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況榮發
(1.江西省九江市園林管理處,江西九江33200;2.江西省九江市建設局,江西九江332000)
基于目前我國城市景觀規劃管理的現實情況,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管理改革的方向應是徹底改變長期以來以行政命令為主的管理方法,從健全法制建設和完善市場機制入手,運用科學發展觀,按照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改革審批制度,規范實施管理,構建民主、科學、嚴謹、規范的景觀規劃管理體制,重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創造理想的城市文化景觀,實現城市永續發展。
1.1.1 尊重自然
自然環境是塑造城市景觀的基礎,城市景觀不能脫離城市自然環境而獨立存在。如果脫離城市的自然環境去塑造城市景觀,那么這種城市景觀將缺乏生命力。
1.1.2 尊重歷史
任何城市景觀都是以一定的歷史文脈為基礎的,如果割斷歷史來進行城市景觀環境建設,就無法創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景觀。
1.1.3 尊重用戶與公眾
在消費品市場,生產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早就開始針對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開展產品創新設計。在日本,消費者可以和建筑設計師一起,坐在電腦前共同設計自己的住房。國內知名家電企業海爾集團推出了按消費者要求免費設計冰箱和洗衣機的個性化服務。景觀規劃管理者要加強與用戶之間的相互溝通,充分尊重用戶的意見,努力達成共識。
1.2.1 景觀規劃設計管理內容
景觀規劃設計管理包括設計理論、設計規范和設計市場管理等方度。對于設計理論而言,要大力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鼓勵大學和科研院所通過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方式,對現有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理論進行豐富和完善,構建完整的景觀規劃體系,為景觀規劃設計和管理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
對于設計規范而言,要廣泛借鑒國內外景觀規劃設計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組織全國專家,就景觀規劃設計的要素和導則做出規定,形成規范和標準,成為景觀規劃設計的依據。對于景觀規劃設計市場而言,要從加強景觀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管理入手,全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機制,形成規范有序的景觀規劃設計市場。
1.2.2 景觀規劃設計實施管理
(1)嚴格執行規劃,規劃一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修改。否則,將追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責任。
(2)實現景觀建設工程招投標管理制度,將景觀規劃的設計人、審批機關、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在施工場地的顯著位置全部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1)目前城市景觀規劃管理還沒有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城市景觀規劃管理作為政府職能的地位還比較脆弱,相當多的地區城市景觀規劃管理行政執法主體地位不明確,政府缺乏對城市景觀應有的綜合調控能力。
(2)城市景觀規劃管理沒有納入正常法定管理程序,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據文件在現行規劃管理中,規劃要點確定后,即做建筑設計,建筑師只考慮紅線范圍內的建筑設計,對用地周圍的景觀、功能和用途缺乏系統研究,使城市空間和建筑體量之間缺乏整體協調性。沒有具有法定效力的城市設計導則來支撐“規劃設計要點”,對景觀規劃的管理軟弱無力。
(3)景觀規劃設計行業沒有相應的教育體制、管理體制和認證體制,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更缺乏進入國際市場的經驗,市場管理不嚴,存在市場分割和壟斷問題。
(4)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在美學、科學和人性化、與自然環境和諧方面欠缺考慮,存在視覺上追求宏觀、尊貴氣派及堂皇的形式美等現象。景觀規劃的內容需要補充和完善。景觀規劃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較低,專家參與規劃決策和公眾參與的機制尚未建立。景觀規劃實施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1)目前,我國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和管理工作尚未引起廣泛的重視、在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理念、設計程序與方法、設計水準上,整體水平不高,相當于國外20世紀60、70年代的水平。
(2)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城市規劃長期以來以“實用、經濟、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為指導思想,城市規劃設計遵循固有的模式,城市景觀規劃理論和方法研究嚴重滯后。
(3)城市景觀規劃的法規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還沒有確立城市景觀規劃和管理的法律地位,城市景觀規劃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使景觀規劃管理工作無所適從。
(4)城市景觀規劃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對城市景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缺乏統籌考慮。如景觀的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特定區域規劃等。
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各種規劃法規與設計依據,都是為引導城市規劃設計正確進行而確定,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嚴密性,要求在具體設計時必須遵循,不能投機鉆營,只顧自己眼前利益。出于職業道德和對城市景觀質量的負責,作為政府主管部門,都應在實際中自覺維護法規的地位與控制指導作用。
(1)強調整體的、長遠的、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城市發展規劃設計,不要為了眼前利益而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造成損壞。
(2)在城市設計理論尚有較大分歧時,要認真研討并提出普遍認同的基準概念,從而使理論研究深入下去。否則,有些觀念或詞語一旦流行開來,大家就“人云亦云”,容易產生偏差。比如城市文脈的問題。文脈一詞并非建筑學專用名詞,很難以具體的某詞譯出,所以在理解上多有不同。一般指某事物在某種環境中存在或發生相互聯系的條件,在建筑或城市設計里則明顯指建筑所處的環境,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歷史文化環境。
3.3.1 變建筑創造城市為城市創造建筑
針對目前的城市設計現狀,應把由建筑創造城市變為由城市創造建筑。雖然只是簡單地變換詞語順序,卻意味著對城市認識觀念的轉變,將城市視為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一種文化或社會的特征總要由其所在的城市具體的物質環境體現出來,但主要由城市的空間環境形態來決定,而不是構成城市的建筑的細部。建筑并非在城市中自由存在,而是屬于特定空間中組織嚴謹的構筑物,它應當為所處的環境服務,而不是過于凸顯自我。我們的許多城市擁有很多優秀的建筑,卻不能彌補城市空間的缺失與環境景觀的不足。因為城市的整體形象并不單純取決于單體的建筑,建筑之間良好的關系、空間場所的豐富,才是城市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只有從城市整體發展出發設計的建筑,才可以更好地與環境協調,為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3.3.2 變注重建筑形式為注重建筑環境
在我國傳統城市建造中,有別于西方注重形式的習慣,空間的體驗比恒定的造型更受人關注。運動是控制空間的要素,通過空間的運動、建筑層次與尺度的微小差別,傳達出城市獨有的魅力所在。當我們漫步在北京舊城或天津舊租界的時候,城市景觀、道路的變化,視點、空間的劃分,比獨棟建筑的結構裝飾更令我們向往、沉醉。因此,在大環境觀概念指導下,從城市景觀整體要求出發,設計與場所、文脈協調的建筑,改變“唯建筑獨尊”的陳舊觀念。
城市景觀設計也是一種文化行為,包含了物質、精神兩方面的人類經驗。設計者要做的就是正確地繼承與發揚我們的文化傳統,把城市景觀塑造成具有鮮明文化語境的有機體。所謂“城市景觀的文化語境”,是指城市景觀得以如此產生與采用的特定文化傳統氛圍。在城市設計中,要注意所創造的環境景觀是否合乎我國特有的文化語境決定的視覺習慣。
過去的城市景觀形象都有專屬于自己的一套文化意義上的含義,比如北京城,從街道建筑布局到局部名稱及空間序列都具有象征性,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因素。身居其中的居民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協調文化、人類、環境要素的科學行為,在城市發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現代城市受商業因素、大眾文化審美的影響,充斥著低俗、平庸的建筑,環境景觀不再表達優秀的文化傳統,而轉向對物欲、金錢的崇拜。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后,人們終于明白了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開始還林還綠,可是。相當多的人,特別是決策者,對保護良好的文化生態依然沒有足夠的重視。須知,自然的綠色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文化的綠色是民族精神延續的基因。自然環境破壞了可以彌補,而歷史文化生態一旦破壞即無從修復。
與已經過去的生存時代、經濟時代不同,2l世紀正處在邁進文化時代的歷程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朝陽產業方興未艾。任何事物的發展不與文化相連,就沒有生命與根基。城市景觀設計應盡力去關注人類文化中那些潛在的特征并含蓄地表達出來,將其融入城市景觀設計的總體構架當中,形成全新的設計理念,引導城市走向明天。
[1]張謙益.海濱城市岸線利用規劃若干問題的探討[J].城市規劃,1999,23(2):520~ 521.
[2]方 可.當代北京舊城更新:調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Simonds.JO.景觀設計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