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生
會合點33:
歡迎內黏菌蟲或魚孢菌!
時 間:
大約在9.5億年前,比上一個會合點早5000萬年。
地 點:
海洋中。
加入者:
30種現生單細胞生物,它們寄生在淡水魚、螯蝦和熱帶兩棲動物身上。內黏菌蟲或魚孢菌是類似變形蟲的和(或)具有單鞭毛階段的寄生動物。由于它們的名字比較難記,因此科學家漸漸習慣于使用其俗名DRIPs。這一俗名來源于這類生物已知四個屬的首字母。D、R、I、P分別來自皮囊孢蟲、鮭魚寄生蟲、魚孢真菌和膠孢子蟲。
形 貌:
未知。盡管所有現生的內黏菌蟲都寄生在魚、螯蝦和兩棲動物身上,但在會合點卻是沒有多細胞動物供其寄生的。因此,我們的共同祖先肯定不是寄生的,也不會生活在淡水中。我們有關這個共同祖先唯一所知的就是它是單細胞生物。
特 征:
放線菌目的一科。氣生孢子具鞭毛,能游動。如魚孢菌屬,氣生菌絲斷裂成表面光滑的孢子,孢子球形或桿狀,有時呈長達6微米的魚形,因此得名。
演 化:
它們不具有特別鮮明的形態,從表面上看像是球形或橢圓形的孢子團依附在宿主組織上,其中大部分起初被歸類為真菌、原生動物或藻類。但是,它們在分子系統樹上卻表現為一個連貫的集合,與動物和真菌的分子系統非常接近。這引發了生物學家研究其起源的極大興趣。200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它們是由進化枝上與后生動物類極為相似的分支進化而成的。
朝圣路上的現生物種總數:
110萬。

會合點34:
歡迎真菌!
時 間:
未知!
地 點:
海洋中。
加入者:
這又是一次大會合。已經描述的現生真菌有69 000種,但這可能只是估計值150萬種的一小部分。
形 貌:
當我們談到真菌時,我們想到的必定是平菇、香菇和木耳什么的。也許我們還聽說過,地球上最大的現生生物是密歇根州地下的一個巨大的菌絲體。我們這些現生的動物和真菌都與我們的共同祖先相去甚遠。與我們剩余的旅程相同,它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單細胞生物。
特 征:
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殼質,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
真菌營養生長階段的結構稱為營養體。絕大多數真菌的營養體都是可分枝的絲狀體,單根絲狀體稱為菌絲。真菌營養生長階段的結構稱為營養體。絕大多數真菌的營養體都是可分枝的絲狀體,單根絲狀體稱為菌絲。許多菌絲在一起統稱菌絲體。菌絲體在基質上生長的形態稱為菌落。菌絲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呈管狀,具有細胞壁和細胞質,無色或有色。菌絲可無限生長,但直徑是有限的,一般為2微米~30微米,最大的可達100微米。低等真菌的菌絲沒有隔膜稱為無隔菌絲,而高等真菌的菌絲有許多隔膜,稱為有隔菌絲。此外,少數真菌的營養體不是絲狀體,而是無細胞壁且形狀可變的原質團或具細胞壁的、卵圓形的單細胞。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往往以菌絲體在寄主的細胞間或穿過細胞擴展蔓延。

當菌絲體與寄主細胞壁或原生質接觸后,營養物質因滲透壓的關系進入菌絲體內。有些真菌如活體營養生物侵入寄主后,菌絲體在寄主細胞內形成吸收養分的特殊機構,稱為吸器。吸器的形狀不一,因種類不同而異,如白粉菌吸器為掌狀,霜真菌為絲狀,銹菌為指狀,白銹菌為小球狀。有些真菌的菌絲體生長到一定階段可形成疏松或緊密的組織體,菌絲組織體主要有菌核、子座和菌索等。菌核是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的休眠體,內層是疏絲組織,外層是擬薄壁組織,表皮細胞壁厚、色深、較堅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環境,但當條件適宜時,菌核能萌發產生新的營養菌絲或從上面形成新的繁殖體。菌核的形狀和大小差異較大,通常似綠豆、鼠糞或不規則狀。子座是由菌絲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織形成的一種墊狀結構,有時與寄主組織結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產生孢子的機構,但也有度過不良環境的作用。菌索是由菌絲體平行組成的長條形繩索狀結構,外形與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稱根狀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環境,也有助于菌體在基質上蔓延。

演 化:
關于真菌的起源和演化主要有二派看法。一派認為真菌是由藻類演化而來。這些藻類因喪失色素而從自養變成異養,生理的變化引起了形態的改變。另一派認為除卵菌來自藻類外,其余的真菌來自原始鞭毛生物。在真菌的腐解作用中,它使許多重要化學元素得以再循環。真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地球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
朝圣路上的現生物種總數:
26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