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我國發展與公正問題依然存在。與促進發展相比,推進社會公正的任務更加艱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社會領域改革的推進,民生建設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社會公正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公正問題伴隨著發展而生,卻不是發展的“罪過”。從改革開放前主要體現為“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到現在的公正問題,從哲學意義上講,并不意味著倒退,而是螺旋式上升。當然,要繼續推進社會發展,就必須下大氣力解決不公正問題,實現向高層次公正的轉變。這對于我們黨來說是一種新的重大考驗。一是公正問題正在成為全局性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超出以往任何社會歷史時期,人們對于公正的判斷標準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不能加快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不公正現象,人民群眾的不公平感就會增強,社會矛盾就容易激化,久而久之,就容易使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問題。二是公正問題嚴重影響發展。當前公正問題突出反映在收入分配領域,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會導致多數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無法與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從而導致社會消費能力無法同步提高,嚴重影響內需的擴大,阻礙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三是公正問題影響改革進程與黨的形象。我國改革

之初,各階層人民普遍受改革之惠,普遍積極支持改革。由于體制轉軌尚未完成,不公正現象在一些領域出現,使得一些人對改革產生了懷疑和動搖。改革的進程就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黨的形象和執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