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倡導優雅生活
與美國現代文明相比較,法國現代文明至少有以下三個明顯不同于美國現代文明的特征:
自文藝復興開始到19世紀,法國一直是西方現代化運動的先鋒、啟蒙運動的主戰場,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典范。響徹近代西方世界上空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就出自這個國度。
近代以來法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歐洲乃至西方文化的中心。法國的小說、戲劇、繪畫、音樂不斷花樣翻新、令全世界驚嘆。許多文化思潮和流派在法國誕生,然后迅速影響或蔓延到全歐洲以及大西洋的彼岸,如:巴羅克、古典主義、羅可可藝術、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野獸派、立體派、抽象派、新古典主義,還有理性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哲學、實證主義哲學、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結構主義哲學、解構主義哲學,等等。這些思想文化流派可謂是豐富多彩,百花齊放。它們沐浴了現代化運動的本來精神(即自由、平等的精神),但決非過分世俗化、市場化、科技化,相反大多是對現代文明過分物質化的異議乃至抗議。
思想文化的繁榮是與思想文化的創造者的名字直接聯系的。近代以來,法國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等,有如晴朗的夜空、群星燦爛。
在除經濟科技領域外的所有其他思想文化領域,現代法國的成就是美國所根本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的。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立國200年的時候,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鳳毛麟角,而著名的藝術家(除電影表演藝術之外)、音樂家幾乎是空白。例如,就音樂而言,美國具有特色的只有爵士樂、鄉村音樂、搖滾樂,而沒有什么著名的音樂家。法國與美國的這一比較至少說明,人類文明發展的道路并不是只能朝著經濟技術發達、物質財富繁榮方向單向度地片面發展,而是能同時朝著思想文化豐富、精神情趣高雅方向多向度地協調發展。這后一種方向不僅會減少人類之間的爭權奪利,而且會緩和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就個人而言也是如此。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把拼命賺錢作為生存的終極目標,至少有一部分人可以把思想文化上的創造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特別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自己生存的坐標。
法蘭西是世界所有民族中最注重生活風雅和情趣的民族。早在天主教會一統天下、歐洲人思想普遍被宗教神學所禁錮的中世紀,法蘭西民族就出現并流行歌頌愛情、贊美和平、謳歌正義的騎士文學、市民文學和抒情詩。這些文學作品最早孕育了法蘭西人浪漫主義的個性和情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并沒有使這種浪漫主義消失、湮沒,相反推動了浪漫主義與人道主義、理性主義的結合和交響。
17世紀,法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伴隨著王權政治勢力的強大,宮廷在全國政治生活和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確立,外省貴族世家向巴黎集中,16世紀即已盛行的社交之風通過貴族沙龍進一步興盛,并通過社交活動在貴族中形成了一種被稱為“風雅生活”的貴族生活。這種風雅生活造就了一批風雅之士(不僅有貴族,也有一大批文化人)。他們擺脫了中世紀粗野剽悍的習氣,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和知識修養(特別是文學藝術素質和修養),談吐舉止高雅而自然,懂得社交禮節,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周旋自如,懂得如何贏得眾人的注意。通過這些風雅之士,在法國逐漸形成了一種制約個人行為的文化模式,這就是注重生活的風雅和情趣。
今天的法國人,盡管在物質生活方面已經現代化,但仍然保留著獨特的民族個性和情懷。法國人像美國人一樣,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富有、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天堂,而且任何人都會注意到金錢在現代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但他們仍然堅信:“金錢能使人活著,但人活著不是為了金錢。”在他們看來,追求賺錢并不是人生存的唯一目的,賺錢之外人間還有許多值得追求的美好東西。因此,法國人除了工作之外,注重形體健美,努力使自己的容貌出眾;注重儀表舉止,努力突出個性;注重消遣娛樂,努力享受生活;注重體育鍛煉,努力提高身心健康;注重自己動手,努力開發自我;注重外出休假,努力增添生活樂趣。
有關資料顯示,法國成年人中有1/3以上的人每年至少讀10本書以上;52%的男子和40%的婦女熱衷于單項體育活動,其中2/3以上能持之以恒;32%的法國人在專門從事一項個人所愛好的運動,其中有1/5的法國人在跑步,1/8的人在做健美操,星期天從事體育活動的法國人約占人口總數的2/3;40%的家庭備有工具箱,20%的人有專門的工作臺;23.5%的人參加文學藝術業余活動;法國人在一年中平均有8個周末是在家庭以外度過的。在法國人看來,人生來就是一個多層次的生命體,只有在確保其各個組成部分(身體的和精神的、物質的和文化的因素)得到全面、協調發展的前提下,他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這就是幸福,是我們應該孜孜以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