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 槍
“收入跑贏 CPI”了嗎?
文/老 槍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月份CPI為6.5%。這一數據與6月份的6.4%、8月份的6.2%合伙構成通脹壓力。此前市場對于下半年CPI緩步回落的預期可能落空。
CPI牽動著每個消費者的神經,CPI高燒不退讓居民收入相形見絀。國家統計局卻說,不要緊,“全國31個省市(區)上半年居民收入全都跑贏CPI”。這話聽起來不錯。收入跑贏CPI,總比跑不贏好,總比“只長胡子不長眉毛”好。人們被CPI漲怕了,苦苦攢起來的幾個小錢,今天這個漲,明天那樣漲,三漲兩漲,口袋里所剩無幾,不少人只好“負債經營”。謝天謝地,CPI雖然高位運行,但還是沒有跑過居民收入。
慶幸之余,人們還是將信將疑,總感到官方渲染的 “全面飄紅”,更像是一種諷刺。
其一,真的跑贏CPI了?到底是CPI跑得快,還是自己的錢袋子鼓得快?別人的感覺總不如自己來得準確。說不清國家統計局的“跑贏”是怎么弄出來的,只知道我等的收入一分沒漲,更別提“跑贏”了。周圍的人也都有同感。專家說了,你們感覺不到是因為有“誤區”:統計部門的數據包括工資性收入、年終獎、利息、股息、紅利以及單位其他福利等隱性收入。原來如此,人們把那么多“隱形收入”忽略了。倒要請教專家,平頭百姓、普通工薪階層,有多少人有股息、紅利?如今社會有“隱形收入”的,都是何許人也?你把少數有“隱形收入”的人普遍化,以偏概全,符合統計學原理嗎?要說“收入跑贏CPI”,也只能是有“隱形收入”的那些人。少數人跑得贏,多數人跑不贏,不叫真跑贏。
其二,就算跑贏了,值得炫耀嗎?收入的增長到底要和誰比,國家早有指向。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兩個同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和國民經濟增長同步;勞動者報酬的提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步)。收入增長要與GDP比快慢,要與財政收入比快慢,要與企業利潤增長比快慢。與CPI比快慢,就比錯對象了。一個是國家力挺的指標(收入),一個是國家打壓的指標(CPI),兩股道上跑的車,好放到一塊比嗎?有權威數據表明,上半年我國GDP增長9.6%,財政收入增長31.2%,企業利潤增長27.9%,而城鎮居民收入長7.6%,盡管這個速度超過了CPI,卻遠遠低于經濟發展速度、企業利潤增長幅度。一開局就未實現“同步”,一開局就爽約,就是贏了CPI,又有什么好沾沾自喜的?
收入與支出是與老百姓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兩項指標。收入只是一根針,支出卻是多根線,收入是單向的,支出卻是全方位的,一處不到都不行。高支出必須有高收入作支撐,收入的眼越小,老百姓支出越吃緊。所以政府采取了雙向抓的硬招,一手抓“收入倍增”,一手抓物價調控。7月份CPI又竄到6.5%,這時再說什么 “收入跑贏CPI”,實在是種誤導。
該快的不快,該慢的不慢;該堅挺的不堅挺,該收斂的不收斂。這才是最叫人揪心的。
“倍增計劃”還剛剛起步,別說大多數人的收入還未跑贏CPI,就是跑贏了,也不值得驕傲;別說民眾收入離“倍增”還較遠,就是有一天真的“倍增”了,也不值得驕傲,因為這是政府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