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納德·弗因

美國航空航天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新數據,也許提供了類星體“點亮”過程的線索。
錢德拉在二個遙遠類星體周圍觀測到了發射著X射線的高溫區域,它們被認為是在類星體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這些特征出現在距離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上萬光年的地方,科學家認為正是這種黑洞驅動了類星體的活動。
“這些X射線特征很可能是激波,也許是大約40億年前類星體點亮過程的直接結果。”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艾倫·斯托克頓說。
這二個類星體沒有顯示出周圍更大的高溫氣體包層存在的證據,這些觀測到X射線輻射的區域也沒有與類星體的射電波關聯在一起。這些事實排除了一些可能的解釋,例如這團發射著X射線的氣體云是正在冷卻的高溫星系際氣體,或者它們正在被類星體的高能噴流加熱。“對我們觀測的最佳解釋是:劇烈爆發的恒星形成活動,或者類星體本身的活動,驅趕著巨量的氣體以極高的速度逃離類星體的寄主星系。”付海說。他是這項研究的合作者之一,同樣來自于夏威夷大學。
計算機模擬了二個星系相撞時的恒星形成和黑洞增長過程,結果與觀測相符。模擬顯示,星系的合并將氣體驅趕到中心區域,在那里引發了大規模爆發的恒星形成,并且為中心黑洞的成長提供了燃料。
流經黑洞的氣體在被吞噬之前會釋放出龐大的能量,一個類星體就這樣誕生了。類星體的能量輸出使周圍的整個星系相形見絀,它還會將星系中的氣體向外驅散,形成所謂的超級星系風。錢德拉的數據為類星體產生的超級風提供了迄今最佳的證據。
經過大約1億年的時間,超級風將驅散星系中心區域的所有氣體,使恒星形成和黑洞的增長都平息下來。這時,類星體階段就會結束,星系將恢復到一個相對平靜的狀態之中。當一個較小的衛星星系被大星系俘獲,為本來處于休眠狀態的超大質量黑洞提供了食物時,星系的這種寧靜就會再次被打破。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負責管理錢德拉項目,史密森天體物理觀測臺為其提供科學支持,并且控制它的飛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