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面環陸、近封閉的內海,渤海以水體交換緩慢、自凈能力差著稱。多年前,就有學者發出“再不治理,渤海恐將成為下一個死海”的警示。今天的渤海,已呈現出近岸海域整體“亞健康”狀態。
歷史上以“天然魚倉”著稱的渤海,海洋魚類物種的數量在急劇下降。1982年至1993年,渤海灣和遼東灣的主要經濟魚類群落,已從85種下降至74種;而到了2004年,群落數量急速下降至30種。今年7月13日,天津市渤海水產研究所發布的《渤海灣漁業資源與環境生態現狀調查與評估》項目報告顯示,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漁業資源,已從過去的70種減少到目前的10種左右。帶魚、鰳魚、真鯛、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魚類幾乎絕跡。“(渤)海灣作為漁場的功能已基本喪失。”國家海洋局如此評價。
有專家表示,陸源污染才是渤海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渤海沿岸城市超過一半以上的排污口,正在源源不斷地向海洋注入各類生活、工業和農業污水。環保部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差,為中度污染”。較為清潔的一、二類海水面積持續下降,較2009年下降16.3%;四類和劣四類海水面積卻在繼續擴大,上升了4.1%。

作為參與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鄒景忠見證了渤海治污的整段歷史。在他看來,幾乎所有關于渤海的龐大治理計劃,最終都慘淡收場。他認為,海洋部門不上岸、環保部門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管不了排污的部門割據現象,以及地方政府的各自為政、相互推諉,是渤海污染無法得到根治最為關鍵的因素。“十三太保,五龍鬧海”,便是賦予五個涉海部門和沿岸三省一市共13個城市的一個比喻。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認為,今天渤海近岸海域的污染治理,依然面臨中國環境治理領域始終存在的一個矛盾:“污染的是海洋,需要治理的環節卻在陸地上。部門之間打架且不談,治理的難點就在于地方要發展,而環保部門的權力卻不足以大于地方發展經濟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