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柏良(重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重慶市400011)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頑固易復發(fā)的慢性炎癥性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病因尚不明確,主要與感染、微循環(huán)、遺傳、內(nèi)分泌等有關。銀屑病本身有明顯的微循環(huán)障礙,皮損經(jīng)久不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主要分為4型:尋常型、關節(jié)型、膿皰型及紅皮病型,尋常型銀屑病在臨床上最為多見,約占94.6%。研究表明,尋常型銀屑病發(fā)病率近年呈明顯上升趨勢,很大比例系患者自身免疫所致,并反復發(fā)作,需要反復治療,給社會和患者家庭均帶來了經(jīng)濟負擔。因此,臨床醫(yī)師在選擇治療方案時,不僅要考慮藥物的安全性和療效,同時也要考慮費用問題,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療效果的同時承受最小的經(jīng)濟負擔。鑒此,筆者運用藥物經(jīng)濟學的方法比較了7種尋常型銀屑病治療方案的成本、近期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并進行成本-效果分析,旨在為臨床選擇一種較安全、有效、經(jīng)濟的尋常型銀屑病方案。
1.1.1 入選標準。參考《臨床皮膚病學》[1]尋常型銀屑病判定標準:臨床上明確診斷為尋常型銀屑病者;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1個月內(nèi)全身未使用過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治療、1個月內(nèi)全身未使用過中藥湯劑或中成藥物治療、1個月內(nèi)局部未使用過免疫抑制劑、抗真菌藥或糖皮質激素藥物;使用本試驗藥物周期不少于60 d;入組時間均為冬季10月至下年2月;口頭知情同意。
1.1.2 排除標準。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皮損面積超過全身體表面積的10%;紅皮病型、膿皰型、關節(jié)型銀屑病患者;合并有系統(tǒng)性疾病及其他皮膚病者;治療前3個月內(nèi)接受過系統(tǒng)或局部銀屑病治療者;對7種治療藥物和外搽藥膏過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1.3 剔除標準。依從性差,不能按要求接受治療及隨訪者;自動終止治療者;治療期間合并使用其他可能影響療效觀察的藥物者。
銀屑病具有春冬季節(jié)容易復發(fā)或加重,而夏秋季多緩解的特點,特抽取醫(yī)院2008年11月-2009年2月以及2009年11月-2010年2月的尋常型銀屑病門診患者資料,統(tǒng)計患者年齡、性別、用藥情況、診療及輔助檢查和治療結果等資料。從250例中共選出患者221例。將221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按治療藥物方案分為7組,統(tǒng)計分析證實7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皮損PASI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7組一般資料,治療前、后PASI評分變化及有效率比較Tab 1Comparisons of general information,PASI score and effective rate among 7 treatment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7組給藥方案見表2。

表2 7組給藥方案Tab 2Therapeutic regimens for 7 groups
7組均以60 d為1個療程,治療前、后進行血尿常規(guī)、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腎功能(肌酐、尿素氮)、血清鈣濃度、心電圖檢查。記錄所有患者用藥期間發(fā)生的不良反應,連續(xù)觀察60 d,2周后預約復診隨訪,部分病人進行長期跟蹤,治療期間忌食辛辣香燥、醇酒、羊肉、狗肉和魚蝦等發(fā)物。
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對患者皮損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shù)(PASI評分)進行計分[2],以評價療效。病情嚴重程度按輕度、中度、重度及極重度分別計1、2、3、4分,皮損面積占體表面積1%記為0.1分,2%記為0.2分,最高為2分。PASI總評分=0.3×軀干面積分×軀干嚴重分+0.2×上肢面積分×上肢嚴重分+0.4×下肢面積分×下肢嚴重分。對比用藥前、后評分,基本痊愈為PASI分值降低>90%以上;顯效為PASI分值降低60%~89%;進步為PASI分值降低21%~59%;無效為PASI分值降低≤20%以下。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期間每2周復診或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時隨時記錄,于治療第4、8周復查肝腎功能、血脂等。
上述資料采用SPSS 10.0進行分析,各組間年齡、病程、治療前PASI評分采用t檢驗,各組間療效的比較采用χ2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變化見表1。
臨床療效在治療第60天末進行療效評價,計算PASI下降值,按療效指標求算有效率E1、E2,結果見表1。
根據(jù)藥品不良反應的不同逐一分類登記,臨床上表現(xiàn)的不良反應主要涉及口干、脫屑、胃部不適、惡心、ALT升高、體重增加、月經(jīng)紊亂等,7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見表3。

表3 7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Tab 3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7 groups
成本是指某一特定非藥物治療方案或藥物治療方案所消耗資源的總價值,包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其中直接成本由直接醫(yī)療費用和非醫(yī)療費用組成。它不僅指藥品費用,還包括治療費用、給藥費用、時間費用等[3]。本研究各組均有不良反應,所有患者的不良反應均不嚴重,不需藥物治療,故不考慮治療藥物不良反應的成本;所有患者均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故也不計算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由于患者均是門診病人,其他費用如掛號費、檢驗檢查費用均一致進行。因此,本研究只計算直接成本藥品費用,所有藥品費用按照2010年5月重慶本地執(zhí)行的藥品價格計算。7組人均成本如下:
2.4.1 藥費成本。CA藥=6×3×60/100×67.79≈11×67.79=732.13元;CB藥=298×3=894.00元;CC藥=19.52×60/7×100/15≈1115.80元;CD藥=4×3×60/36×33.15=664.33元;CE藥=3×3×60/36×40.25=604.96元;CF藥=60.72×0.5×60/10×60/30=364.32元;CG藥=81.6×100/15×60/7≈4664.11元。
2.4.2 輔助藥物成本。除B、G組外,其他5組均采用恩膚霜輔助治療。由于恩膚霜乳膏效果好、價廉,5組都按63 d開的恩膚霜乳膏,故5組的C輔=100/10×60/7×2.53≈227.70元。
2.4.3 總費用。CA=CA藥+C輔=959.83元;CB=CB藥=894.00元;CC=CC藥+C輔=1343.50元;CD=CD藥+C輔=892.03元;CE=CE藥+C輔=832.66元;CF=CF藥+C輔=592.02元;CG=CG藥=4664.11元。
當不同藥物治療方案之間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時,則采用成本-效果(CEA)分析。CEA分析的目的在于尋找達到某一治療效果時成本最低的治療方案,即在成本和效果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本研究7組治療方案的效果E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采用CEA分析。評價指標:成本-效果比(C/E)。C/E最小并不意味著是最佳方案,通常成本增加,其相應的效果也會增加,但它們并不成正比例,當成本增加到一定量時效果的增加會逐漸減少或不再增加。當費用增加而效果也同時增加時,就需要考慮每增加1個效果單位所花費的成本,即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以最低成本F方案為參照,將其他6種方案與之比較得出ΔC/ΔE,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7組成本-效果分析Tab 4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7 groups
由表4可知,7種方案中,F(xiàn)方案的成本-效果比(C/E1)最小。
在藥物經(jīng)濟學中常存在參數(shù)的不確定性,所以藥物經(jīng)濟學所用的變量通常不易準確地測量出來。為了解參與分析的數(shù)據(jù)發(fā)生變動時對結論的影響,筆者進行了敏感度分析,以驗證不同假設對分析結果的影響程度。假設所有費用下降10%,并據(jù)此進行敏感度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敏感度分析Tab 5Sensitivity analysis
由表5可知,費用下降10%,增加相同效果所需ΔC/ΔE1仍是G組>E組>C組>A組>D組>B組。因此,前面的成本-效果分析結果是可信的,即F方案仍為最優(yōu)化的治療方案。
與F組比較,A、B、C、D、E、G組每增加1個單位效果E1多花費分別為5180.42、2592.10、7345.85、4950.66、13672.73、51415.28元,每增加1個單位效果E2多花費分別為282.93、152.52、504.35、337.09、429.71、4113.22元。A、B、C、D、E、F、G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31.25%、18.75%、15.63%、33.33%、25.81%、27.27%、16.13%,因此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高。在7種治療方案中F組所需成本最少,有效率不是最高的,成本-效果比是最小的,PASI評分下降了9.7,是第3位,不良反應處于中間水平,綜合分析F方案阿維A膠囊治療尋常型銀屑病最佳。
產(chǎn)生單位效果所需的成本G組最高,有效率是次高的,PASI評分下降了10.73,是第2位,但每增加1個單位效果所需成本,G組比F組多花費4113.22元,為最高,因此,G組不是最佳方案;同樣,有效率最高是B組,所需的成本處于第4位,PASI評分下降了11.72,是最多的,但每增加1個單位效果所需成本,B組比F組多花費152.52元,故B組可以作為備選方案。
在臨床藥物治療過程中,用藥物經(jīng)濟學方法擬訂合理的成本-效果處方,可為臨床合理用藥和治療決策科學化提供客觀依據(jù)。如果只考慮成本而不考慮結果的差異是沒有意義的,而僅考慮結果卻不顧耗費的成本同樣不可取。醫(yī)師在選擇治療藥物時應考慮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經(jīng)濟因素,把疾病的治療作為一個整體,不僅考慮臨床治療效果和藥物費用支出,還應考慮社會和個人付出的代價,將“合理”與“經(jīng)濟”融為一體,應用藥物經(jīng)濟學方法制定合理的、科學的成本-效果處方,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和最小的經(jīng)濟負擔。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62-764.
[2]Harari M,Shani J,Hristakieva E,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more rapid and sensitive Psoriasis Assessment Severity Score(PASS),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 method of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before and after climatotherapy at the Dead-Sea[J].Int J Dermatol,2000,39(12):913.
[3]何志高,陳潔,張丹.藥物經(jīng)濟學研究中成本的確定[J].中國藥房,1998,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