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左權縣委書記、縣長 王兵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經濟社會轉型跨越
■中共左權縣委書記、縣長 王兵
“十二五”戰幕已拉開。如何在未來五年,把左權經濟社會發展推上一個新的平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結合正在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我們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謀劃實施基層黨建固本強基“十大工程”,著力打造一支謀發展、善發展、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瞄準新目標,實施“領航艦隊”工程。我們初步確定“十二五”要在經濟上“再造兩個左權”。這一目標極富挑戰性,要想實現,必須有一支“領航艦隊”。打造這支“艦隊”,要抓住三個“優”:“優中選優”。在村委會和黨支部換屆選舉中,要堅持“兩推一選”模式,真正把政治素質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村干部選拔到村支書崗位上。還要全方位、立體化“找”能人,讓年紀較輕、有經濟頭腦、在群眾中有威望的能人進入“領航艦隊”。“精心培優”。以常規培訓為前提,以黨組織活動場所為陣地,以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載體,采取集中培訓與送課上門、現場觀摩與實踐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因“人”而宜,按“需”施教,注重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黨組織書記的綜合素質。“機制激優”。逐步建立和推行以“定職責目標,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養”為主要內容的“一定三有”農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建立完善基本養老保障機制,解除干部后顧之憂,讓他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著眼新思路,實施“人才強縣”工程。圍繞“再造兩個左權”的目標,我們勾勒了“十二五”發展的新思路。著眼這一思路,力爭走出一條具有左權特色的人才發展之路。第一,培養是基礎。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人才,增加人才總量,提升人才素質。建立健全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適應的多元人才培養機制。立足縣職業技術學校,大力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引進是關鍵。要以項目為載體和途徑,加快引進緊缺人才、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以資源吸引人才、以人才引進項目、以項目對接人才的引進機制,讓更多的人才把干事機會放在左權,把創業舞臺選在左權。第三,使用是根本。要樹立科學的選人用人觀念,把人才素質能力與崗位要求結合起來,使各類優秀人才充分施展才干,做到因才適用、用當其時。對中青年人才尤其要大力扶持、注重選拔。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鍛煉力度,促其盡快成長、為群眾服務。積極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待遇優良、服務周到、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良好環境,讓左權成為各類人才奮斗、創業和成功的樂土,成為一切勞動、智慧、技術和資本競相匯集發展的熱土。
——服務新跨越,實施“優化組織”工程。近年來,左權縣把優化組織當作工作的重點,從整體上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在“十二五”跨越征程中,要進一步抓好組織建設。第一,優化基層組織設置。圍繞經濟轉型,積極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居聯建”等新型黨組織,嘗試黨支部書記跨村任職,倡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一肩挑”,提倡“兩委”干部交叉任職,規范農村干部職數,力求精干高效。第二,創新組建方式。采取“重組、單設、聯建、掛靠”等形式,促使強弱村聯合、大小村掛靠、好差村互補,實現黨建聯姻、資源共享、經濟聯合、共同發展。第三,擴大黨組織覆蓋面。針對社區、企業等黨建薄弱區域,選派黨建工作聯絡員,本著“引進一個、帶動一批、興起一片”的思路,以“幫助開展黨的工作→發展黨員→籌建黨組織”的工作模式,擴大黨組織覆蓋面,有序開展黨建工作。
——凝聚新合力,實施“和諧運作”工程。第一,以學習培訓內強素質,為密切村級“兩委”關系夯實基礎。從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采取黨內教育和黨外關懷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村級“兩委”關系。第二,以理順機制明確職責,為班子建設提供動力保障。明確農村“兩委”干部的權力行使和領導職責,從而實現村級“兩委”決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學化。第三,強化領導注重監督,為密切村級“兩委”關系提供制度約束。加強民主監督,完善與《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將村務工作管理權和監督權明確分離。通過“和諧運作”工程,力爭使廣大農村黨員干部在工作上創一流、在發展中爭第一,帶著群眾干、領著百姓闖,形成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合力,讓黨的事業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不斷前進。
——立足新起點,實施“提質塑形”工程。首先,實施“項目支書”培訓計劃。確定產業項目,加大扶持力度,依托當地優勢,創辦致富項目,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特”的產業項目發展格局,力爭到2013年末,全縣70%以上的農村支部(總支)書記能夠帶頭創辦致富項目。其次,注重實用技能掌握。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開展各級各類培訓,提供政策扶持,力爭2011年末全縣90%以上的農村干部能夠掌握一門以上致富技能或實用技術。第三,開展崗位能力培訓。采取分級、分期、分批的辦法,對機關、鄉鎮、村級干部每年進行至少一次的崗位能力培訓,每次培訓時間不少于7天。鄉鎮黨委每年要結合實際對村干部進行培訓,集中培訓時間不少于3天。第四,堅持“走出去”戰略。“十二五”期間,要保證領導干部每年都有半個月以上時間走出去參觀學習、考察取經,努力形成黨員干部人人學習、奮發學習、持續學習的良好氛圍,使每一位領導干部成為學習型、知識型、實干型干部。
——搭建新舞臺,實施“陣地覆蓋”工程。目前我縣仍有部分行政村和社區的活動場所破舊狹小、設施落后。我們要多方籌資,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逐年計劃、逐步投資、逐項完善,力爭3年內實現村級活動場所和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全覆蓋。第一,規范標準。依照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的標準,按照“一室多用”要求,加大村級活動場所的建設力度,完善相關配套實施建設。第二,聯手共建。采取縣直單位與村集體聯手共建、社會力量援建的辦法,確保陣地覆蓋工程順利推進。第三,強化管理。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侵占、私分、破壞或查封、扣押、凍結、沒收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確保村級資產不流失。第四,發揮作用。按照“設施完善、管理規范、活動經常、作用明顯”目標要求,努力把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成為黨員活動中心、村民議事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教育培訓中心、文化娛樂中心等集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陣地。
——緊跟新形勢,實施“制度健全”工程。要根據轉型跨越的形勢需求,以制度為抓手、以制度促發展,在黨員干部隊伍從嚴管理上下工夫。健全責任機制、強化作風監察、注重實績考評,以思想解放、善謀敢干、依靠群眾、敢于擔當、治庸治懶為重點,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形成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讓跨越轉型的過程成為制度健全的過程,以良好的制度正黨風、帶政風、促民風,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突出新機制,實施“陽光黨務”工程。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基層組織黨務工作會議精神,確實把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落到實處。擴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輻射面,采取“三定一監督”(定內容、定形式、定時限、要監督)的有效手段,努力實現“陽光黨務”。構建民主、規范、開放的工作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為全縣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跨越發展、趕超發展營造安定有序的政治法治環境、優惠便利的投資環境、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樹立新形象,實施“勤政廉潔”工程。把《廉政準則》作為黨員干部不可逾越的紅線,在加強干部作風上下工夫。要求每位領導干部都要做到勤思勤為、廉潔務實,把順民心作為決策的出發點,把解民憂作為工作的著力點,把惠民生作為發展的落腳點。積極開展警示教育,主動開展自查自糾,堅決從源頭上預防、機制上入手、制度上落實。打造過硬作風,以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為全縣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再立新功。
——探索新途徑,實施“關愛幫扶”工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關心和愛護基層干部、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的要求,從工作目標和制度措施上注重對黨員的關心、愛護和激勵。積極建立村干部待遇合理增長機制、適當提高村級主干的崗位報酬、有效實行村級經濟創收獎勵制、建立完善困難黨員幫扶制、認真實行村級干部考錄鄉鎮公務員等制度,以充分調動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激勵、關愛、幫扶、創業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