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福
各國輿論盛贊“幸福中國”
文/郭福
兩會期間,世界媒體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和人
大代表熱議的建設“幸福中國”問題,認為“讓人民更幸福”將成為中國政府未來工作的主題。
香港《南華早報》稱,繼胡錦濤主席提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口號后,“幸福”已成為黨的新口號。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時說,政府承諾提供幸福就是要“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
《人民日報》表示,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已成為官員的共識。
評論家說,對“幸福”口號的宣傳表明,政府認識到了民生問題的重要性。巴黎政治學院高級研究員讓菲利普·貝雅說,通過承諾提供幸福,中共希望向人們表明,自己關心他們的問題。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說,中國命令其官員“讓人民幸福”,以應對民眾對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污染、通脹和地方腐敗等問題的不滿。現在,要考核干部“使人民幸福”的能力。
《目望東方周刊》稱,“幸福”已成中國官員最新的熱詞。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渴望反映出中國領導人擔心,三十多年來更注重修橋筑路而非社會運轉的經濟增長使許多人感到不幸福。在幸福提法的背后,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考慮到不斷增長的GDP,還有其他很多關乎生活質量的因素,如醫療、教育、住房以及干凈的空氣和水。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中國的執政精英在兩會上展示一項新的宏大經濟計劃,將描繪出13億中國人今后五年的美好藍圖。
數千名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向公眾保證,他們將著手解決貧富差距、腐敗、民生等問題。
溫家寶總理在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親民的保證:中國將放棄不惜代價的狂熱發展,將集中改善社保系統并對財富進行更加公平的分配。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每年一度的兩會標志著中國最新的五年規劃正式敲定。
改革的迫切性日益加劇。因為中國迅速的經濟增長令東部沿海和大城市富了起來,但許多農村家庭落在了后面。
五年規劃中有其他許多倡議,包括增加政府對高科技企業和其他戰略行業的支持,解決環境問題,加大對醫療保健、養老金及其他社會福利的投入。
拉美社報道稱,中國當局今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通脹作斗爭,近三個月非常突出的價格上漲引起了民眾的極大擔憂。當局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目前中國的房價已上升到低收入家庭無法企及的地步,中國政府宣布,未來五年將建設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并使中國縮小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差距,減少貧困,確保社會公正。
埃菲社稱,中國總理溫家寶承諾在2011年改善民生。他表示,要為占城市人口20%的低收入家庭建造保障性住房,并推行為投保人支付70%醫療費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承諾,將給予1.6億農民工更多關注。尊重農民選擇是到城里找工作還是留在家鄉的權利,逐步保障有穩定工作并在城市生活多年的進城務工人員加入城市居民的行列。為他們解決包括子女就學、醫療衛生、租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中央政府今年將投入423億元用于推動就業,并扭轉目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趨勢,將減輕中低收入人群的稅收壓力。
日本《中文導報》刊文說,今年的中國出現頻率最高、最熱門的關鍵詞,非“幸福”莫屬。中國在取得經濟增長、國家富強的階段性成果的同時,已經看到了或者說有能力談論下一個目標,那就是協調發展、國民幸福。由“國富論”轉向“幸福論”,由“GDP崇拜”轉向“幸福追求”,這是社會的要求,也是世界的潮流。
日本《新華僑報》評論說,中國民眾對發展的期待,就是對國家更強盛、生活更幸福的期待。兩會制定的國家發展大計,將進一步拓展“中國道路”,進一步續寫“中國奇跡”。
西班牙《世界報》報道,維護社會穩定是中國政府確保人民幸福的首要任務。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講話中承認,發展帶來的很多不平等現象是個嚴峻問題,造成了群眾很大的不滿。他指出,中國將致力于縮小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他強調,應該將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的結合點,讓人們安居樂業,社會安寧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中國領導人認為,要維護社會穩定,他們就亟須解決該國業已懸殊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問題。
西班牙《阿貝賽報》報道,中國政府承諾給予人們更多的平等和公正,以消除社會不穩的風險。
由于經濟迅猛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這個社會差距日益增大的國家,腐敗和通脹仍令政府神經緊張。
西班牙《國家報》報道稱,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多次強調“穩定”,他的電視直播講話說明,為解決社會不公、食品價格、失業和腐敗等導致社會不穩的問題,北京正在邁出堅定步伐。
美國《時代》周刊報道,在中國,人民認為共產黨政權創造了迄今為止全世界最驚人的經濟增長。經濟危機期間,就在其他國家遭受重創之時,中國繼續前行。為什么要把共產黨趕下臺呢?沒幾個中國人愿意冒險制造阿拉伯式的混亂。
盡管中國存在嚴重的社會問題,但中國人對更加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并且以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有力作用為自豪。走在中國城市的街頭,你會發現空氣中不僅彌漫著污染物,也充滿著雄心。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報道,所有中國人腦海中都存在一個永恒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最好地避免出現混亂。
在去世之前的二十年里,鄧小平在保持穩定的同時使中國迅速現代化。尋求建設“和諧社會”的胡錦濤主席要求中國官員學習“社會管理”,以維持穩定。
中國的經濟轉型一直不同尋常。市場改革釋放了個人能動性和進取精神。幾億農民擺脫了貧困。一座座閃閃發光的新城市拔地而起。中國目前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美國亞洲協會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奧維爾·謝爾說:“我認為,絕大部分中國人感覺本國情況還算不錯。顯然也有一些令人不滿的地方,但我認為還沒達到能挑起民眾起義的程度。”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說,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長達30多年不間斷的經濟發展。過去25年GDP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比父母優越得多,而他們父母的生活條件又比祖父母優越得多。
同樣很明智的是,中國政府把大量新積累的財富用來建設該國的基礎設施。比如,通過把人力物力財力投在公路、鐵路、電網、電信、教育以及供水設施上,中共設法改善了人民生活。在這些項目上,中國人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跡象表明政府正在回饋人民。
2011年的中國已躋身世界大國行列這一事實——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令中國人感到極度自豪(想想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記住,就在30多年前,這個國家還將自己——并被世界很多地方——視為落后國家。人民對見證自己的國家成功回到世界舞臺而深深感到的自豪是不能忽視的,這種自豪感可以鞏固政府的合法地位,因為畢竟是共產黨引導中國崛起為21世紀超級大國。
胡錦濤主席承認盡管“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但中國目前“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還不少”。他還說:“政府應當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著力抓好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事實說明,這是一個意識到了自身需要采取什么舉措來維持人民的支持和自身合法地位的政府。
美聯社報道說,“幸福”是中國政府今年工作的主題,為此政府將抑制通脹,實現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
美國《大西洋月刊》載文說,中國兩會上,人們一直在談論的話題是獲得更多的幸福。“十二五”規劃的主旨是將發展重點轉向“以人為本的經濟增長”。中國政府要將“人民的生活”和“生活質量”置于經濟快速增長之上。中國有關方面也對不同城市和人群的“幸福”狀況進行了調查。
美國《中華商報》發表社論說,“幸福”正在成為中國數千名全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頻繁使用的詞匯。此前,在中國各地地方兩會上,提升居民幸福指數也都置于突出位置。2011年中國兩會將開創中國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中國經濟繁榮的成果必將惠及13億民眾,每個中國家庭都將聽見幸福來敲門。
美國《僑報》報道說,以增進民眾幸福感為目標的民生工程正成為中國政府的最大任務,也是未來五年中國百姓的最大期待。只有堅持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以排除萬難的堅毅,掌握社會管理藝術,才能順利推進這一歷史性工程。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說,中國政府提出評判官員執政能力的標準是“讓人民幸福”,這意味著,民生而不是經濟增速已成為考核中國官員的重要標準。
英國《金融時報》說,中國未來五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將設定為7%,這種看似降低了的目標意味著重大政策轉變。用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話說,在判斷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時,高樓大廈的數量不再那么重要。
法國《歐洲時報》報道說,未來五年,中國一定能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執政方略的引領下,排除萬難,勵精圖治,開拓創新,走出一條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的“中國之路”。
韓國媒體報道說,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很快,如何讓更多人受惠是中國政府的重要課題。今年兩會的焦點是如何建設“幸福中國”。
加拿大《星島日報》社論關注到,“幸福”不單是今次兩會的焦點,中國政府和媒體對民眾幸福感的關注已有一段時間。
路透社報道說,早在2006年,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演說時曾明確提出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與幸福指數”。經濟成長是基礎,獲得幸福感是目標。當“幸福感”成為中國社會的衡量指標,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當“幸福感”成為中國人生活的終極關懷,就會創造真正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