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生
一身侵華日軍打扮,手握“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還帶著一臉的邪笑……這便是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一景區重現的“鬼子進村”場景。在這個新推出的旅游項目中,游客有的扮鬼子,有的扮漢奸,還有的扮“花姑娘”。
拿國恥來取樂,不少網友憤慨萬分。當地旅游部門負責人解釋說,該項目是“為了做紅色旅游,了解這段歷史,教育年輕人。”讓游客扮成日本鬼子美滋滋地搶“花姑娘”,“紅”在哪里,“教”在何方,能達到什么目的?招徠顧客,可創特色,但豈可越過底線!
無獨有偶。黑龍江省方正縣花70萬巨資為日本法西斯樹立“日本開拓團紀念碑”,邀請日本駐沈陽總領事參加落成儀式,引起軒然大波。“開拓團”是什么東西?稍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開拓團就是日寇掠奪我國東北土地的先遣軍、屠殺東北人民的后衛隊。日寇以“開拓團”形式,通過“移民”占領東北。1940年后,更把“百萬移民計劃”列為偽滿的三大“國策之一”,要在總人口不過3000萬的中國東北強行移入100萬戶日本人。其移民計劃甚至制定到20世紀50年代,后因抗日戰爭勝利而中斷。日本侵略者的“開拓”、“移民”不是簡單的人口遷徙,“開拓團”中絕大多數是退伍軍人,非軍人也要接受軍事訓練。在日本關東軍對抗聯部隊的“肅正”、“討伐”中,“開拓團”是手執武器屠殺中國人民的急先鋒。然而,方正縣某些人竟然為劊子手樹碑,真正是親者痛,仇者快,實乃天下奇聞,古今罕見。
面對憤怒的國人,方正縣一領導辯稱,此舉是為了“教育后人,記住這段歷史。”而網上消息說,方正縣此舉是為了吸引日商投資。除立碑外,還耗資1500萬為“開拓團”拍電視劇立傳,硬性規定街頭匾額必須標有日文,不服從的要罰款5000元,由工商局執行。這些難道也是為了“教育后人”嗎?
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很佩服猶太人不屈的民族精神。二戰結束這么多年,一直鍥而不舍地追捕那些罪惡滔天的納粹分子,哪怕他們藏匿天涯海角,哪怕他們即將離開人世,也一定要把他們押上審判臺,還歷史一個公正。而我們一些人卻無視日《防衛白皮書》污蔑我國“威脅”、日新版教科書美化侵略歷史的現實,為侵略者樹碑,為劍子手抹粉,兩相比較,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
方正縣政府微博說:立碑是為了“更加深切地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另一條微博說:“中日友好園林并不是對外開放的旅游景點,而是專門接待來訪的日本團體的。平時大門都是緊鎖的,入內需經縣外事部門批準。”這顯然是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既然是體現“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又為何躲躲藏藏,不敢公開開放,只為日本人服務?更重要的是,未來可以重寫,歷史不可更改,對戰爭罪人根本不存在什么“博大情懷”。
搶“花姑娘”也好,樹“開拓碑”也好,兩者異曲同工,同出一轍,說白了,都是為了一個字:“錢”。所謂“紅色教育”、“教育后人”、“博大情懷”云云,只是漂亮的幌子而已。我國早已不是閉關鎖國的時代,倡導改革開放,推行市場經濟,主張接軌世界多賺錢,這是毫無疑義的。但錢的來路要正,不能喪失民族氣節。拿原則作交易,忘卻國恥,丟掉國格,傷害國人情感的事半點也不能做。如果做了,說嚴格點,與過去當漢奸又有什么區別!
為何會出現這些不該發生的故事?說到底,是見利忘義,是非不分,素質有問題,是發展的指導思想有問題,是我們有些干部有問題。我們的目標是建設既有物質文明又有精神文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可是,平心而論,一些地方又有多少精力用于精神文明建設了?
與其憤慨,不如實干。我們要吸取教訓,進一步端正發展思路,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國民綜合素質。選拔各級領導干部既要看“才”,又要看“德”,還要強化監督,跟蹤考核,實行淘汰。這樣才不會出大的問題,尤其是一些令人可笑又可氣的常識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