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偉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44)
柏林是歐洲的心臟城市,城市面積883 km2,總人口341萬。柏林城市軌道交通建成運營于1902年,是繼倫敦、布達佩斯、格拉斯哥和巴黎之后,世界上第5個建成地鐵的城市。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的線網布局和運營非常有特色,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對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運營有借鑒作用的建議。
柏林的城市軌道交通由S-Bahn和U-Bahn兩個系統組成。S-Bahn為輕軌系統,由15條線路組成,營業路線長達331 km,車站166座,系統主要由東西線(高架)、南北線(地下)和環線(高架)組成,其他線路都是這3條線的分支。如 S25是 S2的分支,S41、S42、S45、S46和S47共同構成環線,并在部分區段共軌運行。S-Bahn的主要作用是將城市中心區和郊區連接起來,服務于郊區往返城市中心的客流。S-Bahn的站間距長,存在大量的線路分支,支線行車間隔也較長,一般大于20 min,市中心共線區段行車間隔可達85 s,日運量達到106萬人次。在市內,這些線路共線、共站臺,有些甚至與市郊鐵路或區域鐵路共線運行。U-Bahn為地鐵系統,包括10條線,總長度達146 km,以柏林市區為中心點向外放射,共173座車站。U-Bahn主要服務于城市中心區,90%的線路為地下線,各條線路獨立運行,站間距短(800 m左右),行車密度大,高峰時行車間隔為2~5 min,平峰時行車間隔為7~12 min,年運量達到4億人次。S-Bahn與大部分U-Bahn相連接,組成了柏林的快速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見圖1)。

圖1 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線路
柏林軌道交通的投融資模式是“國有國營”,即由政府負責地鐵投資建設,所有權歸政府所有,運營由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負責。S-Bahn由Bahn Berlin GmbH負責運營,售票系統也是獨立的;U-Bahn系統的運營商是BVG(Berliner Verkehrsbetriebe)。
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的線網規劃有如下3個特點。
1)輕軌和地鐵系統分工明確,互為補充。由于兩個線網的布局不同,延伸范圍不同,致使輕軌系統的客流主要以旅游客流和郊區的通勤客流為主,地鐵系統的客流主要以城市中心區的通勤和商務客流為主。兩種不同性質的客流在兩張網內較為協調地組合在一起,既滿足不同客流的需求,又得到了有益的補充。
2)輕軌系統貫穿城區,在城區大量重合,但并不在城區結束。柏林的輕軌系統來自四面八方,并在市中心區域內集中,大量線路在市中心重合(見圖2),然后再分散到各方向,這保證了郊區客流無需換乘就可以到達城市的中心區域或另一郊區。另外,市中心重合的線路與郊區分叉的線路相互配合,既提高了中心城區的服務頻率,又保證了郊區線路的可達性,較好地解決了兩類客流的矛盾。

圖2 柏林輕軌線路在城市中心區大量重合
3)地鐵系統主要都集中在市中心以內完全沒有重合的線路,且每一條線路都會與其他所有剩余的線路有相交站點,保證線網上換乘次數不大于1次。
4)直線系數較低,對乘客的旅行速度有一定影響。
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的車輛設備也很有特色,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柏林的地鐵列車分為兩種型號,較早開通的U1~U4線路用12.8 m×2.3 m的C型車,一般6~8輛編組,剩余二戰后修建的線路使用15.5 m×2.65 m的B型車,一般采用6輛編組(平峰時4輛),均采用第三軌供電。柏林的地鐵列車通身著鮮艷而簡單的明黃色,十分醒目(見圖3)。
2)柏林地鐵由于運營歷史超過100年,中間經歷了二戰、東西德等事件,其線路上存在各個年代的設備,但設備之間仍然能夠保證相互兼容。

圖3 柏林地鐵車輛
1)靈活的運營時間。柏林地鐵的運營時間通常為:周一至周五 4∶00—次日 1∶00,周六5∶00—次日 1∶00,周日 6∶30—次日 1∶00。此外,除了 S45、S8 和S85之外,許多線路上都有夜間車通宵運行,以滿足夜間乘客的需要,夜間車的運行區段則根據需要縮短或者延長。
2)大小交路套跑的組織模式。在柏林的城市軌道交通中,大小交路套跑的例子較多,如S1線路上每隔一列車就有一個小交路列車,這類列車在到達終點 Oranienburg之前的Frohnau站折返。甚至在S3上,所有列車都只到達 Friedrichshagen,而非真正的終點站。在U5上,平峰時每隔一列車就有一小交路列車在Kaulsdorf-Nord折返。
3)獨立運行和共軌運行模式。例如,在Wittenbergplatz和 Nollendorfplatz之間,U1和U3共軌運行;而在Nollendorfplatz車站,U1既可以使用U3的2條股道,還可以使用U4的2條股道。可見,在行車組織上非常靈活。
1)票制票價。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的票制劃分主要包括乘客細分和收費區域。乘客細分包括普通出行、通勤、旅游等人群,而更具特色的是其按照區域收費,整個柏林區域被分為A區、B區和C區。其中,A區為環線以內的區域,B區為環線至城區邊界的區域,C區為大柏林都市區(包括Postdam城)。不同類型車票所能通行的區域有所不同。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的票制較為豐富,但基本分為普通票(Regeltarif)及折扣票(Erm?βigungstarif)兩種,后者適用于6~14歲的兒童。折扣票主要包括短途票(Kurzstrecke)、單程票(Einzeltickets)、單日票(Tageskarte)、7 日票(7-Tage-Karte)、月票(Monatskarten)、旅游票、自行車票等。每種折扣票還可細分,如旅游票分為歡迎卡(Welcome Card,見圖4)及城市旅游卡(City Tour Card)兩種。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的票價受到政府補貼,普通票價為2.1歐元。

圖4 柏林歡迎卡
2)售票和檢票。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的車票既可以在車站、自動售票機(見圖5)購買,也可以在一些經營許可的商店購買。車站內無檢票人員或閘機,乘客憑自覺性買票和檢票。車內有少量的巡邏人員隨機查票,有無票乘車者會被處以40歐元的罰款,并記錄在案。

圖5 自動售票機
由于線網的特點,使得柏林城市軌道交通產生另一重要特點,即具有較多的綜合換乘樞紐。例如,來哈特樞紐(Lehrter Bahnhof)是集軌道交通(高速鐵路、普通鐵路、S-Bahn、U-Bahn)、道路交通于一體的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占地10萬m2,建筑面積17.5萬m2。整個樞紐共分5層:地上2層為高鐵和S-Bahn層,3個島式站臺;地上1層為售票廳和換乘大廳;地面層為路面交通層,有道路和各種停車場;地下1層為售票廳和換乘大廳;地下2層為高鐵、普通鐵路和U-Bahn層,5個島式站臺。建有4層私家車停車場,提供方便的停車設施;在軌道橋東西兩端建造辦公樓,提供商業活動,吸引客流(見圖6)。

圖6 Lehrter Bahnhof綜合交通樞紐
柏林作為世界知名的地鐵城市,其“環形+放射”的線網對于我國的許多城市都有借鑒意義。
1)在柏林,每2.37萬人擁有1 km地鐵,而我國大城市的人口基數大,無法按此規模規劃,因此我國地鐵必須更加注重合理規劃,提高效率。
2)與我國一些城市將郊區線和市區線分立并進行換乘的模式不同,柏林的郊區線很長,從郊區到市區再到郊區,有效地將過境客流與市內客流分離,易于組織管理。
3)中心城區大量線路重合服務,外圍區域分叉運行,針對不同的客流采用不同的運行模式,能夠同時滿足中心城大斷面客流和郊區小斷面客流的需要,提高了運營效益。
4)某條線與所有其他線路有換乘點,既可以減少網絡上的換乘次數,也可以避免一些關鍵車站出現常態化的大客流。
5)柏林經歷了共線運行到獨立運行的逐漸演變過程,各種設備雖然年代差異較大,但能夠在同一網絡中良好運行。為此,我國在地鐵規劃和設備采用時要充分考慮未來。
6)不同的票制能夠為多種類型的客流提供不同的選擇,有效地提高運營收益。
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正處在飛速發展階段,地鐵規劃、建設和運營部門應當充分吸取國外的經驗和教訓,正確處理現狀和未來的矛盾,才能真正達到服務乘客并與城市良性互動的目的。
[1]Hardy B.The Berlin U-Bahn[M].Harrow-weald:Capital Transport,1996.
[2]BVG[EB/OL].[2011-07-05]http://www.bvg.de/index.php/en/Bvg/Start.
[3]邱麗麗,顧保南.國外典型綜合交通樞紐布局設計實例剖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6(3):55-58.
[4]李得偉.華盛頓地鐵考察及對我國地鐵建設的借鑒[J].都市快軌交通,2010,23(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