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華
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的改革創新首先是理念的創新,應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一核心理念,創新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的內容、方式等,進而提高宣傳教育的效果,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計劃生育中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要改革和創新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理念的創新。
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是通過有效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將人口與計劃生育方針政策及有關理論、思想等內容傳播給社會公眾,以影響公眾接受并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一項實踐活動。通過宣傳教育,實現有效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人口計生宣傳教育工作是一項最基礎也是最基本的工作,貫穿于人口計生工作的始終,只有抓好、抓實、抓緊,才能保證人口計生工作的穩定、健康的發展。
由于宣傳教育在整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始終處于首要地位,其改革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以下簡稱宣傳教育)的改革創新首先是理念的創新。宣傳教育理念的創新涉及諸多方面。
1.以人為本。人口問題從根本上講是一個發展問題,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因此,我們要堅持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作為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主要指導方針。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要發展,宣傳教育的理念要創新,其核心就是要確立科學發展觀。確立了這一全新的理念,方能在宣傳教育工作實踐中創新內容、形式等,引導廣大育齡群眾確立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2.在法律的天平上“舞蹈”。依法宣傳教育是依法行政的內容之一。過去,在計劃生育系統,一提到依法行政,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政策法規部門,認為宣傳教育部門似乎與依法行政關系不大。事實上,這正是宣傳教育理念需要創新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明確規定:“國家依靠宣傳教育、科學技術進步、綜合服務,建立健全獎勵和社會保障制度,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以法的形式將宣傳教育確定下來,這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宣傳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是依法必須進行的。
3.由“我要宣傳教育”變為“要我宣傳教育”。按需宣傳教育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實際出發,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為根本,使得宣傳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更加貼近群眾的實際生活,這樣才能使得宣傳教育的結果更加突出。
近年來,我們提出在廣大農村要把計劃生育工作與發展經濟、幫助農民勤勞致富奔小康、建設文明幸福的家庭、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為農民群眾提供生產、生活、生育方面的服務,首先幫助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盡快致富,并帶動更多的家庭少生、快富、奔小康。
4.“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宣傳教育的虛實結合,至少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宣傳教育必須既務虛又務實,做到虛實結合,如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活動,從人們群眾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抓起,將宣傳新的生育觀念融人為群眾辦實事之中;二是宣傳教育也有硬指標。過去,人們總認為宣傳教育就是“搖搖筆桿子,耍耍嘴皮子”,沒有硬指標。這種宣傳教育僅是“軟任務”的理念,也是一種亟待更新的理念。
1.“新酒”。(1)使宣傳教育更具針對性。每年下發宣傳教育專題調查表,組織人員下基層調查研究,征求群眾與基層計劃生育干部的意見,根據調查結果確定年度宣傳教育重點。(2)多種形式入戶宣傳。從單一的墻上標語發展到目前形式多樣的宣傳形式,比如制作大型戶外宣傳廣告,標語,將宣傳品送進千家萬戶;將人口計生法律法規融入生育文化、生活指南、嬰幼兒教育等科教知識之中,吸引大批觀眾接受教育,如組織宣傳小分隊,開展“送溫曖進村入戶”和“關愛老人小孩”活動,使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2.“新瓶”。(1)充分運用新的傳媒手段。從現在鄉鎮基層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特別要充分利用比如互聯網、黨政網等傳遞量大和傳遞及時的優勢,使廣大群眾置身于宣傳教育的濃厚氛圍之中。(2)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硬件建設。比如建立健全育齡群眾避孕節育與生殖保健檔案,為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群眾免費提供基本項目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因地制宜地編排宣傳節目,開展大型集中宣傳咨詢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寓教于樂,改變群眾的生育觀念。
總之,要創新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的理念,工作者必須加強學習,深入調查研究,才能以全新的理念指導宣傳教育工作實踐,也才能達到宣傳教育“內容精”、“方法活”、“過程優”、“范圍廣”、“品位高”、“效果好”的要求。
[1]尹春晶.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的改革創新[J].黑河學刊,2007(3).
[2]鐘慶才.人口計生宣傳教育為“先導”的重心和支點[J].人口研究,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