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周
實行目標責任考核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
■崔建周
建立健全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實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起點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把黨的建設也分解為具體的考核指標,健全和完善了黨的建設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它的實施,必將成為推動全省黨的建設工作的有力抓手和制度保障。
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省的各級黨組織是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戰斗堡壘。實現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強化黨的建設的保障支撐作用。黨中央一再強調:“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黨的建設,是全黨的重大政治責任。”省委也一貫高度重視全省黨的建設工作。由于黨的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一些地方和單位不能清醒認識黨的建設的重要作用,不能正確處理黨的建設和經濟發展、業務改進的關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經濟輕黨建的傾向。這種傾向表現在實踐當中,就是黨的建設工作在實際中常常“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出現了所謂的“沙灘流水不到位”的問題,影響了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
要強化黨建的責任意識,首先要實現由經濟社會發展考評與黨建考評“兩張皮”轉向“雙贏互動”、捆綁考評、互相促進。把黨建工作目標任務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不再單純重視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的獎懲功能,而把黨的建設的考核結果充分運用到推進工作和鼓勵先進中。這既體現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要求,也體現了黨建是“第一工程”的要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實行,就是要通過考核使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深刻認識到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是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內的全面發展。我省的目標責任考核指標體系把黨的建設列為各市、省直部門(單位)領導班子和隊伍建設的共性指標,把黨的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作為重要指標一道部署、統一考核,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任務層層分解、考核嚴格明確的黨建工作新格局,強化了各級黨組織和領導班子黨的建設的責任,能確保黨的建設各項部署落到實處、落到基層。
“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作風、能力等直接影響改革發展的全局。“黨要管黨,首先要管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從嚴治黨,首先要治理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建設始終是各級黨委高度重視的工作。近年來,我省各級領導班子和廣大領導干部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在黨性修養、能力提高、作風改善、民主決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績,有力地推動了全省其他工作的全面開展。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建設的一般性號召比較多,具體明確的要求和抓手比較少;提出的要求多,考核的手段少,雖然提了不少目標,但建設的好與壞、深與淺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標準。
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黨的建設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牢牢抓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兩條主線,根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干部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確立總體目標,并據此設置相關指標進行考核。要把領導班子、領導干部隊伍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結合起來,既要根據干部隊伍建設規律和發展要求來設定指標,也要重視與我省轉型跨越要求的契合度,使相關指標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有機銜接。我省關于領導班子建設年度考核的指標涵蓋了思想政治建設、領導水平、工作實績、完成重點任務、反腐倡廉等各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具體的要求;對于領導干部的年度考核包括德、能、勤、績、學、廉等方面的現實表現,并進行嚴格的考核。這些指標體系既體現了對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的職責要求,也體現了山西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對于推進領導班子建設和提高領導水平能起到“指揮棒”、“推動器”作用。
各級黨組織和黨務工作者是黨建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其工作效能直接決定了黨建工作的成效。但是由于沒有明確的責任目標考核,一些黨組織和黨務工作者在以往的黨建工作中不主動抓工作重點、不認真抓工作成效、不積極破解難題、效率意識淡薄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部門和單位的黨建工作不落實、不切實、不扎實,花錢不少卻成效不大。
黨的建設目標責任考核機制把黨的建設放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時空坐標中定位,專門列出了黨風廉政建設、基層黨組織建設等具體指標,這些指標體系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務工作者提供了明確的目標指向。與此同時,把考核結果同調整領導班子以及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職務升降等結合了起來的做法,既形成了各級領導班子重視黨務工作、支持黨務工作的壓力,也為黨務工作者提供了工作的動力,對于形成責任明確、領導有力、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黨建管理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有重要作用。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黨的建設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為人民群眾執好政、掌好權、服好務,這就要求既要根據人民群眾的要求進行黨的建設,也要把人民群眾的評價作為黨建成效的評判標準,更要把人民群眾的參與作為推動黨的建設的重要途徑。黨的建設如果不體現群眾的意愿,不接受群眾的評價和監督,僅僅是關起門來搞黨建,自說自話、自建自查,就可能使黨的建設陷入自滿自足、自我循環、流于形式的境地,既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也不不利于形成黨的建設的長效機制。
要形成黨的建設與普通黨員、人民群眾的有效互動,就要擴大黨員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突出普通黨員、黨外群眾的考核評價功能,把主要由傳統的上級考核、內部考核、組織考核、統一考核轉為上下結合、內外結合、組群結合、統分結合,并要根據被評價對象與評價主體關聯度、知情度的差異,確定不同的評價方法和相應權重指數,形成多元考核評價主體。山西省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把自查總結、民主測評、個別談話、民意調查、社會評價結合起來進行考核,增強了民意和社會輿論的評價功能,拓寬了考核范圍、形成了多元評價主體,構建了“開門搞黨建”的科學機制。這樣的模式有利于消除群眾與黨建之間的“隔斷”,讓群眾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互動,讓黨務工作者在群眾的評價中增強使命意識、責任意識。
總之,黨的建設不僅是科學發展的目標之一,也是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和重要保障。省委將黨的建設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并運用一套科學嚴密的指標體系來考核,必將推動全省黨的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這一考核體系在加強定性指標方向指引的同時,加大定量指標的權重,切實解決黨建責任制考核操作性不強的問題,變“軟任務”為“硬指標”,將有效推動黨的建設走向經常化、制度化的軌道,成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有益探索實踐。
(作者單位:中共山西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