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力行,王 權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安徽蚌埠233000)
一是監測過程的隨意性較強。現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開展的組織程序比較混亂,沒有相關規范性監測程序的指導性文件、規范;簽訂合同內容的隨意性較大,不能按照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監測內容簽訂,或隨意編造監測指標;監測單位不重視現有規范、指導性文件的操作程序,不重過程,只重結果;建設單位只管最后的驗收能否通過,缺乏必要的組織機構、人員和信息支持、溝通渠道來配合監測工作。
二是數據采集方式落后,特別是面積監測方法精確度不高,達不到應有的技術要求,采集的數據可靠性不強,難以在項目管理中應用。
三是量測侵蝕溝土壤流失量的方法粗糙,準確性不高。
四是降水資料收集不規范,特別是次降雨和侵蝕性降雨的標準不統一,容易造成數據的混亂和分析錯誤。
五是記錄有效位數不統一,影響數據的有效性。
上述幾個問題的存在,不利于監測工作的推進,無法達到預防和治理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目的。我們應合理應用現有規范規程、相關文件、技術手段和實際經驗,促進和引導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沿著科學化、規范化的良性方向發展。為此,現提出如下幾個解決途徑以供探討。
監測工作應按照監測合同約定嚴格執行,從承接項目開始應嚴格按照以下幾個程序完成:
一是合同簽訂前監測單位要充分了解項目情況,包括批復的水保方案和批文,合同內容一定要在現行法律法規、規范規程、相關文件和技術手段的基礎上簽訂,不超范圍、超能力簽訂,不簽訂保證驗收通過等條款。
二是合同一旦簽訂,監測單位應成立水保監測項目部,并由水保監測項目部牽頭召開監測工作啟動會。啟動會由建設單位主持,施工、監理等單位的相關人員參會。在啟動會上監測單位應重點介紹水保監測工作流程,并進行現場踏勘。第一次進場之前應充分了解項目區內的安全要求,并遵守項目環境保護規定。
三是根據踏勘情況編寫監測實施方案,實施方案中應明確水保監測項目各方的關系,明確監測工作的具體程序、具體措施,并明確各方的工作分工、溝通渠道。比如要求建設單位成立水土保持的管理機構,確定聯系人、聯系方式,并確定須提供的資料(水保監理月報或工程監理月報)及提供資料具體時間。應明確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的職責,監測單位要明白如何配合和反饋監測工作,最后形成書面實施方案提交建設單位,并分發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等相關部門貫徹執行。
四是根據實施方案及時布設監測點并定期完成監測內容,按照實際情況填寫監測季報,對監測過程中出現的變化應及時調整和完善監測方案,定期提交監測季報。
五是應向建設單位及時匯報溝通每次監測情況,必要時可形成會議紀要、大事記,以及時解決監測工作中發現的各類問題,合同結束時應提醒建設單位是否順延監測服務期。
六是在總體監測工作結束后或專項驗收前,整理完善監測過程資料,按照實際監測情況編寫監測總結報告,并將報告印刷成冊報送建設單位,做好驗收準備。
(1)監測人員應持證上崗,每次監測時人員不應少于3人。
(2)每次監測前,須對監測儀器、設備進行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資料整編要經過填表、校核、復核手續,必須簽名和注明日期。
(4)監測中每次拍攝照片的位置應相對固定,并拍攝遠景和近景(正面、側面和局部)照片,所拍圖像應能反映出監測區域水土資源的變化情況。
(5)監測中發現的有關水土流失問題應現場拍照并記錄,監測結束后分析問題,提出防治建議,并整理成文字資料。
(6)文字資料應有監測日志、會議紀要、監測大事記、監測季報和年報,并最終報送建設單位,并將全年資料整編成果立卷存檔。
(1)面積監測方法選用。根據自己實際監測應用,現列出監測面積的幾種方法供參考選用(表1)。

表1 面積監測方法
(2)計算侵蝕溝土壤流失量的方法。坡面溝蝕占總流失比例的確定方法在《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中給出的是“溝蝕占總流失的比例一般為50%~70%”[1],如何確定具體比例比較模糊。根據實際測驗,確定方法如下:先在垂直于基本侵蝕溝橫斷面方向30 m范圍內測量整個坡面侵蝕溝條數,若每3 m多于1條,溝蝕土壤流失量按50%計算;若每3 m不大于1條,溝蝕土壤流失量按70%計算。
(3)降水資料的收集方法及次降雨、侵蝕性降雨的界定標準。采用當地氣象站、水文站或實測短歷時降雨資料,次降雨統計標準實為兩次大氣降雨之間時間間隔用一個時間節點分割開來,本文中采用短歷時降雨資料(原始資料為1 h記錄一次),統計時從前一次降雨記錄時間至第二次降雨記錄時間,如果中間降雨記錄時間間隔等于6 h或大于6 h,則統計為另一次降雨。若次降雨量≥10 mm,則將這次次降雨統計為一次侵蝕性降雨。
(4)觀測項目記錄單位及取用位數規定參照《水土保持試驗規程》[2]120頁表A-1執行。根據工作實際略作修改,具體見表2。

表2 修改記錄單位及取用位數
(在論文起草階段,特別受到安徽省水利設計院勘測分院副總工程師啟明、高級工程師李健的幫助和指導,在此一并感謝!)
[1]SL 277—2002,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
[2]SL 419—2007,水土保持試驗規程[S].
[3]GB/T 50123—1999,土工試驗方法標準[S].
[4]GB 50433—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
[5]SL 190—2007,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
[6]GB 50434—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