度,而電網運行狀態、客戶用電情況變化均是電網運行中時刻發生的客觀變化因素,因此線損率的波動變化是經常發生的,一些波動是正常的,一些波動是不正常的。引起線損波動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些是可以控制的,一些是難以控制的,一些甚至是不可控制的。為使電網統計線損盡量接近于實際線損,就必須抓可控因素即供售電量失真因素,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以減少因這一因素產生的線損率波動。
[1]虞忠年,陳星鶯.電力網電能損耗[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0.
[2]王 濤,張堅敏,李小平.計劃線損率的計算及其評價[J].電網技術,2003,27(7).
[3]國家電網公司農電工作部.縣供電企業線損規范管理輔導[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4]胡新梅,尚 春,唐卓堯,等.線損率波動分析[J].湖北電力,200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