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芳蓮,司漢武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本次調查選取的關中三村分別為彬縣的迎建村、永壽縣的永壽村、禮泉縣的皇甫村。調查的目的,首先是依據一定的標準來認識農村的分化現狀;其次為論證假設,農村的分化與離城鎮的距離呈負相關。選取調查村的依據:其一為離城鎮的遠近,其二為離312國道的距離;其中迎建村為城鄉結合部,永壽村位于永壽縣城2.5km處,312國道穿境而過,皇甫村則離城鎮較遠。調查時采取隨機入戶的方式,選取調查對象,每村隨機抽取100個家庭戶為樣本,總樣本量為300戶 (其中15例缺失,285例有效)。農村分化可以依據不同的指標,筆者選取的指標是就業形式、年度收入,來分析關中三村的分化,并且比較這三村的分化程度。
(1)迎建村與永壽村的職業分化比較。在此次調查中,僅將職業劃分為純農戶、非兼農、農兼非、非農戶四大類。通過調查數據得出迎建村的非農戶占全部人口的50%,而永壽村的非農戶比例則相對較低,只有5.3%;通過調查,永壽村村民主要就業類型為農兼非與非兼農,這表明大多數村民們還沒完全脫離土地;迎建村的純農戶數要多于永壽村,在城鄉結合部部分村民依然完全靠經營土地為生,占調查該村總人口的15.6%。初步得出結論:迎建村的職業分化程度要高于永壽村,即村民的非農化程度要高于永壽村。
(2)永壽村與皇甫村的職業分化比較。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皇甫村的純農戶比例為35.1%,遠遠高于永壽村純農戶所占比例(8.4%)。永壽村和皇甫村的非農戶所占比例都比較低(永壽村5.3%,皇甫村8.5%)。從中可以得知,純農戶和農兼非的就業類型占據皇甫村就業類型的80%左右,從該數據可以得出:皇甫村的職業分化程度、非農化程度較其它兩村要低。
在本次調查中將總收入為農業收入與非農收入之和,以家庭年總收入為比較對象。通過調查,我們可以得知兩村的村民收入總體水平比較低,但是通過比較兩者,我們可以看出迎建村的收入分布的多元化程度,收入水平都高于永壽村,從這一點再一次論證了上一部分的觀點,職業的多元化必定導致收入的多元化;通過調查迎建村的收入分化程度要強于永壽村,迎建村中家庭總收入( <=1,1—1.5,1.5—2,>2(萬元))比例分布為 55.2%,16.7%,11.4%,16.7%;永壽村為 57.9%,26.3%,10.5%,5.3%,可以看出迎建村的收入分布的多元化程度,收入水平都高于永壽村,再一次論證了,職業的多元化會導致收入的多元化。
農村的發展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存在著較大的區域差異,在江浙地區,農村的非農化程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的分化跟非農化是相輔相成的。現在農村的發展離不開非農化,非農化是農村分化的內在驅動力,農村的發展最終的走向就是非農化。非農化包含三方面的含義:首先,農民自身職業的非農化,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其次是農業自身分工深化導致工業化農業的過程;三是農村整個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即農村城鎮化或城市化。關中三村的非農化仍處于初步階段,存在著分化,具體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調查證實關中三村農民職業出現了分化,其中迎建村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分化程度高于其它兩地;涉農的農民比例分別是迎建村為50%、永壽村為94.7%、皇甫村為91.5%。在職業分化的過程中,村民從傳統農民中分離出 來卻未能完成非農化。在與農戶交談過程中,筆者了解到大多數村民外出務工所從事的都是第三產業和建筑業,都是靠出賣勞動力。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目前村民最重視的經營項目中,選擇提供勞務的村民達到了151人次。從表中,也可以得出關中三村的村民在就業中,選擇的職業比較單一,其中選擇種植業的比例為21.3%,而養殖業的比例僅為2.4%,從村民的選項中,可以了解到村民無論是在家務農還是外出勞務,所從事的勞動都偏向于重體力、輕腦力。村民的分化水平低,就業范圍大多都在首屬勞動市場,導致農民在非農化的過程中邊緣化,很難真正地融入城市社會。在調查中,部分農民已經完全從事非農類職業,但是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土地,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職業分化的不穩定。

表1 家庭戶目前最重視的經營項目
農村村民家庭收入的分化開始顯現出來,被調查的村民家庭年總收入存在著明顯的分化。在受訪的家庭戶中,2008年家庭年總收入低于1萬元(含1萬元)的所占比例為:迎建村55.2%,永壽村57.9%,皇甫村35.1%。2008年家庭年總收入高于2萬元的所占比例為:迎建村16.7%,永壽村5.3%,皇甫村23.4%。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的家庭收入存在著較大的分化。結合三村的情況,可以得知收入存在分化,呈金字塔型分布,但是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迎建村的非農化程度要高于其它兩個村,但是村民收入狀況并沒有優于皇甫村。這與非農化處于初期是分不開的,根據筆者同當地村民的交流中得知,農業的非農化較之農民的非農化,讓村民獲益更多;但是也存在著外出務工的收入不及村民改變務農經營模式的經濟效益好。 由于非農化的村民就業的大多數是在首屬勞動市場,而且國家近幾年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所以在非農化初期,職業分化與收入分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關系尚不穩定,非農化并不一定帶來高收入;同理,純農戶的收入近幾年也在不斷的提升。
非農化是一個過程,如何更好地疏導農民、幫助農民在非農化過程更加順利,是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之一。農民的分化是本次調查的重點。非農化導致了農民職業、收入的分化,農民的分化是經濟發展、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在非農化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邊緣人、非農化不充分、身份農民生活質量低等。如何調試這些非農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出可行性強、有針對性的方案是至關重要的。村莊的個體差異性要求要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非農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才能夠實現農村的現代化。農村分化是農村分層的前一階段,只有讓農村分化在一個良性、合理的體制下發展,才能夠讓農村的分層更加優化,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1]李旭晟.非農化體制性約束的理論分析——基于分工和資源配置的角度[J].求實,2008,(10).
[2]張紅.社會學專業綜合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M].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劉成斌,盧福營.非農化視角下的浙江省農村社會分層[J].中國人口科學,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