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樂,王 芹
(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軍需系,湖北武漢430035;2.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科研部《軍隊審計》雜志編輯部,湖北武漢430035)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健康已成為食品開發的主題。研究食物功能成分,開發功能食品已成為國際上食品研究矚目的熱點和發展趨勢[1,2]。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對“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還沒有形成共識。此概念最早出現于1962年日本厚生省的一份文件中,1989年曾明確定義:“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與機體防御、機體節律調節、疾病防治、健康恢復等有關的功能因子,經設計加工,對機體有明顯調節功能的食品[3]”。而美國至今尚無功能性食品的官方定義,就其含義而言,所包括的范圍很廣,既涉及人們所熟悉的營養素,如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又包括草藥或其他植物中的非營養成分[4]。從某種程度上說,功能性食品也被認為是老年人食品,因為這類食品主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保持身體健康,降低患病風險的需求,而老年人是最大的目標群體。在我國功能性食品也習慣稱作保健品,可理解為作為日常食用的,含有可以增強健康水平或降低患病風險的生理活性成分的食物和飲料。
從生產方法來衡量,功能性食品包括去除可引起副作用的物質;增加某種物質(或非營養物質)在食物中的正常含量,使其對人體產生積極的作用;在原食品中添加不存在的,又被證明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如原食品中存在過度攝入可能對人體有害的常量營養素,用已被證明對人體有益的物質來代替;增強原食品中對人體有益的物質的穩定性或生物實用性[5]。
目前我國衛生部批準的功能性食品廠家有3 000多家,其中2/3以上屬于中小型企業。上市公司不超過6家,年銷售額達到1億元的不超過18家,60%的產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調節、抗疲勞和調節血脂3項,產品類型中硬膠囊、片劑和口服液占3大主流劑型,3者相加占據所有產品的60%以上[6]。
在使用原料方面,我國應用最多的微量元素是Ca 、Fe 、Zn;應用最多的維生素是 VC、VD、VE;應用最多的植物提取物是大豆異黃酮、原花青素、銀杏提取物;采用的主要中藥材有西洋參、蟲草、當歸、枸杞子、首烏、阿膠、絞股藍、枇杷葉等[6]。銀杏、紅景天、人參、林蛙、鹿茸等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原料。我國不同功能性食品的消費群體將逐步形成。據資料統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幾大城市中有90%以上的少年兒童、98%的老年人、超過50%的中青年都在使用各類功能性食品。
據統計全球第3代功能性食品占整個食品銷售額的50%,達到2 000億美元,歐美國家的消費者平均用于功能性食品方面的花費占其總支出的25%,美國目前的功能性食品銷售額達750億美元,占食品銷售額的1/3;歐洲的功能性食品也有2 000多種,銷售額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7]。
近年來,國外功能性食品市場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低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的保健食品品種多,銷售量最大;二是植物性食品受寵,保健茶、中草藥在國外崛起,銷路看好;三是工藝先進、高科技制作,產品純度高、性能好,多為軟膠囊、片樣造型,或制成運動飲料,易于吸收[8]。
美國第3代功能性食品發展日趨成熟,已形成“研發——市場——研發”較完善的體制,其具體品種主要有維生素和礦物質類、天然產品類、魚油類、醫藥類和蜂產品類等,較我國第3代功能性食品科技含量高,品種豐富,產品功效成分含量準確,價格便宜。目前,日本特別重視開發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這類產品,日本厚生省批準的特定健康用食品(FOSHU)產品中有40%的產品是利用這一原料制成的,并具有改善胃腸道的功能這類產品在全球有40億美元的銷售額。我國這類產品開發不多,應引起高度重視。
歐洲現有1.25億人患有高膽固醇血癥,在消費最需要的功能性食品調查中,降低膽固醇的產品法國排第2位。49%的歐洲健康食品生產廠商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列為首選功能,因而幫助降低膽固醇功能的人造奶油不斷在市場上出現。另外,飲料市場也向高咖啡因含量和稀有氨基酸的方向發展。
3.1.1 基礎研究不夠
功能性食品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從學科發展來說,是一個綜合學科,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與生理學、生物化學、營養學及中醫藥學等多種學科的基礎理論相關,其發展需要多學科共同努力。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不適應當前功能食品產業的發展。如國內的“食品科學”專業大都設置在輕工和農業院校,研究的重點是食品加工過程中科學問題,很少涉及研究“食品與人健康的關系”,也很少涉及食品的功能問題。而醫藥院校的科研領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天然藥物”,對“功能食品”涉足不多。各類食品研究機構很少涉足開展一些基礎性研究[9]。
3.1.2 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
中國功能性食品的開發歷史悠久,早在幾千年前中國醫藥文獻中,就記載了與現代功能食品相類似的論述“藥食同源”及“食療”、“食補”。但是,此后中國的功能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就一直落后于世界各國。近年來,中國盡管保健品市場有一定規模,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而且,由于國內一些功能食品企業管理層的文化素質不高,他們對企業沒有一個長遠考慮,缺乏科學決策,造成產品開發力度不夠,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12]。
3.1.3 主要采用非傳統的食品形態,價格較高
日本規定功能食品(特定健康用食品)只能以食品作載體,而我國的功能食品常采用非傳統食品形態,以片劑和膠囊等形式出現,脫離人們日常生活,且價格較高,使消費者望而卻步。
3.1.4 管理力度不夠
隨著功能性食品的不斷開發,其組成中將使用更多的添加劑,如脂肪代替物、人造甜味劑和膨松劑等。另外,抗氧化維生素、黃酮類化合物及多酚化合物等生物活性添加劑等也將廣泛使用。而更重要的是食品的健康和衛生管理,因此,世界各國都相應制定了標準、法規,以對功能食品的開發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我國功能性食品正處在從第2代向第3代過渡的低迷徘徊階段,大多數產品功效成分標注不明確,其食品功效評價體系不完善。我國于1996年3月中國衛生部發布“保健食品管理辦法”,2005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又發布了“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并于2005年7月1日起實施,加強我國功能性食品的管理力度。但總體而言,我國對功能性食品的“審批門檻”定的較低,有些產品性能較差,有的甚至沒有保健功能。
3.1.5 缺少誠信,夸大產品功效
據統計,衛生部批準的3 000多個功能性食品,其中90%以上屬于第2代產品,功能因子不明確,作用機理尚不清楚。一些功能食品廠家或經銷商,擅自夸大功能食品功效的宣傳,誤導了消費者,對社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目前人們的膳食結構發生變化,富貴病增多,老年病增多,發達地區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亞健康人群增多,人們開始注重保健,開發不同功效的功能性食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21世紀我國功能性食品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3.2.1 大力開發第3代功能性食品
目前中國的功能食品大部分是建立在食療基礎上,一般都采用多種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中藥配制產品,這是中國功能食品的特點。它的好處是經過了前人的大量實踐,證實是有效的。如果我們進一步在現代功能食品的應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開發出具有明確量效和構效的第3代功能食品,就能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競爭。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 TO),人民對生活質量日益注重,具有明確功能因子的第3代功能食品的需求量必然增加,因此,發展第3代功能食品,推動功能食品的升級換代迫在眉睫[11]。
3.2.2 加強高新科技在功能性食品生產中的應用
采用現代高新技術,如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生物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分子蒸餾技術、無菌包裝技術、現代分析檢測技術、干燥技術(冷凍干燥、噴霧干燥和升華干燥)等,實現從原料中提取有效成分,剔除有害成分的加工過程。再以各種有效成分為原料,根據不同的科學配方和產品要求,確定合理的加工工藝,進行科學配制、重組、調味等加工處理,生產出一系列名符其實的具有科學、營養、健康、方便的功能食品[12]。
3.2.3 開展多學科的基礎研究與創新性產品的開發
功能食品的功能在于本身的活性成分對人體生理節律的調節,因此,功能食品的研究與生理學、生物化學、營養學及中醫藥等多種學科的基本理論相關。功能食品的應用基礎研究應是多學科的交叉。應用多學科的知識、采用現代科學儀器和實驗手段,從分子、細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學水平上研究功能食品的功效及功能因子的穩定性,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功能性食品。
3.2.4 產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隨著生命科學和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未來功能食品的加工更精細、配方更科學、功能更明確、效果更顯著、食用更方便。據有關部門預計,2011年我國功能性食品的銷售額將有望突破1 000億元,到2020年市場的總量可以突破4 500億元。產品形式除目前流行的口服液、膠囊、飲料、沖劑、粉劑外,一些新形式的食品,如烘焙、膨化、擠壓類等也將上市,功能食品將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3.2.5 建立自主品牌效應
我國的功能性產品還是應在提高品牌信任、知名度、產品科技含量、質量等方面著手,吸引消費者,而不是一味的調低價格。在未來幾年內,應著手扶持和組建一些功能食品企業,使之成為該行業的龍頭企業,以帶動整個功能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目前,國內功能性食品市場與國外相比滯后很多,食品科技工作者應加強基礎研究,同時應加快產品開發,規范行業標準與法規,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使中國功能食品發展走上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發展之路,為第3代功能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做出應有的貢獻。
[1]劉振江.海洋功能食品的開發[J].中國水產,2007(8):65~66.
[2]劉振江.昆蟲功能食品研究與發展探討[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7,28(5):165~ 168.
[3]劉漢江,蔣卓勤.保健食品的現狀和監管探討[J].中藥材,2006,29(4):404~ 407.
[4]Ensm inger M E.美國食物與營養百科全書(飲食與保健卷)[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9.
[5]謝杰.歐洲功能性食品市場介紹[J].域外寫真,2008(2):38~39.
[6]唐傳核.植物功能性食品[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7]武軍.當前我國保健食品管理、質量檢測存在問題 GMP認證[J].中國公共衛生,2005,12(13):1976.
[8]劉昆.國外保健食品市場現狀及新趨勢[N].中國食品報,2008-06-37(7).
[9]熊雙麗.功能性食品的發展及研究新動向[J].安徽農業科學,2009,35(10):3 356~ 3 357.
[10]黃麗蕓,劉垚,楊景峰.功能性食品科技創新體系現狀及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9(3):168~171.
[11]鐘耀廣,劉長江.我國功能性食品存在的問題及展望[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9,30(2):166~168.